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伯奇費爾

鎖定
伯奇費爾(Burrell Clark Burchfiel),1934年3月出生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斯托克頓,地質學家,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麻省理工學院教授。 [1-3] 
伯奇費爾於1957年獲得美國斯坦福大學學士學位;1958年獲得美國斯坦福大學碩士學位;1961年獲得耶魯大學博士學位;1974年任美國萊斯大學教授;1976年任教於麻省理工學院 [8]  ;1984年當選為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 [11]  ;1985年當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1998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1-2] 
伯奇費爾主要從事大陸地質、構造地質等方面的研究。 [1] 
中文名
伯奇費爾
外文名
Burrell Clark Burchfiel
國    籍
美國
出生地
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斯托克頓
出生日期
1934年3月
畢業院校
耶魯大學
職    業
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
1984年當選為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
1985年當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1998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伯奇費爾人物經歷

1934年3月,伯奇費爾(Burrell Clark Burchfiel)出生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斯托克頓。
1957年,獲得美國斯坦福大學學士學位。
1958年,獲得美國斯坦福大學碩士學位。
1961年,獲得耶魯大學博士學位;同年,任教於萊斯大學
1974年,任萊斯大學教授。
1976年,任教於麻省理工學院 [8] 
1984年,任麻省理工學院地質學教授;同年,當選為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 [11] 
1985年,當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1998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1-2] 

伯奇費爾主要成就

伯奇費爾科研成就

  • 科研綜述
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伯奇費爾對世界上非碰撞造山帶和碰撞造山帶進行了研究。20世紀80年代初以來,倡導並從事大陸構造的研究,推動了大陸動力學的發展。 [1] 
  • 學術論著
據2022年11月美國地質學會官網顯示,伯奇費爾已發表論文180餘篇。 [8] 
  • 學術交流
時間
學術活動名稱
舉辦地
2013年6月
第一屆中國地質學會與美國地質學會聯合學術會議 [6] 
成都

伯奇費爾人才培養

  • 講授課程
伯奇費爾講授的課程有《野外地質I》等。 [10] 
  • 培養成果
據2022年11月美國地質學會官網顯示,伯奇費爾已指導培養學生85名,其中包括50餘名博士生和35名碩士生。 [8] 
  • 講學講座
時間
講座名稱
合作院校
2011年7月
“A case for early Cenozoic extrusion in southwest China and its impact on SE Asian tectonics ”學術報 [7] 

伯奇費爾榮譽表彰

時間
榮譽表彰
授予單位
1961年
西里曼獎(Silliman Prize) [11] 
1984年
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 [11] 
1985年
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1] 
1997年
1998年
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1] 

1999年—2000年
AAPG傑出講師 [11] 
2009年
彭羅斯獎章(Penrose Medal) [8] 
美國地質學會
2011年
保加利亞地質學會名譽會員 [11] 
保加利亞地質學會
2013年
美國地質學會榮譽會士 [5] 

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 [1] 

美國地質學會會士 [11] 
美國地質學會

美國地球物理聯合會會士 [11] 

伯奇費爾社會任職

時間
擔任職務
1968年
南斯拉夫貝爾格萊德地質學院客座教授 [12] 
1970年
羅馬尼亞布加勒斯特地質學院客座教授 [12] 
1976年
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座教授 [12] 
1986年
希臘雅典大學座教授 [12] 
1992年
瑞典隆德大學座教授 [12] 
2006年

美國地質學會主席 [4] 

《構造學(Tectonics)》編輯 [12] 

《構造物理學(Tectonophysics )》編輯 [12] 

伯奇費爾個人生活

  • 婚姻家庭
伯奇費爾於1984年與地質學家、麻省理工學院教授利·羅伊登(Leigh Royden)結婚,兩人育有四個子女。 [12] 

伯奇費爾人物評價

“伯奇費爾在國際地學界享有盛譽,為提高對造山帶的構造演化和構造形式等規律的認識做出了突出貢獻。”中國科學院評) [1] 
“伯奇費爾在地質學方面有着傑出的研究成果,並作出了開拓性的成就和貢獻(eminent research in pure geology and for his outstanding original contributions and achievements)。”(俄亥俄州立大學教授Gregory A. Davis評) [8-9]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