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伏罪

(漢語詞彙)

鎖定
伏罪,漢語詞彙,拼音fú zuì,釋義是承認自己的罪。犯罪處了死刑。隱伏未發的罪。
中文名
伏罪
外文名
admit one's guilty
拼    音
fú zuì
注    音
ㄈㄨˊ ㄗㄨㄟˋ

目錄

伏罪解釋

1、服罪;認罪。2、犯罪處了死刑。3、過去未暴露的罪行。 [1] 

伏罪出處

史記·循吏列傳》:“追而不及,不當伏罪,子其治事矣。”
《後漢書.卷三三.馮魴傳》:汝知悔過伏罪,今一切相赦,聽各反農桑,為令作耳目。
宋·葉適《朝議大夫王公墓誌銘》:“彭遂伏罪,一州稱明。”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一百十七回:卻説鍾會離劍閣二十里下寨,諸葛緒自來伏罪。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五回:“莊公使人於宋曰:‘公子馮逃死敝邑,敝邑不忍加誅,今令伏罪於長葛,惟君自圖之。’”
清·紀昀閲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四》:“婦不知此事先為所偵,遂惶駭伏罪。”
《史記.卷四三.趙世家》:晉國有法,始亂者死。夫二子已伏罪而安於獨在。
漢書·元后傳》:“是歲,新都侯莽告長伏罪與紅陽侯立相連,長下獄死,立就國。” 顏師古 注:“伏罪謂舊罪陰伏未發者也。” [2] 
東觀漢記·北海靖王劉興傳》:“縣吏張申有伏罪,興收申案論,郡中震慄。”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