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伏海寺

鎖定
伏海寺位於江蘇如皋,原址如城北隅,前後分為伏海寺、碧霞山和禪堂三個部分。明隆慶六年(1572年)築土成碧霞山。萬曆四年(1576年)伏海寺和碧霞元君祠建成。萬曆三十一年(1603年)伏海寺毀,6年後重建 [1] 
中文名
伏海寺
地理位置
江蘇如皋
伏海寺南有一條長堤,將露香池一分為二。東池從霞山橋下與水繪園的小溪相通;西池有小河南流,環繞安定書院,可通霽峯園內魚池。池塘四周遍植櫸榆桃柳,每屆夏季,綠雲蔽天,荷花映日。三座山門朝南,中門正對長堤,上有“伏海禪寺”石額。穿過塑有彌勒、韋馱和四天王像的大門,是一個大院落、土牆圍繞,有4株參天的銀杏。重檐飛脊,斗拱迴廊的大雄寶殿上供着3尊巨大的銅佛。殿後是3丈多高的碧霞山,朝南有白石階梯,左右垂直的磚壁;其餘3面土坡上樹木參差,綠草如茵。歷階而上,一座門樓,上有“碧霞元君祠”五字。進內三間殿子,有鳳冠霞帔的“碧霞元君”姊妹三人塑像。據説她們是泰山之神――東嶽大帝的女兒,所以這祠又稱“泰山行宮”,如皋人則連同伏海寺統稱為“泰山”。山後另有一所院落,是和尚食宿、誦經的“禪堂”,窗明几淨,花木扶疏。《如皋縣誌》稱讚碧霞山景色:“曲水長堤,左右環映,幽林曠野,迥隔市囂,風月佳辰,雅堪延眺。”洵非虛誇。
民國初年,伏海寺已經牆頹壁壞,野草沒脛,佛像塵封。解放後在此設糧庫,後來將土山夷平,改建米廠。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