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伏擊戰鬥

鎖定
伏擊戰鬥,是指待預先將兵力兵器隱蔽配置在敵必經道路的翼側,待敵進入預定地區,突然攻殲敵人的戰鬥。是對運動或臨時駐止之敵襲擊的一種樣式,按空間,分為地面伏擊戰鬥、空中伏擊戰鬥和海上伏擊戰鬥;按樣式,分為預置伏擊戰鬥和機動伏擊戰鬥;按準備形式分為預有準備的伏擊戰鬥和倉促伏擊戰鬥;按配合形式分待伏和誘伏。目的主要是乘敵不備,殲敵於運動中。《孫子兵法·兵勢篇》即載有:“以利動之,以卒待之。”北宋時的《百戰奇法》中提出:“凡與敵戰,其將愚而不知變,可誘之以利。彼貪利而不知害,可設伏兵以擊之。”
中文名
伏擊戰鬥
外文名
ambush
特    點
預先將兵力兵器隱蔽在敵必經道路
記    載
《孫子·勢篇》
解    釋
對運動之敵襲擊的一種樣式

伏擊戰鬥基本介紹

伏擊是一種特種進攻作戰形式。其特點在於從隱蔽位置通過火力或其他攻擊破壞手段摧毀移動或臨時駐止之敵。伏擊最後可以發動衝擊,在近距離殲滅敵人,或僅在遠處用火力消滅敵人。伏擊作戰重點不在於奪控地區,而在於消滅敵有生力量。與此同時,伏擊作戰也可達成騷擾和遲滯敵人,抓捕俘虜,摧毀敵關鍵技術裝備,以及獲取情報等目的。
地面伏擊戰鬥中,按照設伏區域可分為點伏擊,面伏擊;按照兵力分佈區域可分為直線伏擊,L型伏擊和V型伏擊等。

伏擊戰鬥戰法考量

伏擊戰鬥具有地利優勢,便於以己之長擊敵之短,以逸待勞,出奇制勝。但隱蔽企圖困難,戰機稍縱即逝,情況變化急劇,指揮協同複雜。須周密組織偵察,及時、準確查明敵人兵力編成、行動企圖、出發時間、行進路線、偵察、警戒等情況,掌握其行動規律,積極捕捉和創造戰機;在敵必經路線、必降地區之側或者附近,選擇良好伏擊地區,隱蔽、疏散地配置兵力,嚴密偽裝和隱蔽企圖,建立袋形伏擊部署,待敵就伏,或通過示弱、襲擾等手段,造成敵人的錯覺或不意,誘敵就伏。敵進入伏擊地區後,突然對敵實施猛烈火力急襲,打亂其隊形,伏擊部隊適時、勇猛地發起攻擊,將敵切成數段,採取堵擊、側擊、尾擊相結合的戰法,分割包圍,速決殲敵。未來信息化戰爭中,由於偵察監視手段的發展及其廣泛運用,隱蔽伏擊企圖將更加困難,對伏擊戰鬥提出了更高要求;精確制導武器和直升機的大量使用,使機降設伏和火力伏擊進一步增多。
步兵遂行地面伏擊作戰具體的戰術考量如下,連排長官需負責以下內容的預設:
  • 用火力覆蓋整個伏擊區
  • 利用地形地物及預設障礙(例如闊劍地雷等爆炸裝置)將敵人遲滯在殺傷區內。
  • 確定如何在殺傷區遠端出口設置強化障礙。
  • 使用地雷與預設爆炸裝置保護突擊和支援分隊。
  • 設置安全分隊以孤立殺傷區之敵。
  • 保證伏擊地域後方安全
  • 在伏擊最後階段突入殺傷區,打掃戰場,搜索傷亡敵人,收攏戰俘,收集敵殘餘裝備。突擊隊伍必須能夠快速且安全地穿過我部預設的強化障礙突入殺傷區。
  • 預先為連排各單位安排行動時間,以保持行動的突然性。 [1] 

伏擊戰鬥戰史戰例

中國古代兵書《孫子》中有“以利動之,以卒待之”的論述,《百戰奇法・利戰》中也有“凡與敵戰,其將愚而不知變,可誘之以利。彼貪利而不知害,可設伏兵以擊之”的記載。中國人民解放軍在長期革命戰爭中,曾廣泛實施伏擊戰鬥。
1937年9月,八路軍第115師於平型關預先設伏,待敵進入伏擊地區後,堵頭截尾,向敵兩翼實施猛攻,殲滅日本陸軍第五師團千餘人(見:平型關大捷)。同年10月26日,八路軍第129師於七亙村伏擊日軍輜重部隊,兩日後又在同一地點再次伏擊,兩戰皆勝(見:七亙村伏擊戰)。 [2] 
參考資料
  • 1.    美軍訓練與教範中心(TRADOC),美國陸軍部.FM 3-21.8 步兵步槍班排技戰術:美國陸軍總司令部,2007
  • 2.    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室.中國大百科全書·軍事:中國大百科出版社,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