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七亙村伏擊戰

鎖定
1937年10月,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在七亙村伏擊侵華日軍的一場戰鬥。
此後八路軍運用七亙“重疊待伏”的經驗,在黃崖底、廣陽、户封多地,連續多次成功伏擊日軍,殲敵1000餘人,遲滯日軍第20、第109師團西犯一週之久,掩護防守娘子關地區的國民黨友軍撤退,使太行山區的人民從親身經歷中認識到共產黨、八路軍是他們的依靠,這對開闢太行山抗日根據地起到了重大作用。而七亙村伏擊戰也作為我軍以小擊大、以弱勝強的經典戰例,被載入世界軍事典籍。 [2] 
名    稱
七亙村伏擊戰
地    點
七亙村
參戰方
八路軍,日本
結    果
八路軍獲勝
參戰方兵力
日軍 400餘人
傷亡情況
日軍300餘人
主要指揮官
劉伯承
發生時間
1937年10月22日-28日

七亙村伏擊戰背景介紹

1937年9月下旬,侵華日軍大舉進攻山西,在忻口遭八路軍和國民黨軍第二戰區部隊有力阻擊,被迫改由正(定)太(原)路西進。10月中旬,國民黨守軍未能阻止日軍的進攻,晉東門户娘子關告急。
根據八路軍總部命令,時任第129師師長劉伯承率部火速向娘子關東南及以南日軍側後進發,尋機殲敵。為阻日軍西進,劉伯承指示第386旅第771團在平定縣桃家嶺、七亙村一線採取運動防禦,爭取時間,同時調第772團回馬山村,準備側擊西進日軍。10月22日,第771團在七亙村修築陣地時被敵機發覺,當晚遭到日軍第20師團1個聯隊和200多騎兵襲擊,傷亡30餘人,一時與師部失去聯絡。 [1] 
七亙村是一個理想的伏擊戰場,它是井(險)平(定)小道的必經之地,從七亙村往東到石門,正好是10裏峽谷,谷深數十米,底寬不足3米,地勢十分險峻。經過實地偵察,劉伯承選中了這個伏擊陣地,隨即命令八路軍一二九師七七二團三營進至七亙村附近待機。 [5] 

七亙村伏擊戰經過

1937年10月25日,劉伯承帶着參謀、政工人員及警衞班共30餘人到七亙村南三郎廟一帶察看地形,尋找失聯部隊。劉伯承發現,七亙村附近道路寬不足2米,路南邊大部分是高約10米的土坎,北邊是幾十米深的山溝,乃理想的設伏之地。當天,又獲悉日軍第20師團已向平定方向進犯,其軸重部隊1000餘人,尚留在距七亙村僅10公里的測魚鎮宿營。劉伯承判斷,敵次日必經七亙村向平定輸送軍需物資,當即決定打一場伏擊戰,並將任務交給了386旅旅長陳賡。
受領任務後,陳賡令下屬772團3營及特務連1個排在七亙村附近隱蔽待敵。26日拂曉,測魚鎮日軍輜重部隊向西開進。9時許,772團有意放過敵先頭部隊讓其通過,待其輜重騾馬進入伏擊圈內,抓住有利戰機,突然發起攻擊。由於道路狹窄,日軍兵力無法展開,火力不能發揮,只得狼狽逃竄。此役共斃敵300餘人,繳獲騾馬300多匹及大批軍用物資,還繳獲華北、山西兩份軍用地圖,敵軍僅有少數掩護部隊和輜重騾馬逃回測魚鎮,我軍只傷亡10餘人。
反常用兵再設伏。129師旗開得勝,劉伯承的心情卻並不輕鬆。一方面,國民黨第二戰區前敵總指揮兼13軍軍長湯恩伯電話告知,他們已決定放棄娘子關,並勸129師也趕緊撤退;另一方面,26日當天得到情報,正太路西段的日軍正向東運動,娘子關右翼日軍也繼續向舊關抄襲。撤,還是不撤?劉伯承仔細分析了日軍企圖,認為日軍侵佔華北以來,作戰一直比較順利,目空一切,不會在意小的損失,如果國民黨後撤,日軍必以陽泉為目標發動大規模追擊。當前日軍正向平定進犯,急需軍用物資,根據交通條件,七亙村是日軍必經之路。而且,“用兵不復”是作戰常理,如果再次在七亙村設伏,日軍恐難預料。經深思熟慮,劉伯承一反常規,決定在七亙村再次伏擊。
27日,測魚鎮之敵一面派出部隊在七亙村附近收斂屍體,一面調整力量準備繼續西進。我軍在劉伯承指揮下,佯裝他去,待敵人收屍完畢後,再次令772團3營在七亙村設伏。28日上午,日軍輜重部隊果然循原路而來,以100餘騎兵和300餘步兵掩護輜重西進。11時許,敵先頭部隊騎兵首先進入伏擊圈,敵警戒搜索甚嚴。我軍戰士沉着鎮靜,待敵騎兵通過,輜重部隊進入伏擊區後,對敵發起猛烈襲擊。由於日軍組織較前嚴密,掩護部隊較多,又因天雨路滑,我增援部隊未能及時趕到,致使部分敵人逃脱。 [1] 

七亙村伏擊戰結果

七亙大捷紀念碑 七亙大捷紀念碑
這次伏擊,雖未達到全殲目標,但也擊斃日軍百餘名,繳獲騾馬幾十匹,起到了牽制敵人的作用,使困在舊關以南的國民黨曾萬鍾部1000餘人得以從敵包圍中解救出來。七亙村兩次設伏雖然規模都不算很大,卻有力支援了正面戰場的國民黨軍,鼓舞了軍民士氣,打擊了日軍囂張氣焰,是抗戰初期我軍在山西抗日前線取得的一次重要勝利。 [1] 

七亙村伏擊戰設伏七亙村

劉(伯承)師長留王近山吃飯,説:“我請客,不過是用你繳獲來的戰利品。來,嚐嚐日本牛肉……”
在以後的許多天,三八六旅全是吃的“西餐”,直到第二年的春天,陳賡招待美國駐華使館武官卡爾遜時還開了一罐日本牛肉,讓卡爾遜瞪大了碧藍的眼睛,用生硬的中國話連連説:“不可思議!不可思議!”
……
這批戰利品讓七七二團過了一個温暖富足的冬天。
大部分人穿上日軍的黃呢子大衣,頭戴鋼盔,足踏皮鞋,背起了日製三八式步槍,配備了歪把子機槍,行列中增加了許多油光鋥亮、體高膘肥的洋馬。戰士們一個個那神氣勁兒就甭提了!
更神氣的是三八六旅首戰告捷,七七二團立下了頭功! [3] 

七亙村伏擊戰伏擊七亙村

從七亙村出來,許多幹部戰士都穿戴了繳獲的皮靴和鋼盔,還有不少穿上了黃呢軍大衣。繳獲的乾糧、罐頭等食品,足夠三八六旅吃一個月。戰士、羣眾有的背,有的抬,有的索性牽着默有的東西的馬一起走,歡聲笑語,回到了東坊鎮。
正當八路軍迎頭痛擊日本鬼子的時候,湯恩伯司令給劉伯承師長打來了電話,説國民黨軍隊已棄守娘子關,並説:“你們也趕快撤吧!”
劉伯承回答説:“我們在七亙村已經報復了鬼子一下,打死了他們300多人,抓了300多性口……”
“看來還是你們的游擊戰行啊!”原來認笑八路軍游擊戰不行的湯恩伯訕訕答道。
“我們還準備在七亙村一帶再打一仗”,劉伯承堅定地説。
“好,好!我們等着貴軍的捷報。”説完,湯恩伯又帶着他的部隊倉皇后撤了。 [4] 

七亙村伏擊戰後世評價

《孫子兵法》日:“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1937年10月26―28日,發生于山西平定縣的七亙大捷中,劉伯承對前人的經驗“師其意而不泥其跡”,一反“戰勝不復”“兵不重伏”的常規,從實際出發,活用原則,在三天之內,連續兩次在同一個地點,用同一支部隊,伏擊同一股敵人,創造了連環設伏的戰爭奇蹟。後來,劉伯承親自把這次伏擊戰命名為“重疊的待伏”,它不僅生動地體現了劉伯承精深的用兵韜略和卓越的軍事才能,也為我國兵法的發展增添了光輝的一筆。 [6] 
參考資料
  • 1.    重疊設伏的七亙村伏擊戰  .陝西黨建網[引用日期2019-12-13]
  • 2.    山西省作家協會編,2013-2015年度趙樹理文學獎獲獎作品集,北嶽文藝出版社,2018.01,第269頁
  • 3.    諶虹穎著,王近山故事,解放軍出版社,2015.03,第54頁
  • 4.    孫月娥,徐伯勇著,敵後神兵:八路國、新四軍反“掃蕩”紀實 1,河南大學出版社,1995.05,第16頁
  • 5.    海南省文化交流促進會編,紅色記憶 44 驍勇善戰八路軍,南海出版公司,2015.10,第8頁
  • 6.    楊茂林主編,山西抗戰紀事 一卷,商務印書館,2017.01,第16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