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伊遜河

鎖定
伊遜河,一名“伊松河”,俗名“羊腸河”, [1]  北魏稱索頭水(因奚族索頭部而得名),遼,北宋稱柳河,明代稱以遜河,清代稱伊遜河 [11]  。據《欽定熱河志》載:“伊遜”是蒙語“九”的意思,是説這條河彎曲多,即“九曲河”、“羊腸河”或“伊遜河”。 [1]  海灤河流域灤河的支流。
發源於河北省承德市圍場縣哈里哈老嶺山麓哈里哈鄉的翠花宮 [7]  。流經圍場縣、隆化縣灤平縣,至承德市雙灤區西地鎮下灣子村匯入灤河 [11]  [1]  全長220公里,集水面積6787平方公里 [14] 
較大支流有蟻螞吐河、哈叭沁川等。流域內建有廟宮大型水庫1座,釣魚台中型水庫一座及二道川、扣花營、台子水、黑山口等小型水庫。
中文名
伊遜河
別    名
伊松河
羊腸河
索頭水
所屬水系
海河流域灤河的支流
地理位置
河北省承德市
流經地區
河北省承德市圍場縣、隆化縣、灤平縣、雙灤區
發源地
河北省圍場縣哈里哈老嶺山麓
主要支流
蟻螞吐河、哈叭沁川
河    長
220 km
流域面積
6787 km²
平均流量
4.58 m³/s
落    差
1335 m
河    口
河北省承德市雙灤區西地鎮下灣子村

伊遜河幹流概況

伊遜河的位置及水系分佈 伊遜河的位置及水系分佈
伊遜河發源於圍場縣哈里哈鄉翠花宮,流經圍場縣、隆化縣,由承德市灤河鎮大龍廟村(西地鎮下灣子村 [11]  )入灤河。全長220公里 [14]  (一説全長211.5公里 [2]  ,一説214公里 [10]  ),集水面積6787平方公里 [14]  (一説4254.44平方公里 [2]  ,一説6689平方公里 [10]  )。 [14]  河道坡降6.48‰,海拔高度為365~1700米。 [2] 
其中,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境內,哈里哈鄉的翠花宮為其主要發源地,流經棋盤山、龍頭山、圍場鎮、四合永。由四道溝鄉橫河流入隆化縣。境內長度85.5公里。天然落差730米,流域面積為2485平方公里。 [7]  伊遜河自老嶺山東麓翠花宮南流經小南夠厚,納母子溝後始稱伊遜河,南流至棋盤山,左岸納五道川河,然後東南流經小錐子山,右岸有大喚起河匯入,8至龍頭山右岸有道壩子河匯入,下流至圍場鎮左納湖泗汰溝,有納吉布汰溝,過圍場後流至小簸箕掌在左岸有不澄河匯入,下至四合永鎮合字村右岸由黃土坎河匯入,而後匯入廟宮水庫,出庫後左岸有四道溝匯入,至橫河子村進入隆化縣。 [10] 
隆化縣境內,伊遜河從本縣唐三營鎮石片村入境,貫穿全縣中部,向南流經唐三營、張三營、湯頭溝等鄉鎮,在隆化鎮山嘴與伊瑪圖河匯流,至茅茨路村出境。縣內流程80公里,流域面積1552.8平方公里。 [2]  在隆化境內先後有東楊樹溝、疙瘩營西溝等支流和最大支流蟻螞吐河匯入。 [10] 
伊遜河於隆化縣二道河子入灤平縣境、經紅旗鎮、小營鄉、於雙灤區西地鎮(原灤平縣西地鄉,2009年7月,西地滿族鄉由灤平縣劃歸雙灤區管轄。2018年6月,西地滿族鄉撤鄉設鎮 [13]  )與下灣子村 [11]  灤河鎮大龍廟村 [14]  之間入灤河,隆化縣及雙灤區內長48.5公里,河道坡降2.2‰,境內流域面積318平方公里,河川幅寬150~1000米,入境處集水面積6747平方公里。 [11]  在灤平縣內二道溝門附近右岸納哈叭沁川。 [10] 
圍場縣哈里哈鎮一段 圍場縣哈里哈鎮一段
圍場縣棋盤山鎮段 圍場縣棋盤山鎮段
圍場縣城區段 圍場縣城區段
伊遜河隆化縣一段 伊遜河隆化縣一段
伊遜河灤平縣紅旗鎮段 伊遜河灤平縣紅旗鎮段
伊遜河在雙灤區西地鎮匯入灤河 伊遜河在雙灤區西地鎮匯入灤河

伊遜河水文特徵

據《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志》《承德市志》,伊遜河平均水深0.2~0.3米,平均流量4.578立方米/秒,最大流量為830立方米/秒。平均理化藴藏量38472.5千瓦,為常年河。結冰期自十月中旬至翌年三月下旬。 [7]  [14] 
據《隆化縣誌》,伊遜河枯水期流量為1立方米/秒,歷史上最大洪峯流量2486立方米/秒,現在河牀寬30至180米不等,沿河5公里以上的支流有25條,汛期有少許水量匯入。 [2] 
據《灤平縣誌》,伊遜河實測最大流量2020立方米/秒,發生在1958年7月14日,最小流量0.09立方米/秒,發生在1968年5月18日,多年平均流量13.7立方米/秒,多年平均含沙量14.60公斤/立方米,入境客水平均流量12.9立方米/秒,河口出境為13.9立方米/秒。 [11] 
伊遜河歷史上多次發生較大水災,主要有(水文年)18'86,1890,193‘8年等,據韓家營水文站實測年徑流量大於7億立方米的年份有1954、1956、1957、1958、1959、1979等年,其中1959年為最大,年徑流量為16.0億立方米。 [11] 

伊遜河主要支流

支流伊瑪圖河隆化縣西阿超鄉段 支流伊瑪圖河隆化縣西阿超鄉段
支流伊瑪圖河隆化縣藍旗鎮段 支流伊瑪圖河隆化縣藍旗鎮段
伊瑪圖河在隆化鎮西山嘴匯入伊遜河 伊瑪圖河在隆化鎮西山嘴匯入伊遜河
蟻螞吐河,《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志》 [7]  《隆化縣誌》 [2]  稱伊瑪圖河,又稱“山羊河”。“蟻螞”蒙語“山羊”之意。蟻螞吐河發源於圍場縣的燕格柏、桃山及石桌子三個鄉 [1]  (一説大生堂及大柳塘一帶 [2]  ),流經圍場縣西北部,從山咀村 [1]  (隆化鎮西山嘴 [2]  )注入伊遜河,蟻螞吐河水量變化較大,枯水期幾乎乾涸,洪水期洪量很大。 [1]  流域面積2404平方公里,主河道長129.5公里。 [2] 
上游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境內,此河為西北東南走向。有三條支流,即:燕格柏川、城子川和孟奎川。流經半截塔、下伙房注入隆化縣。境內長62公里,流域面積149.8平方公里,天然落差467米,水深0.2~0.5米,寬2~10米。平均流量2.68立方米/秒,最大流量400立方米/秒,平均理化藴藏量6551.4千瓦,沿河有引水渠道12條,積水潛流1處,揚水點3處,配套機電井189眼,總蓄提引水量0.031億立方米。結冰期自每年十月中旬至翌年三月中旬。河基為沙卵石,屬常年河。 [7] 
下游隆化縣境內,該河於西阿超鄉北部的蘇魯入境,經步古溝、白虎溝、牛錄、八達營、藍旗等鄉鎮,到隆化鎮西山嘴匯入伊遜河。中上游有4條15公里以上的支流,流域形狀似紡錘,形狀係數0.143。縣內流程68公里,河牀寬60至160米不等,縣內流域面積1012.2平方公里。海拔高度為470至1350米,沿途5公里以上的較大支流22條。該河水量不穩,枯水季節幾乎乾涸,洪汛期漫灘洶湧。年平均流量4.4立方米/秒,最大洪峯流量為567立方米/秒。河谷寬1000至1500米不等。全流域獨牛錄和自虎溝一帶水土流失嚴重。隆化縣西部有6個鄉鎮引伊瑪圖河水灌溉,控制全縣面積的18.4%。有大渠7條,總長33465米,正常情況可灌溉10500畝土地,有水田8000畝。流域內設水文站2處,國家基本雨量站13處,下河南水文站為伊瑪圖河總控制站。 [2] 
支流大喚起河 支流大喚起河
哈叭沁川,源於隆化縣錢家溝,於冷水頭南流入灤平縣縣境。該川在灤平縣內長19公里,集水面積23.8平方公里,入境處集水面積12.2平方公里,入境處多年平均流量為0.03立方米/秒,河口處為0.22立方米/秒。縣內白旗,紅旗、小營、馮營子一帶,河谷較寬,為500~1000米,小營與白廟之間,河谷較窄,並呈蛇曲狀,河谷幅寬為150~500米,宜發展小水電。 [11] 

伊遜河治理開發

伊遜河堤壩

隆化縣隆化鎮防洪壩工程。伊遜河由北向南沿鎮西流過隆化鎮。東有石灰窯溝、下甸子兩條支流,自東向西橫穿鎮內,匯人伊遜河,其中下旬子支流(亦稱北旱河)對隆化鎮威脅最大。歷史上隆化鎮多次遭受洪水災害。建國後,黨和政府十分關注城鎮防洪。1950年,在經濟十分困難的情況下,政府撥5萬公斤小米在西十字街西口沿鬧海營方向,修築1100米土石混石壩1條。1956年高級農業合作化,鎮內“八一”社會同鬧海營“七一”社沿1950年壩址重築1200米長土石混合壩。1960年,存瑞人民公社阿拉營、下窪子大隊各修400米長順壩,和國家投資修建的大壩相連,增強了防洪能力。1964~1965年,國家投資10萬元,沿隆化鎮西伊遜河東岸修築石壩1條。1969年,國家投資2.8萬元,修築城鎮防洪壩,北起北旱河南沿,南至閥門廠西牆外,全長1500米,基深1米,頂寬1.5米。坡比前坡1:0.5,背坡1:1.5。1973年,國家投資修建城鎮防洪壩。北起冷凍廠西北牆角,南至北旱河以北300米處,全長1500米,結構與1969年壩相同。1984年,國家投資10萬元,用於伊遜河和北旱河防洪工程。對部分壩進行加高、加固處理。至此,隆化鎮城鎮防洪壩已成為一體,防洪標準為20年一遇。1992年,鑑於隆化鎮防洪壩壩損十分嚴重,防洪能力降低並多次決口,威脅隆化鎮的安全,縣政府決定對隆化鎮防洪壩進行重修和改造。該工程由承德地區水利局水利水電工程勘測設計處設計,隆化縣水利局施工。1992年開工建設,1994年12月竣工。重建後的伊遜河防洪壩北起阿拉營村北,南至隆化鎮南街地段,全長4638米,壩高3至3.5米。迎水坡為漿砌石護坡,水泥勾縫。坡面1:1,背面是經碾壓的土砂,坡比1:2。坡頂寬3.6米,壩頂用水泥空心磚或水泥鋪面,壩外設鉛絲籠壩259道。有橋涵4座,人行台階14條,泄水壩300米,連同北旱河防洪壩,總長已達6622米,在鎮區形成了堅固的防洪體系。1995年經省市驗收,達到設計標準。 [4] 
灤平縣伊遜河防洪工程。1954年國家投資7500元,幫助小營村修築河壩。在由區村幹部及水利幹部組成的修壩委員會統一安排下,於是年10月20日動工,至1955年5月18日,在小營村伊遜河左岸修築塊石,砂礫料護地攔洪壩467.4米。保護該村312户,1189人,1061間房屋及2540畝土地,1958年,依據專署設計,修建白旗半崖子至紅旗橋頭護岸頂壩29座,小營至馮營子護岸堤防2750米。1960年,上游廟官水庫建成蓄水,綏解了下游壓力。1961年,沿河兩岸社隊掀起擋壩淤灘為主的農田水利建設高潮,紅旗區委曾發出“發奮圖強,自力更生,堅持5年至7年根治伊遜河,改造山地,變水患為水利,改變山區面貌的號召,並提出“集體、小型、受益、隊辦為主”的治理原則。是年至1963年全區共修建防洪壩13條,總長8200米。但由於缺乏統一規劃,在某些地段也存有擠佔河道,影響行洪問題。1973年,經縣水電局、公社聯合劃規,確定該河防洪標準為10年一遇,相應洪峯流量為916立方米/秒,設計水深3.5米,河道寬120~130米,拐彎處適當加寬,防洪壩為平砌石結構,頂寬2米,另基礎1米,壩兩側各留有5米寬造林地,靠河一側關鍵段每20~30米,設垂直於順壩鐵絲石籠壩l處,長3~5米。1974年,縣革委下達《關於伊遜河河道治理的通知》,要求按規劃拆除違章工程,3年基本完成治理,5年掃尾。此後在農田水利建設大會戰中,基本實施了規劃要求。1990年,防洪工程防洪堤壩總長達82.7公里,保護耕地9486畝,人均9312人。 [12] 

伊遜河水庫

廟宮水庫 廟宮水庫
廟宮水庫,位於圍場縣四道溝鄉廟宮村城30公里的大石門村廟宮北,也稱大石門水庫 [9]  ,是灤河水系伊遜河干流上一座以防洪為主,兼顧灌溉、發電等綜合利用的大(2)型水利樞紐工程,水庫控制流域面積2370平方公里,總庫容1.83億立方米。 [10]  興利庫容9280萬立方米,死庫容1720萬立方米,水庫電站裝機1500千瓦,設計年發電量1100萬度。 [5]  水庫於1959年初建,1970年續建,1976年安全加固,1978年6月建成。由於水庫淤積嚴重,2003~2005年水庫進行了除險加固工程,主要工程內容大壩、溢洪道加固和新增排沙洞等。水庫工程主要包括:主壩、副壩、正常溢洪道、非常溢洪道、泄洪道、輸水洞、排沙洞及電站等建築物。 [10]  廟宮水庫建庫至1995年,水庫以下隆化境內開墾河灘地2.42萬畝,擴種水稻4.4萬畝,興修護壩120餘公里,灌區58條157公里。 [5] 
釣魚台水庫,位於伊遜河支流佈敦河中游的 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藍旗卡倫鄉望道石村的釣魚台處,壩址上游流域長27.5公里,面積160平方公里。均質土壩,最大壩高25.5米,壩頂長295米,寬5.4米,最大庫容1312萬立方米,興利庫容612萬立方米。還包括溢洪道、泄洪洞、電站等主體工程。釣魚台水庫屬於民辦公助工程。1969年3月動工,由藍旗卡倫、腰站兩社和永合棧大隊組織民工修建的。到1978年各項工程全部結束。先後完成了高25.5米,長295米的均質土壩;長126米、寬1米、高1.8米和長122.5米、直徑0.75米的泄洪洞和發電輸水洞各1條;寬52米最大泄量1365立方米/秒的溢洪道;長300米、寬3米的尾水渠槽和裝機125千瓦的水電站。水庫建成後,保護下游耕地1.5萬畝,還給下游的廟宮水庫減輕了洪汛壓力。水庫下游配有萬畝灌渠,可灌溉耕地0.88萬畝。是以防洪為主結合蓄水灌溉、發電,養魚的綜合利用水利工程。 [9] 
二道川水庫,庫址坐落在伊遜河西側支流二道川溝門。位於黃土坎鄉大牆村的小石門營子上端,也稱小石門水庫。均質土壩,最大壩高23米,長242米。上游控制流域面積60.5平方公里。最大庫容230萬立方米,興利庫容69萬立方米,為小(一)型水庫。於1958年2月破土動工,到1960年5月1日正式攔洪蓄水。水庫建成後,因沒有配建灌渠,使原設計的灌溉效益沒有實現。同時,由於上游水土流失嚴重,到1988年,已減少有效庫容89萬立方米,佔有效庫容151萬立方米的58.9%,水庫起攔蓄洪水作用。 [9] 
扣花營水庫,庫址坐落在伊遜河上游的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莫里莫鄉、扣花營村,均質土壩,最大壩高17.7米,壩長138米,上游控制流域面積14.3平方公里,總庫容55.5萬立方米,興利庫容24.4萬立方米,為小(二)型水庫。水庫建於1969年3月,到1972年攔洪蓄水。 [9] 
黑山口水庫,位於伊遜河上游的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五道川鄉城子村的黑山口,也稱五道川水庫。均質土壩,最大壩高22米,壩長342米。上游控制流域面積47.5平方公里。最大庫容322萬立方米,興利庫容86萬立方米,為小(一)型水庫,水庫於1975年10月1日破土動工,1977年9月攔洪蓄水,到1980年8月全部竣工。水庫因沒有配備灌渠設施,原設計灌溉效益未能發揮,僅起到攔洪、養魚等作用。 [9] 

伊遜河電站

廟宮水庫水電站,位於圍場境內廟官水庫壩下,距隆化界3公里。由廟宮水庫管理處直接管理,隸屬於承德地區行署水利局(1993年承德地市合併後隸屬承德市水利水保局)。1959年11月24日動工興建,1962年完成水庫初建任務和電站輸水洞建設工程,1973年完成電站土建工程,投資362.5萬元。1978年8月1日開始發電,接受隆化電力局調度。水庫電站裝機3台,共1500千瓦,年發電量866萬度(按50%保證率); [9]  1979年6月1日併入隆化10千伏電網運行。1980年建成1.2公里35千伏梯接線路和變電站,變比為6.3:35:10千伏,主變容量1800千伏安。1981年1月1日,併入35千伏電網,向隆化縣二道窩鋪35千伏變電站和圍場四合永110千伏變電站送電。1985年7月2日,圍場縣四合永110千伏變電站35千伏出線套管起火拉路,造成廟宮水庫電站1號、3號發電機組燒燬。經搶修,7月14日2號機組恢復發電,8月17日,1號、3號機組投入運行。事故直接經濟損失6萬元。 [3] 
廟宮水力發電站,廟官水庫坐落在伊遜河上游,位於圍場縣城南部四合永、黃土坎、四道溝三個鄉交界處,集雨面積2400平方公里,為後壩引水式。引水渠道長327米,水頭30.2米,設計流量7.26立方米/秒。於1978年建成投運,有水輪泵及發電機各三台,裝機容量為1500千瓦,年發電量為588萬千瓦時,年利用3920小時,該站是境內最大的水電站。 [8] 
釣魚台水力發電站,坐落在伊遜河系布敦河中段。位於縣城東南部的藍旗卡倫、腰站兩鄉的交界處。水庫電站為後坎行水式,於1973年投入運行,最大水頭為23米,水電洞流量為每秒0.79立主米/秒,一台HL300--WJ35型水輪機配TSwH59/41—8型發電機和TT一75型自動調速機,裝機容量為125千瓦,年發電量為22.6萬千瓦時。 [8] 
扣花營水力發電站,扣花營水電站位於哈里哈鄉扣花營村,圍場至機械林場公路西側,屬伊遜河水系。於1971年建成投運,裝機容量為14千瓦。因無輸出線路,發電僅供水庫自用,1977年因設備失修而停止發電。 [8] 

伊遜河灌溉

廟宮灌區,是隆化縣唯一萬畝灌區。1964午動工興建,1968年完成配套。以河道為主幹渠,轄千畝以上灌渠16條,全長75公里,千畝以下灌渠42條,全長82公里,設有大小建築物3500座,控制灌溉面積606萬畝,有效灌溉面積555萬畝 [6]  ,其中有稻田5.4萬畝,是承德地區水稻主要產區之一。 [9] 
參考資料
  • 1.    河北省地方誌編纂委員會.河北省志 自然地理志:河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3-12:201-205.
  • 2.    隆化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 . 隆化縣誌 . 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1:139-140
  • 3.    隆化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 . 隆化縣誌 . 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1:580
  • 4.    隆化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 . 隆化縣誌 . 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1:336
  • 5.    隆化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 . 隆化縣誌 . 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1:333-334
  • 6.    《隆化縣水利志》編纂委員會 . 隆化縣水利志 . 《隆化縣水利志》編纂委員會 . 1995: 152
  • 7.    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 . 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志. :遼海出版社出版時間: 1997:44-45
  • 8.    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 . 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志. :遼海出版社出版時間: 1997:293-294
  • 9.    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 . 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志. :遼海出版社出版時間: 1997:231-232
  • 10.    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鼎新玄武岩開採有限公司尾礦廢棄物綜合 利用項目環評受理公示  .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人民政府 公告公示[引用日期2024-02-05]
  • 11.    灤平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 灤平縣誌 . 遼海出版社.1997:178-179
  • 12.    灤平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 灤平縣誌 . 遼海出版社.1997:335-336
  • 13.    雙灤概況 雙灤概況  .雙灤區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4-02-09]
  • 14.    承德市志地方誌編纂委員會 . 承德市志(第一卷).新華出版社. 2009:125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