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伊爾-12

鎖定
伊爾-12是蘇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開始正式生產的中短程運輸機。 [1] 
中文名
伊爾-12
外文名
Ilyushin Il-12
國    家
前蘇聯
首飛時間
1944年8月15日

伊爾-12發展沿革

研發歷史
1943年底,正在進行衞國戰爭的蘇聯空軍已完全取得了制空權,航空工業部門開始着手研製比裏-2飛機飛得更快、更遠的運輸機和旅客機。伊留申設計局當時正在研製裝柴油發動機的雙發旅客機伊爾-12,1944年確定換裝汽油發動機。伊爾-12採用全金屬下單翼結構,起落架為前三點式,發動機功率較大並裝有二級增壓設備,還安裝了儀表飛行、高空飛行、跳傘及防火防冰設備。客機內安裝了暖氣及隔聲、通風設備。1945年8月15日,伊爾-12首飛,1946年通過驗收試飛,作為裏-2後繼機投入批生產,1947年開始在蘇聯國內民航航線上使用。伊爾-12在40年代後期和50年代前期是高空飛行性能較好的運輸機,作軍用運輸機時可空運或投送兵員、輕型裝備。伊爾-12到1949年停產,各型累計生產了663架。 [2] 
改型情況
伊爾-12幾種改型,應用較廣的為伊爾-12Б,它比早期生產的伊爾-12在起落架和發動機短艙的外形方面均有改進。
改型包括:伊爾-12Б客機、伊爾-12Т貨機、伊爾-12Д軍用武裝型運輸機。
伊爾-12基本型 裝有27個座位。
伊爾-12Б客機 1948年開始交付的生產型,改進了除冰系統,延長了前起落架並改進了方向舵。
伊爾-12Д軍用武裝型運輸機 可以運載38名傘兵和3700千克貨物。
伊爾-12Т貨機 安裝有大型貨艙門和滑撬可以在雪地起降。 [3] 
國內情況
伊爾-12活塞式運輸機是中國於二十世紀50年代初從蘇聯進口的活塞式雙發運輸機,曾用代號15號機,
1950年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軍西藏,迫切要求加強空投能力,但當時能使用的高空運輸機僅有9架C-46,空投能力遠不能滿足部隊需要,空軍向中央建議訂購蘇聯運輸機,經毛澤東批准,周恩來於1950年9月16日致電蘇聯,提出訂購42架伊爾-12飛機,其中訓練用飛機12架。訓練用的12架飛機於11月中旬運到,而剩餘的30架飛機和備份器材則在12月底到達中國,1951年1月雙方完成了交接手續,而這批飛機均沒有帶高空氧氣設備。飛機上發動機的規定使用時間為兩百小時,當時交接時發動機剩餘時間最少的只有48小時,最多的166小時,30架飛機的發動機總規定工作時間12000小時,而總剩餘時間只有7859小時,佔規定時間的65%。1957年中國再次訂購一架伊爾十二飛機。1950年11月組建空軍高空運輸團,除9架C-46外還裝備伊爾-12 36架,另六架裝備第二航空學校做訓練用。1950年3月,伊爾-12飛機試飛北京-拉薩航線,為此在飛機上進行了十六項改裝。主要是加裝,APK-5羅盤,PB-10無線電高度表,PCNY-3超短波電台,MP-48信標機,TC-2混合比指示器,三千瓦發電機,加温爐以及可供十六人使用7小時的氧氣瓶等十項設備,。減少了空氣中單發飛行的可能性,增強了通信導航能力,改善了機上成員的生活環境和工作條件。1956年3月13日周恩來同志對試航拉薩做了重要指示,北京-拉薩航線要是試航,應謹慎行事、不能冒險。經過認真準備、周密計劃和多次試驗,由空十三師副師長韓琳駕駛伊爾-12飛機由玉樹機場起飛,首次在當雄機場着陸成功。5月29日,國防部發布嘉獎令,指出此次試航突破了所謂“空中禁區”,創造了中國航空史上前所未有的奇蹟。1959年3月20日為執行平息西藏叛亂作戰任務,空軍決定由空軍十一廠,改裝兩架可供目視偵察與照相偵察的伊爾-12飛機,該機在機身中段下部加裝了照相機,將通信領航艙的平膠玻璃改裝成便於目視的球面突出玻璃窗,並安裝了高空飛行的必要設備。試航成功後,自1956年9月至1958年6月安全飛行近兩年,後改用伊爾-14飛該航線,1959年1月12飛機被用於西藏平叛。伊爾-12還作為航測機裝備航測大隊,1975年7月10日至10月28日間,空十三師伊爾-12飛機執行了東海航空磁測任務,1986年,全部伊爾-12飛機退役。 [2] 
改裝電子戰飛機
伊爾-12飛機作為空軍早期性能較穩定的運輸機,曾多次作為改裝電子戰飛機的平台進行了多項相關改進。
解放軍雷達部隊自1951年4月和6月,首次發現敵電波干擾和錫箔片干擾之後,即開始研究反干擾方法,進行反干擾訓練。空軍派出一架伊爾-12飛機改裝為電子干擾飛機,於1954年2月和11月,在華北和華東地區對雷達部隊進行試驗性干擾訓練,收到了較好效果。為對付美蔣空軍U-2高空偵察機“13號系統”對中國裝備的蘇制C-75地空導彈的回答式干擾,1964年空軍高炮指揮部提出利用敵回答式干擾機的脈衝工作“死區”,用“松九”雷達探測脈衝掩護制導雷達探測脈衝的原理,根據敵“13號系統”的戰術技術性能,調整修改26號抗干擾電路,研製一種新的防干擾電路。1965年3月研製成功之後,裝載伊爾-12飛機上先後在地空導彈二營、一營、三營進行反干擾實驗均獲得成功,為後來擊落U二飛機奠定了技術基礎。
1966年9月,毛澤東主席批准總參謀部三部組建電子偵察機和電子偵察艇部隊。電子偵察機研究工作由空軍進行,空軍司令部第四機械工業隨即聯合召開會議(699工程會議),安排了改裝任務,確定抽調空13師伊爾-12飛機一架由空一所負責改裝設計,由五七零一廠改裝。將地面微波無線電偵聽設備改裝在155302號伊爾-12飛機上。1972年12月完成改裝並在成都地區進行了試飛。
1975年空軍為了伊爾-12電子干擾飛機配備了第一種自衞用有源干擾設備-963雜波干擾機,可對地空導彈制導雷達、火炮瞄準雷達,引導測高雷達和其他無線電設備,實施噪聲調頻干擾。 [2] 

伊爾-12技術特點

它的座艙不是增壓的。
伊爾-12是伊留申設計局伊爾-10強擊機的基礎上改進而成。1944年8月首飛,八月投入批生產。伊爾-12保留了伊爾-10的氣動外形和幾何尺寸,但改為全金屬結構加強了裝甲,換裝了功率更大的發動機,提升了飛行速度。 [4] 
伊爾-12飛機是由伊留申設計局針對裏-2替代機型而自行研製的雙發運輸機,該機採用與裏-2類似的全金屬結構下單翼和常規垂尾佈局,唯一不同的是伊爾-12採用前三點式起落架和可增壓的客艙,設計載客二十九名,伊爾-12原型機採用M88B發動機,能以400千米的時速飛行5000千米。在研發過程中,伊留申設計局使用功率更大的AH31發動機,替代M88B發動機,放棄了增加客艙,並將載客數減少到二十七名。伊爾-12原型機於1945年8月15日首飛成功。試飛過程中,A382H發動機研製成功,伊留申設計局就將發動機更換為A382H型,換髮型的原型機於1946年1月9日首飛成功。
伊爾-12原型機在測試過程中由於發現抖動問題,對發動機附近的滅火裝置也進行了修改,以避免發動機失火,使機翼結構受損。此外,飛機在地面停放是需要安裝尾撐,以避免在裝卸過程中失去平衡而尾部着地。伊爾-12軍用型可以運載32名士兵。軍用型裝備部隊之後,蘇聯民航自1947年6月開始使用伊爾-12,雖然民用型的設計載客人數為32人,但一般情況下載客人數被限制在21名,甚至18名。所以蘇聯利好認為該機經濟性不好,而不同意大量實驗。 [3] 

伊爾-12性能數據

動力裝置為兩台ASH-83FN雙排氣冷星型十四缸活塞發動機,配AV九外九一型四葉自動變距螺旋槳,起飛功率1230千瓦。
翼展31.7米,機長12.31米,機高7.8米,機翼面積103平方米,空機重量11100千克,載重2615千克,正常起飛重量16800千克,最大起飛重量17250千克。 [5] 
最大速度407千米/小時(高度2060米),巡航速度340千米/小時,爬升到3000米所需時間12分8秒,實用升限8951米,絕對升限,9040米,最大續航時間10小時,最大航程2200千米(六個油箱),3300千米(十個油箱),起飛滑跑距離500米,着陸滑跑距離700米。 [6] 

伊爾-12服役事件

1964年10月16日15時,中國第一顆原子彈試炸成功。在這次的實驗中,空軍先後出動了14架飛機,完成空中運輸、煙雲取樣的任務。八月至十月,李傳森機組駕駛伊爾-12型飛機成功的取得了蘑菇雲樣品,獲得了寶貴的資料,榮立集體一等功。 [4] 
參考資料
  • 1.    中國民用航空科學研究所編 .《外國民航運輸飛機手冊》.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 1965: 第191頁
  • 2.    魏鋼,陳應明,張維編著.《中國飛機全書 第2卷》. 北京:航空工業出版社, 2014年:第75頁
  • 3.    魏鋼,陳應明,張維編著 .《中國飛機全書 第4卷》.北京:航空工業出版社 ,2014年: 第14頁
  • 4.    常汝楫編著.《俄羅斯飛行器百科 下》. 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 2012年:第383頁
  • 5.    袁強主編 .《名機檔案》.北京:藍天出版社 ,2012年:第196頁
  • 6.    魏鋼主編 .《名機評點》 .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 2011年:第32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