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任維清

鎖定
任維清,數學家,新加坡國立大學教授 [1] 
1994年任維清從南京大學本科畢業,1997年獲得南京大學碩士學位。1999年獲得香港科技大學碩士學位。2002年獲得紐約大學博士學位。2005年在紐約大學Courant 研究所任助理教授,在此期間獲Sloan Research Fellowship。2011年進入新加坡國立大學任教,先後擔任副教授及新加坡科研局高性能計算研究院高級研究員。2015年獲得馮康科學計算獎 [2] 
中文名
任維清
畢業院校
紐約大學
職    業
教學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
2015年獲得馮康科學計算獎

任維清人物經歷

任維清 任維清
1994年,南京大學本科畢業,1997年,獲得南京大學碩士學位。1999年,獲得香港科技大學碩士學位。
2002年,獲得紐約大學博士學位。2002至2005年先後在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普林斯頓大學從事博士後工作。
2005年,在紐約大學Courant研究所任助理教授,在此期間獲SloanResearchFellowship。
2011年,進入新加坡國立大學任教,先後擔任副教授及新加坡科研局高性能計算研究院高級研究員 [3] 
2015年,獲得馮康科學計算獎 [2] 

任維清主要成就

任維清主要從事科學計算的研究。他在研究稀有事件的理論及計算方法,多尺度算法和分析,以及流體中的滑移接觸線問題等領域做出重要貢獻:
(1)稀有事件:與鄂維南和EricVanden-Eijnden合作,發展了研究稀有事件的弦方法(thestringmethod)。零温弦方法可用來有效計算系統在躍遷中的最小能量路徑。有限温度弦方法可用來分析複雜系統,計算自由能上的過度態,躍遷路經以及transitiontube等。弦方法已被廣泛應用於許多領域,包括凝聚態物理中的相變,及生物大分子的構型變化及材料科學等。
(2)滑移接觸線問題:在經典流體力學中,接觸線滑移的物理機制和數學模型一直是多年來備受爭議的問題。任維清與鄂維南等合作,通過分子動力學模擬,系統地研究了接觸線滑移的微觀物理機制,並在此基礎上結合熱力學定律建立了有效的數學模型。此工作對滑移接觸線這一經典問題的深入理解和最終解決做出重要貢獻。
另外,任維清還發展了基於分子動力學和連續模型的多尺度方法,以及用於構造“seamlessmultiscalemethods”的通用算法。與王筱平合作,發展了基於網格分佈函數迭代的自適應算法。這一算法已被廣泛應用於計算微分方程中的奇異問題,包括非線性薛定鍔方程的奇異解等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