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任湘

鎖定
任湘(1926-2020年11月18日 ),地熱專家。北京市科協第二、三屆委員會副主席、黨組書記,中國地質學會副會長,中國能源研究會副會長,北京能源學會副會長。湖南省汨羅市人,原名任生滬。1945年畢業於延安自然科學院(北京理工大學前身)農學系,1952年畢業於蘇聯莫斯科地質學院勘探系。被譽為“中國地熱之父”。 [1] 
2020年11月18日11時48分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4歲。 [1] 
中文名
任湘
國    籍
中國
出生日期
1926年8月
逝世日期
2020年11月18日
畢業院校
延安自然科學院(北京理工大學)
主要成就
中國地熱之父
出生地
上海
代表作品
《中國地熱發電現狀與展望》等
職    務
中國地質學會副會長、中國能源研究會副會長

任湘人物簡歷

1945年,畢業於延安自然科學院北京理工大學前身)農業系
1945年,陝甘寧邊區政府建設廳,農業科科員
1946年,晉察冀邊區張家口汽車修理廠,人事管理股長;冀察熱遼邊區圍場禁煙稽查局,稽查隊長
1946年——1948年, 哈爾濱紡織廠,佳木斯東北第二紡織廠,書記、廠長
1948年——1952年,留蘇,莫斯科地質勘探學院勘探系,礦產地質勘探專業
1953年——1963年,北京地質學院普查勘探系和稀有放射性礦產地質及勘探系,教研室主任、系總支書記、系主任;1961年獲得副教授職稱
1963年——1971年,地質部一零五隊,稀有放射性普查勘探,第一副隊長、總工程師
1971年——1983年,北京地質局,1980年獲得高級工程師職稱,先後擔任總工程師,黨組書記,局長
1983年——1994年,北京市科協副主席、黨組書記;華北地熱中心主任
1994年離休,擔任北京市科協榮譽委員、中國礦業聯合會顧問、北京市西藏寧夏專家顧問、中國能源研究會顧問、中俄友協理事、歐美同學會留蘇分會副會長。

任湘人物介紹

地質學家、地熱專家任湘,湖南省湘陰縣(今汨羅市)人,他是我國傑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任弼時同志的侄子。 [2] 
1926年8月,任湘生於上海。1945年,他畢業於延安自然科學院(北京理工大學前身)農學系。1952年,他畢業於蘇聯莫斯科地質學院勘探系。1952年底,他從蘇聯回國,被分配到北京地質勘探學院工作,幹了11年,從助教幹到系主任,擔負勘探地質學、稀有元素礦牀及勘探學等專業新課的講授,還撰寫了《中國地熱發電現狀與展望》、《關於羊八井地熱田深部熱儲的剖析》等30餘部論著,他至今仍在為中國的地熱開發事業貢獻力量。 [2] 
從20世紀70年代起,任湘一直沒有脱離地質、地熱的專業工作,參加了國家“七五”、“八五”地熱科技攻關計劃的執行,帶領地熱專業代表團出國考察,參加國際學術會議,主持全國地熱資源評價和開發利用活動。 [2] 
在擔任華北地熱中心主任和地熱專業委員會主任期間,他為開發地熱資源,七進西藏、十赴騰衝(滇西),他還和同事們探明西藏羊八井的一眼高温地熱井的温泉温度,可高達320攝氏度,令世人為之震驚。意大利人對此深表懷疑,派專家帶儀器前來測試,最後不得不心服口服地説:“你們中國是正確的。”因為任湘在地熱方面的專業知識和成就,被國際地熱專家稱為“中國地熱之父”。 [2] 
《二十世紀湖南人物》:
湖南省湘陰縣(今汨羅市)人,1926年8月生於上海。尚在母腹時,父母被反動派逮捕入獄,後經黨組織多方營救,母親才得以出獄。出生後,取名任生滬。不到兩個月,母親就去世了。當時父親任作民已去武漢工作,黨中央派毛澤民將他母親的遺體和襁褓中的小生滬送回湖南湘陰縣塾塘鄉老家。1939年12月高小畢業後,由叔父將其送到長沙父親任作民和繼母丁祝華身邊,隨父母到延安。他在延安上學,後來又進入延安自然科學院農學系學習,並得到革命前輩李富春蔡暢帥孟奇等的關懷和照顧。1945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後曾任張家口汽車修理廠人事股長、稽查大隊隊長、哈爾濱紡織廠廠長,還領導過佳木斯紡織廠的籌建工作。1948年8月,黨中央派21名青年赴蘇聯學習,他和李鵬鄒家華是這批學生中的黨支部委員,到蘇聯後,分別選學了機械、電子、航空等不同專業,他學的是地質專業。1949年底,毛澤東周恩來訪問蘇聯時,12月31日接見了這批青年,並一起歡度節日。毛澤東還揮筆為他題寫了“開發礦業”四個遒勁的大字。這不僅成為他終身的奮鬥目標,而且使中國地礦工作者深受鼓舞。
1952年底,他從蘇聯留學回國,被分配到北京地質勘探學院工作,幹了11年,從助教、講師到副教授、教授,從教研室主任到系主任,擔負勘探地質學、稀有元素礦牀及勘探學等專業新課的講授,自編了從教材到實驗課的全部教材。60年代初期,中、蘇科學院合作研究的“白雲鄂博”科研項目是全國的重點項目之一,上級決定成立地質部一〇五隊,5年內完成任務,他任總工程師兼副隊長。經過3年艱苦奮戰,一〇五隊進行了稀土、銀、鋁等的簡項分析和27種稀土元素礦物、15種鋸礦物及幾種放射性礦物的分析鑑定,查明瞭稀土、鋸在礦廠中的含量及其所佔儲量比例,攻克了稀土、銀選礦等技術難關。全國礦產儲量委員會對一〇五隊的生產、科研及工作方法報告給予了極高的評價。這項工程於1980年被地質部評為地質找礦重大貢獻獎。他帶隊先後在內蒙的陰山東西榴皺、甘肅的河西走廊、青海冷湖北山、祁連山、貴州等人煙稀少的高原上從事稀有金屬找礦勘探工作。1971年6月至1983年12月,他調北京市地質局工作,任地礦處處長、總工程師、局長和黨組書記等職。1983年12月至1994年7月,調任北京市科委副主任、市科協副主席兼黨組書記、華北地熱中心主任。1992年10月起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從70年代起,他一直沒有脱離地質、地熱的業務工作,參加了國家“七五”、“八五”地熱科技攻關計劃的執行,帶領專業團赴美國意大利日本新西蘭、匈牙利等國地熱專題訪問和考察,參加國際學術會議,主持全國地熱資源評價和開發利用活動。特別是在擔任華北地熱中心主任和地熱專業委員會主任期間,為開發地熱資源,七進西藏、十赴騰衝(滇西),足跡遍及全國各地和世界許多國家。還和同事們探明西藏羊八井一眼高温地熱井温泉温度高達320度,令世人為之震驚。意大利人對這一奇蹟深表懷疑,派專家帶儀器前來測試,最後不得不心服口服地説:“你們中國是正確的。”
在幾十年的地質、地礦、地熱勘探工作中,他撰寫了《中國地熱發電現狀與展望》、《關於羊八井地熱田深部熱儲的剖析》等30餘篇論著。1994年7月離休後,仍兼任華北地熱中心主任、中國能源研究會地熱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礦協礦泉水專業委員會名譽主任、國家科委高科技開發顧問,國家建材局高級顧問、雲南和西藏地熱開發顧問等科技工作職務。在新西蘭的一次地熱專家會議上,新西蘭的地熱專家稱他為“中國地熱之父”。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