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任力之

(上海市工程勘察設計大師,同濟大學博士生導師,同濟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副總裁、總建築師)

鎖定
同濟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副總裁、集團總建築師,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國家一級註冊建築師,中國建築學會資深會員,香港建築師學會會員。 [6] 
畢業於同濟大學建築系,曾在法國學習和工作,並在香港大學擔任過建築系訪問講師。被聘為同濟大學博士研究生導師 [15] 
中文名
任力之
外文名
renlizhi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畢業院校
同濟大學
職    業
建築師
主要成就
2006年獲建設部優秀建築設計一等獎(第一獲獎人)
出生地
重慶市
性    別
職    稱
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6] 

任力之獲獎情況

從業三十餘年中,作為主創建築師帶領團隊完成近三百個建築工程項目,其中大型工程項目230餘項,涵蓋文化、博覽、教育、辦公、酒店、超高層、綜合體等多種類型,海外設計實踐遍及亞洲、歐洲、非洲與加勒比海地區。獲得國內省部級以上設計獎項120餘項,包括全國優秀工程勘察設計銀質獎2項、銅質獎1項,全國優秀工程勘察設計行業獎一等獎7項、二等獎9項,教育部優秀工程勘察設計一等獎9項、二等獎6項等。此外,還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文化遺產保護獎、CTBUH全球高層建築十年獎卓越獎、AIA China Design最高大獎HONOR AWARD、ICONIC AWARDS: Innovative Architecture至尊獎Best of Best、英國RIBA Diverse City 建築設計評選半決賽獎等國際獎項。 [23] 
2003年首屆上海青年建築師新秀獎金獎 [6] 
2012年非盟委員會頒發個人貢獻獎 [6] 
2012年當代中國百名建築師 [6] 
2016年被評為中國建築學會專家庫專家 [6] 
2017年被評為第四屆亞太經合組織(APEC)建築師中國監督委員會委員 [6] 
2018年被評為“上海市傑出中青年建築師” [1] 
2018年被評為“改革開放40週年勘察設計之星” [2]   
2022年入選“RIBA China Architect 100” 英國皇家建築師學會 中國百位建築師 [16] 
2024年被評為首屆上海市工程勘察設計大師 [31-33] 

任力之代表作品及獲獎

非盟會議中心 [8] 
2013年全國優秀工程勘察設計行業獎優秀建築工程設計一等獎 [9] 
2014年中國建築學會創作獎銀獎 [10] 
2018年首屆鄔達克建築文化獎 [12] 
2019年全國勘察設計行業建國七十年優秀勘察設計項目 [11] 
上海中心大廈
2019年獲中國建築學會建築設計獎·建築創作大獎(2009-2019)(第一獲獎人) [3] 
2019年入選CTBUH(世界高層建築與都市人居學會)“過去50年內世界最具影響力的50棟高層建築”榜單 [4] 
2019年獲2019年度上海市優秀工程勘察設計項目一等獎 [5] 
江北嘴國際金融中心 A-ONE [13] 
入選2023 RIBA China Landmark 100 (RIBA中國地標 100- 城市商業綜合體類) [22] 
浙江省公安指揮中心
2007年獲2006年度國家級優秀勘察設計銀獎(第一獲獎人)
2006年獲建設部優秀建築設計一等獎(第一獲獎人)
2005年獲教育部優秀建築設計一等獎(第一獲獎人)
2004年獲第四屆中國建築學會建築創作獎佳作獎(第一獲獎人)
寧壽大廈
2000年獲國家級優秀勘察設計銅獎(第一獲獎人)
2000年獲建設部優秀設計二等獎
2000年獲教育部優秀建築設計一等獎
同濟大學教學科研綜合樓
2009年度上海市優秀工程勘察設計一等獎
2009年獲建設部一等獎
2015年獲全國優秀工程勘察設計銀質獎 [7] 
北京建築大學新校區圖書館 [19-21] 
2017年全國優秀工程勘察設計行業獎公建一等獎 [24-26] 
外灘十八號樓
2007年獲上海市優秀建築設計一等獎
2006年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文化遺產保護獎
婁山關紅軍戰鬥遺址陳列館 [14] 
2019年香港建築師學會兩岸四地建築設計論壇及大獎(CADSA2019 )金獎 [14] 
井岡山革命博物館新館
2008年獲第五屆中國建築學會創作獎佳作獎
江西省第十三次勘察設計“四優”優秀工程設計一等獎
2009年獲教育部優秀勘察設計二等獎
新中國成立60週年“百項重大經典建設工程”
2015年米蘭世博會中國企業聯合館 [17] 
2017年教育部優秀工程設計一等獎 [18] 
長寧縣竹文化館 [29-30] 
-
東莞圖書館
2008年獲教育部優秀設計一等獎
獲英國RIBA Diverse City建築設計評選半決賽獎
2006年獲第四屆中國建築學會建築創作獎佳作獎
2002年獲第二屆上海國際青年建築師設計作品展優秀展
上海際汽車博物館
2007年獲上海市優秀建築設計二等獎
中石化寧波工程有限公司設計科研綜合樓
2008年獲教育部優秀設計三等獎(第一獲獎人)
南匯文化中心
2006年獲建設部優秀建築設計三等獎
2005年獲上海市優秀建築設計二等獎
東莞國際會展中心
2004年獲建設部優秀建築設計三等獎
2003年獲教育部優秀建築設計二等獎
2002年獲第二屆上海際青年建築師設計作品展二等獎
聯合利華中國地區總部及研發中心
2007年獲第二屆上海建築學會創作獎佳作獎
2009年獲教育部優秀建築設計一等獎
2009年獲建設部二等獎
(原 上海新天哈瓦那大酒店)
更名為 上海凱賓斯基大酒店 [27-28] 
2006年獲第一屆上海市建築學會建築創作獎佳作獎

任力之學術成就

任力之著作及論文

論文/著作名稱
發表刊物/出版社名稱
主要完成人
發表/出版年
主要著作
《任力之建築及城市設計作品選》
同濟大學出版社
任力之 著
2007 [23] 
《非盟會議中心》
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任力之 主編
2019 [23] 
《上海市傑出中青年建築師之十四·任力之》
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2019 [23] 
主要論文
虛幻的實體──中國高科大廈設計隨筆
《時代建築》
任力之
1997(01) [23] 
發掘城市紋理中的和諧因素──上海南市寧壽大廈設計
《時代建築》
任力之
1997(03) [23] 
東莞國際會展中心設計
《建築學報》
任力之
2003(05) [23] 
城市意義中的現代會展中心
《時代建築》
任力之
2004(04) [23] 
東莞國際會展中心
《時代建築》
任力之
2004(04) [23] 
方正之間 靜謐之美:東莞市圖書館設計
《建築創作》
任力之
2005(06) [23] 
Urbanistica in cina—Sviluppo e riesame
Complessta/ e Sostenibihta
Ren Lizhi,Xie Fei,Yu Jing
2006(10) [23] 
兩者之間——同濟科技園大樓方案設計札記
《城市建築》
任力之,陳向蕾
2006(10) [23] 
上海灘花園
《建築學報》
任力之
2008(11) [23] 
井岡山革命博物館新館
《建築技藝》
任力之,高宇
2009(04) [23] 
文化建築的內涵與表達
《建築技藝》
任力之
2009(04) [23] 
高層建築創新趨勢
《城市建築》
任力之
2010(10) [23] 
矗立非洲 非盟會議中心設計
《時代建築》
任力之,張麗萍,吳傑
2012(03) [23] 
亦方亦圓——兩個大學校園的圖書館設計實踐
《南方建築》
任力之,李楚婧,陳向蕾
2012(03) [23] 
度假酒店中的文化演繹
《時代建築》
任力之
2014(02) [23] 
非盟會議中心,亞的斯亞貝巴,埃塞俄比亞
《世界建築》
任力之
2015(01) [23] 
都市語境中的酒店建築——上海半島酒店及凱賓斯基大酒店設計思考
《城市建築》
任力之,李楚婧
2015(07) [23] 
地以靜而方,天以動而圓——北京建築大學圖書館設計探討
《建築技藝》
任力之,陳向蕾,高一鵬,吳娜
2015(03) [23] 
與自然相合——2015米蘭世博會中國企業聯合館設計
《建築技藝》
任力之,吳傑,孫倩,李楚婧,鄒昊陽,許文傑
2015(03) [23] 
任力之自述
《世界建築》
任力之
2016(05) [23] 
時空漣漪——婁山關紅軍戰鬥遺址陳列館
《建築學報》
任力之,廖凱,李楚婧
2018(04) [23] 
場所滋養·意義化成——東吳文化中心
《建築技藝》
任力之,仲維達,劉琦
2019(06) [23] 
上海中心大廈的城市性實踐
《建築學報》
任力之,陳繼良,劉琦
2019(03) [23] 
建築學視野下的跨文化對話——2015 米蘭世博會中國企業聯合館設計回溯
《華建築》
任力之,劉琦
2020(31) [23] 
海外建築實踐的適應性策略
《華建築》
任力之,劉琦
2020(31) [23] 
關注文化心理的場所營造:婁山關紅軍戰鬥遺址博物館
《華建築》
任力之,廖凱,劉琦
2020(29) [23] 
複合化導向下的城市文化建築:以蘇州、金壇兩地實踐為例
《華建築》
任力之,汪啓穎,劉琦
2020(29) [23] 
西安高新國際會議中心
《當代建築》
任力之,司徒婭,邵彬
2021(02) [23] 
浦東美術館——藝術的領地
《建築實踐》
任力之,孫倩,吳傑
2021(06) [23] 
人性化的高性能垂直城市
《當代建築》
任力之
2021(07) [23] 
序言——激變之中,以文化成
《建築實踐》
任力之
2022(05) [23] 
商業建築公共空間的開放化設計——以上海西郊百聯為例
《城市建築》
張婧,任力之
2006(10) [23] 
上海聯合利華研發中心
《城市建築》
郭穎瑩,任力之
2008(08) [23] 
中國種子,米蘭世博會的中國DNA——任力之解讀米蘭世博會中國企業聯合館建築設計
《建築知識》
趙敏,任力之
2014,34(07) [23] 
春色有無中 2015年米蘭世博會中國企業聯合館
《時代建築》
孫倩,任力之
2015(04) [23] 
第十四屆全國優秀工程勘察設計獎銀質獎——同濟大學教學科研綜合樓
《中國勘察設計》
丁潔民,任力之,張鴻武,等
2016(01) [23] 
有意無形——婁山關紅軍戰鬥遺址陳列館的細部設計
《建築技藝》
李楚婧,任力之
2018(07) [23] 
疊合的符號語意——蘇州市東吳文化中心
《新建築》
劉琦,任力之,司徒婭
2018(03) [23] 
山水相湊 築境相依——古滇王國博物院設計
《雲南建築》
董建寧,任力之
2019(03) [23] 
自然的建構——七彩雲南·滇海古渡大碼頭
《雲南建築》
董建寧,任力之
2019(03) [23] 
技術美學與理想空間
《當代建築》
李楚婧,任力之
2022(01) [23] 
科技與感官的浪漫之旅——法國館
《建築技藝》
朱曉琳,汪啓穎,任力之,等
2010(Z1) [23] 
昆明花之城豪生國際大酒店
《城市建築》
朱政濤,劉琦,任力之
2016(07) [23] 
上海中心大廈BIM技術應用
《建築實踐》
陳繼良,丁潔民,任力之,顧建平
2018,1(11) [23] 
上海中心大廈的技術創新
《建築實踐》
陳繼良,丁潔民,任力之,王維,顧建平
2018,1(11) [23] 
迴歸純粹,體驗環保——丹麥館
《建築技藝》
朱曉琳,Jeppe Hein,Martin De Thurah,Peter Funch,任力之,等
2010(Z1) [23] 
科研建築與科學
《當代建築》
崔彤,梅洪元,邵韋平,孫宗列,任力之,劉玉龍,文莉,黃建宇,王一鈞
2022(01) [23] 

任力之科研課題

1.負責人.高層建築生態環境系統化設計研究. 課題來源:上海市住房和城鄉建設管理委員會. 2020.6-2023.5 [23] 
2.負責人. 城市複合功能區都市更新策略研究. 課題來源:同濟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 2020.8-2023.10 [23] 
3.負責人. 城市核心區地下空間的前策劃後評估. 課題來源:中國建築學會建築策劃與後評估專委會. 2022.4-2023.1 [23] 
4.合作負責人. 城市綜合地下空間開發關鍵技術研究. 課題來源:同濟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 2022.7-2025.7 [23] 
5.核心成員. 高密度城市公共空間體檢關鍵技術集成及其應用. 榮獲獎項:2023年上海市科技進步獎三等獎;2023年度華夏建設科學技術獎二等獎 [23] 
6.負責人. 宜賓新型城市功能複合區建設研究. 課題來源:中共宜賓市委宜賓市人民政府決策諮詢委員會重點課題.2023.11.20-2024.1.10 [23] 
7.負責人. 以上海為例城市核心區既有辦公建築的居住性改造設計可行性探討. 課題來源:同濟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2023.10-2025.9 [23] 

任力之設計感言

任力之 作品
任力之 作品(1張)
設計的開始應該做什麼研究,這屬於設計方法問題。由於它關係到設計的發展方向,因而顯得十分重要。各人的方法並不相同,就我而言,我傾向於理性地到設計條 件與設計要求中去找問題、分析問題,從中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並以此作為形成設計策略的出發點,我稱之為“客觀設計方法”。比起漫無目的的“借鑑”一堆的 書籍資料,然後全然不顧設計條件與要求上的千差萬別,依樣畫葫地開始設計相比,這樣的設計方法可以説具有相當的客觀合理性。需要指出的是,如何全面客觀地 分析問題,如何在理性的分析基礎上進行引人入勝的感性表達,則是建築師的綜合能力的體現。
功能與形式是建築領域的老話題。建築總是以某種特定的形式出現,表現了組成某種文化的功能類型。過分注重形式而忽略其形式背後的決定因素,建築將變得空洞 而缺少邏輯。反過來,缺少形式感的建築卻又無生命可言,讓人感到乏味。可見對功能與形式的把握需要有辯證的思想方法。事實上,準確、真實反映功能的形式往 往不缺乏美感,巧妙地尋找形式與功能的平衡點,是解決問題的關鍵。努力探索理性元素的美學表達是一個好的建築師所必不可少的素質。
建築的場所精神是創造真實而具特色的建築過程中應當尋求並加以表達的內容。建築因為場所的存在而具有邏輯與個性,場所因為建築的加入而充滿生機與張力。
任力之 作品 任力之 作品
每個時代的傑出建築總是與這個時代的建築技術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共同構成這個時代的建築特徵。技術的進步使得建築藝術有了更多實現的可能性;同時建築師也越來越關注建築設計的時代精神。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