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仙娘廟

(福建仙娘廟)

鎖定
福建閩清“仙娘廟”,奉祀馬、葛、蔡三位仙娘,位於閩清五都的玉屏山,距閩清縣城30公里。玉屏山巍峨挺拔,與鄰近閩清四都的白巖山、閩清六都的柯洋山,共號三山。三山連體,均為仙佛凡居聖地,其中白巖山上建有白巖寺,供奉釋迦牟尼;柯洋山上建有柯洋仙閣,中祀徐、趙、薛三位仙公,均為閩清縣著名的名山大觀。
中文名
仙娘廟
地理位置
距閩清縣城30公里 [1] 
著名景點
馬,葛,蔡三位仙娘
百科全書
《中華辭典》

仙娘廟由來傳説

傳説從前七仙女下凡,路過武夷,發現有一條龍從那裏的山脈出來,從閩江源頭向下遊翻滾而去,七仙女覺得神奇,就跟着這條龍一直走,當走到閩江梅溪口(閩清地界)時,發現不見了龍的去向。前面是水流淌急的梅溪,七仙女想,是不是龍躲藏到溪底下了呢?好奇的七仙女折向梅溪走去,見溪邊有龍甲印的跡樣,於是,七仙女就跟着龍甲印逆梅溪緩緩而行,一直跟到梅溪邊閩清五都的玉屏山。此處風景秀麗,至今讓遊客驚歎。七仙女當時決定在此休憩片刻,於是就從雲端落下,在此變個“仙亭”,休憩歇腳。北宋慶曆五年(1045年),閩清五都百姓根據這個傳説,在當年七仙女的休憩地,起建廟宇,取名“七仙女廟”,習稱“仙亭”。由於七仙女是追龍至此,閩清五都百姓緣此而建寺,因此,為了尋求雅緻,清朝乾隆年間閩清知縣姚循義主持編纂《閩清縣誌》時,將之更名為“龍興寺”。而且,姚知縣編纂縣誌時還了解到,由於南宋時期閩清大旱,祖籍閩清的道教南宗五祖白玉蟾回到祖鄉,在閩清六都柯洋山之巔,築壇祈雨,緩解了閩清旱情。後來,江蘇徐州的徐、趙、薛三位仙公入閩尋白玉蟾拜師學藝,同行的還有三位仙娘(大姐姓馬,二姐姓葛,小妹姓蔡)。可是他們入閩後,白玉蟾已經率徒前往瓊海(今海南省)佈道。於是,徐、趙、薛三位仙公便在柯洋山之巔白玉蟾祈雨處,構建規模浩大的柯洋仙閣,造福閩清六都百姓。而馬、葛、蔡三位仙娘則移居閩清五都玉屏山的七仙女廟,即姚知縣所謂的“龍興寺”。因此,姚知縣在他編纂的閩清縣歷史上第一部《閩清縣誌》裏,標註了這一傳説故事。漸漸地,閩清五都的這座“七仙女廟”即龍興寺,又被稱作“仙娘廟”。據説,馬、葛、蔡三仙娘入駐後,有感七仙女的為人,規定凡香客、信士來廟,必先敬七仙女,再燒香禱告所求事項。
仙娘廟
仙娘廟 仙娘廟
那麼,仙娘到底是何許人也?據百科全書《中華辭典》介紹,仙娘是指有先知先覺的神之使者,由於本來就是從天上下凡,仙娘發功佈道只設一神壇,放一平鬥,鬥內裝滿穀子,插上一把剪刀。 施行法術的方式,是在神前設一座位,仙娘坐定,用青絲綢巾覆蓋臉上。用半哼半唱方式,談別人家事長短,兒女疾病,遠行人情形。談到傷心處,涕泗橫溢,聽者自然更噓泣不止。説來十分巧合,仙孃的預言每次都很靈, 因此,在我國民間廣大地區,仙娘是眾人承認的神之子,被人爭相頂禮膜拜。由於仙娘法術高明,因此,舊時小孩子多病,命大,就拜寄仙娘作乾兒子。小孩子夜驚,就為“收黑”,用個雞蛋,咒過一番後,黃昏時拿到街上去,一路喊小孩名字,“八寶回來了嗎?”另一個就答,“八寶回來了,”一直喊到家。到家後抱着孩子手蘸唾沫抹抹孩子頭部, 小孩子就病癒了,非常神奇。仙娘主要是為婦人和孩子造福,舊時候中國民間廣大地區婦女實為生活所困苦,感情無所歸宿,將希望與夢想寄在仙孃的法術上,靠她得到安慰。
用通常眼光看來,仙娘預言因何那麼靈驗,至今殊不可解。但是,儘管如此,一知半解的讀書人,想破除迷信,要打倒它,否認這種“先知”,就產生了另一種的“無知”。那就是將仙娘預言的靈驗歸為“巧合”、“瞎蒙”,同時對仙娘百般“挖苦”,稱之為女巫,稱其法術為巫術。而且,對於仙娘因何在民間那麼吃香,民國時期文學家沈從文在他的書中有所披露,他寫道:湘西女性,十六歲到二十二三歲,美麗愛好性情內向而婚姻不遂的,易成仙娘,仙娘即古之女巫。他進一步分析,説,女巫出道時多是美麗少女,因而在民間文化裏多被描寫成天上下凡的仙女,加以頂禮膜拜。主要表現為每年農曆正月,各地都要舉行紅紅火火的仙娘廟會,眾人簇擁(抬着)“仙娘”(雕塑),環鄉遊歷(遊神),場面火爆,人如潮湧。沿途的羣眾,則紛紛在自家門前設置供品、香燭,並帶着對新一年的希望,在“仙娘”路過自家門前時,點燃煙花爆竹,祈求來年家庭安康,風調雨順,豐衣足食。“仙娘”環鄉“視察”後,百姓還會請來劇團,在仙娘廟上演大戲,如《茶童戲主》、《五鼠鬧東京》等。
值得一提的是:舊時仙娘並非泛泛之輩,大都懂醫術,在醫病救人方面有一技之長。據説閩清五都“仙娘廟”的馬、葛、蔡三仙娘,專醫不育之症,因而倍受當地百姓敬重,聲名遠播海內外。因此,1995年當地百姓重建龍興寺時(文革“破四舊”時被拆),經反覆商議並經請示神的旨意,將之改名為“仙娘廟”(“七仙女”的傳説近巫,實不可信)。重建後,閩清五都玉屏山的這座“仙娘廟”,建築面積600多平方米,寺後有鳳髻巖,相傳因七仙女曾在此巖前對鏡梳妝而得名;左有問樵亭及丹井,問樵亭來歷不詳,但丹井乃三仙娘開鑿,一年四季,天天溢滿,不會乾涸。據説喝了這水能去百病,消百災。但此亭此井,已找不到了。廟建三層,主殿在第三層,供奉馬、葛、蔡三位仙娘。由於三位仙娘心地善良,每每有求必應,誰家升學祈求,只要到廟案前焚紙燒香,往往能遇瑞呈祥,皇榜高中。因此,清朝以後當地人多讀書其中,以求三仙娘庇護,所以殿前建寬闊的埕,供書生課間休憩和登高望遠。清末梅邑詩人黃夢熊在此遊覽時,有感於此,特意賦詩一首:“古寺龍興不計年,屏山環翠鳳巖前;梵宮小拓三弓地,丹井圓涵一鑑天;雨過竹窗晨讀易,月窺藤榻夜談禪;問樵亭畔題詩處,留作千秋香火緣。”

仙娘廟景點特色

這些美麗的傳説,為閩清五都玉屏山的這座“仙娘廟”,增添了無限神秘。玉屏山作為福建戴雲山脈的餘脈,綿延悠長,巍然雄奇。登主峯,視野開闊,觀日出,景色壯觀,令人心曠神怡。山上奇花異草叢生,令人流連忘返,樂不思歸。作為生態林區,如今,玉屏山山上林木葱蘢,百鳥啁啾。山下的梅溪綠水盈盈,碧波盪漾,山水相映成趣。真個是“玉屏碧浪迷香客,仙娘山寺醉遊子”。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