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仙姑廟

(甘肅省臨澤縣仙姑廟)

鎖定
河西走廊中段,黑河水與合黎山相會的地方,臨澤縣板橋鎮東柳村一隅的大漠綠洲中,深藏着一座歷史悠久,氣勢恢宏,香火鼎盛的道家古宇,這就是聞名河西的兩千年古剎仙姑廟。
中文名
仙姑廟
地    位
聞名河西的兩千年古剎仙姑廟
始建於
公元前約一個世紀
位    置
黑河水與合黎山相會的地方

仙姑廟相關介紹

仙姑廟歷史背景

仙姑廟,始建於公元前約一個世紀。亙古以來,由於諸多民族爭奪河西互相征伐,仙姑廟幾經興衰,數易其址。仙姑廟,坐落在明清舊址,修葺重建於二十世紀末。其規模、佈局、建築風格、雕塑彩繪,供奉神位,融道、佛、儒“三教合一”的基調,充分展示了特定的歷史條件下,形成的特殊民族心態和河西走廊東西方文化相交融的特色。“仙姑娘娘”(西夏時曾封為賢覺聖光菩薩)則是這種多民族、多地域、多宗教文化現象塑造的公共女神,造就了香姑廟久經不衰,香火興旺,聞名遐邇,多民族敬仰的歷史文化地位。

仙姑廟當代

改革開放以來,由於西部旅遊熱線的開拓,絲路古道遊人不絕。凡來河西走廊探古尋幽的旅遊者,必到仙姑廟一遊。這裏交通便利,名勝古蹟舉目可見。長城烽燧,寺廟奄觀,名山聖水,絲路驛站連成一線。遊仙姑廟的客人,或從歷史文化名城張掖出發,或自臨澤縣城始足,東西兩道都是清一色寬闊平坦的柏油馬路。東道途徑十里行宮,過山丹橋,經北武當山,掠牛魔王洞,眺羊台山板橋堡;西路在臨澤縣城瞻仰“紅西路軍臨澤烈士陵園”以後,途徑大月氏定居並設牙帳的“昭武城”遺址,跨黑河橋與東路相匯於板橋鎮張高公路。一路林蔭夾道,鳥語花香,車繞山行,水環路回,儘可領略河西山鄉情韻,飽覽“塞上江南”,“花果之鄉”的秀美風光。 [1] 
車過板橋堡4公里,左水右山,林木參天。遊人舉目眺望,仙姑廟象一朵聖潔的蓮花,那刺破藍天的舍利牙塔,酷似蓮花蓓蕾,鱗次櫛比的廟宇殿堂好像有序疊嶂的蓮盤,綠樹濃蔭似流水盪漾,地氣升騰,佛光普照,一派仙境,令人神往。

仙姑廟由來

仙姑廟 仙姑廟
仙姑廟由來已久,確切建廟時間尚無有考。據史料推算,可朔至公元前一個世紀之前,比張掖大佛寺早1000多年。
據民間傳説,仙姑原系西漢張掖郡人氏,其父為郡守部下一武吏,因對夷交戰失利削職為民,便帶獨生女香姑隱居在現臨澤合黎山下改行行醫。聰慧的香姑隨父潛心學醫,利用針炙和中草藥為窮苦百姓治病消災,深得民心,在板橋一帶名聲遠播。黑河南岸的民眾,慕香姑醫術高明,也常到北岸向何氏父女求醫治病,苦於黑河水旺,交通不便,時有落水之人,香姑立志在黑河架橋一座,方便南北交通,造福兩岸百姓。當時,匈奴人盤踞鄰近的內蒙古大草原,冬春之際,驅牛羊駱駝在黑河飲水,偶有病患者也到何氏父女處求醫。父女倆不僅是河西內地窮苦人家的消災救難者,連匈奴人也對何氏父女敬仰十分。
一年秋季,匈奴右地王爺愛子四王子,奉父命到黑河南岸以牛羊貿易糧食、茶葉、瓷器,返回時四王子不慎自船上跌人黑河,船老大相救出水,經何氏父女拯救復生,王爺以重金相謝,何氏父女對金銀堅辭不受,道出了欲在黑河建橋但缺乏木料的難處。該王因黑河缺橋險失愛子,鼎力支持何氏父女修橋樑便交通的美意。何氏父女深受鼓舞,昭示民眾共同為修黑河橋出力。數年之後,兩岸百姓準備大量修橋錢物,匈奴王子又派人自東大山運來百棵松木,解決了極其可貴的橋樑之材。正待動手修橋,昭武通司看出修橋有油水可撈,特別看準何氏父女是搖錢樹,以阻撓修橋為手段,脅迫香姑嫁給其子。以造福百姓為宏願的香姑,為實現修橋的目的,口頭答應橋成之日與昭武通司之子成婚。黑河橋竣工之日,昭武通司前來逼婚,香姑了卻了心願,投河自盡。黑河兩岸的百姓包括鄰近的匈奴為紀念香姑功德,在板橋柳樹堡(現古長城以北)建廟一座,取名“仙姑廟”。
待到漢武帝元狩二年,強盛的匈奴盤踞河西而不足,不斷向東擴張,騷擾漢家江山。漢武帝差驃騎將軍霍去病率兵十萬西征,自成紀長驅2000餘里,直搗匈奴老巢,渾邪王大敗北循,休屠王率部降漢。得勝而歸的霍去病將軍草糧不足,繞道東進,意欲到昭武一帶接濟糧草。漢軍行至黑河岸邊,風大浪急,不能過渡。霍去病下令安營紮寨,待風平浪靜再行渡河。渾邪王得報此信,捲土重來,欲誅人困馬乏的漢軍於黑河北岸。千鈞一髮危難之際,霍去病抱着寧做黑河鬼,不當匈奴囚的必死決心,率部渡河。突然,黑河上空祥光一道,顯出一位仙風道骨的女菩薩,拔下鬢邊銀簪扔向黑河,六月裏的黑河水居然架起一座冰橋,霍去病揮師而過,渾邪王緊追不捨。匈奴人馬剛到橋中,一聲爆響,冰橋崩毀,匈奴軍馬跌入黑河,作了水中之鬼。霍去病回朝奏明漢武帝,皇上頒旨一道,封香姑為“平天仙姑”,傳令“大其廟”。為香姑重修大宇,再塑金身。仙姑廟二次重修。規模漸大。
渾邪王敗北,其心不死。時不時派人到漢室邊境窺測。其部下一個頭目,名曰綽什噶,也算一個封疆小吏,一日領兵到仙姑廟打圍。見此廟比前更加宏大,甚為驚奇,派細作打探,方知仙姑顯化救漢兵之後,朝廷下旨重修新廟。綽什噶生性狂妄,對着仙姑娘娘金像大施淫威,撕扯仙姑裙裾,被其長子丹金台吉勸阻之後,綽什噶坐在廟門歇涼,左耳發癢難忍,叫左右拿來一支箭頭掏癢,忽然一股清風將一扇廟門颳倒拍在箭桿之上,其箭從綽什噶左耳橫穿而過,一命鳴呼。綽什噶十個兒子,除丹金台吉守候父屍,其餘九人為父報仇,進廟放火,不期大火封門,綽什噶九子放火自焚,連同廟宇一起葬身火海,化為灰燼。二次重建的仙姑廟又一次被毀。綽什噶及其九子喪身仙姑廟,獨有丹金台吉領兵返回,向老母稟報了事情的前後經過,其母悲情恨意併發生根,恨透了仙姑。殊不料第二日,全部落大大小小全都卧病不起,有的渾身發腫,有的頭大如盆,還有的渾身起泡,死者無數。同時,牛羊駱駝也橫陳山野,水草不食,成羣結隊的死亡,整個營盤臭不可聞。丹金台吉心有靈犀,掙扎到帳蓬外仰天禱告,但見空中祥雲繚繞,五色毫光中仙姑娘娘端然肅立,丹金台吉虔誠叩拜,乞求仙姑大發慈悲,饒恕部族毀廟罪過,許願為娘娘重修廟宇,再塑金身。翌年起,草原上生機復現,人畜逐漸轉危為安。有口無心的匈奴人見災難過去,草原安寧,全不把對仙姑娘孃的所許之願放在心上。一日丹金台吉叫一小卒備一匹白馬到後山遊玩,小卒套住白馬,正給馬戴籠拴繮,忽見白馬脖子上盤一條碗口粗的黑蛇,嚇的小卒魂飛魄散,急報丹金台吉。丹金台吉不信,又命其卒備棗騮馬來騎,小卒套住棗騮馬,棗騮馬的脖子上又是一條花蛇。丹金親赴馬場,只見馬場遍地是蛇,五顏六色,大小各異,牛、羊、馬、駝身上大都有蛇纏繞,見丹金近前,紛紛拱着身子張口吐信,嚇得丹金連滾帶爬逃回帳房。坐猶未定,只聽身子下邊“蟈哇”一聲,鑽出無數只蛤蟆、蛇蠍、蜈蚣,丹金魂不附體,稟告其母,其母不信,讓丹金喝碗茶後,陪她同去看視。丹金剛喝一口茶,滿嘴喋卿卿鑽出無數蠍子、蛆蟲、蛤蟆,其母目睹其景,着實吃驚。丹金台吉深思細省,是自己給仙姑娘娘許了空願,惹禍招身,決意為香姑娘娘還願修廟。其母心中不悦,歷數香姑死己丈夫,焚己兒子,禍及草原的仇恨。丹金向其母細説了本部落焚了娘娘廟宇之後,人畜遭瘟,他向娘娘禱告許願,娘娘不計前嫌,拯救了草原,應吸取教訓,踐行諾言,為娘娘還願。其母聽丹金之言,約定當日出門叩拜,如她真見娘娘顯靈,方可相信。言畢出門,果然仙姑娘娘頭戴纓絡風冠,身穿五色霞帔,立她面前。丹母一見,又怕又惱,揮刀砍向娘娘,娘娘不躲不避,足下一朵祥雲,託娘娘冉冉昇天。丹母執迷不悟,吩咐士卒箭射娘娘,一時間亂箭紛飛,密如雨點,可是上天之箭,分毫不傷娘娘身,落下地來倒變作冰雹、石頭砸向射箭之人,放箭士卒全部折骨斷筋,死於非命。丹母見勢不好,拔腿向帳房逃跑,恰恰空中落一磨盤大的巨石,將其打作煎餅。丹金台吉將其母火化安葬,再不敢怠慢,趕了二十五匹好馬,二十六頭耗牛,八峯駱駝,四十隻灘羊共合九九之數,帶上僧侶為娘娘還願。行至漢家邊關,説明為娘娘修廟還願的由來,請求漢人幫忙。邊官見丹金台吉情真意切,仙姑娘娘又是本土神靈,收下丹金牛羊,答應重修仙姑廟,丹金作謝而回。邊官受匈奴託囑,將牛羊賣了300兩白銀,籌備磚瓦木料,選吉日破土動工,三月之內在邊牆以外續建香姑後殿一座,漢匈兩族,同拜共敬,從此仙姑廟香火更加鼎盛,眾生感應更加靈驗,邊境也比較安寧。
到明弘治年間,匈奴窺見河西豐饒,予謀進犯,一羣匈奴士兵從仙姑廟前經過,忽聞廟內有刀槍劍戟之聲,以為內有伏兵,邃點火燒廟,倉皇逃竄,未傷我內地一草一木。附近百姓因娘娘救了一方民眾,又為娘娘新修廟宇,但規模較小。至嘉慶十七年間,巡撫楊博巡視邊關,自仙姑廟經過,忽聞仙樂繚繞,半空中似有笙簫細吹細唱,舉目仰望,雲端裏立一位頭戴纓絡風冠,身穿五色霞帔的女菩薩,漸漸升天而去。楊博回到衙中,方知此地有仙姑廟一座,供奉仙姑娘娘,感應靈驗,遂到廟中一遊。進得廟來,但見娘娘神像與空中所見無二,方信此廟威靈。因見廟宇矮小,發願心捐贈銀兩,將仙姑廟重新修蓋一番。
嘉靖四十三年,昔日燒廟匈奴又來侵犯邊關。走到仙姑廟,見所燒之廟不僅存在,且比原來更為森嚴,未聞當年劍戟之聲,斷定內無伏兵,便進廟探視,點燃殿中寶帳匾牌,眼看中梁着火,方出廟安營紮寨。將至半夜,只見月星隱曜,陰雲四合,伸手不見五指。忽聽營外喊聲四起,殺聲震天,似有千軍萬馬從天而降,嚇得匈奴人不及甲,馬不及鞍,紛紛提刀拿槍亂砍亂殺,至天色微明,才發現不見一個漢兵,大半夜都是匈奴人自相殘殺,死者不計其數,匈奴方知仙姑娘娘顯聖,遂不敢再來犯漢家邊界,仙姑廟從此只有擴建修善,積澱起洋洋大觀。
據仙姑廟碑文記載,天啓四年,甘州巡道郭總兵求子應驗,為仙姑廟增修前殿。崇禎九年,巡撫白某,求娘娘保佑愛女,如願以遂,又發願捐奉為仙姑廟增修配殿三間。明萬厲年間,撫台大司馬候公巡視河西,到仙姑廟內,閲匾牌寶帳,讀碑文記實,對仙姑肅然起敬,公見廟宇狹小,不足敬仰之意,委託平川守備王經,續建禪房三間,廂房四間,山門一座,並予彩繪美化,還令其隨從衞兵在廟內外空地栽植樹木。天啓三年,守備徐承業謁仙姑廟,見廟宇頹廢,募化艱難,許公拿自己的俸銀,僱用民夫,創修正殿一坐,抱廈三間,重建土地山神二祠,並立碑坊石碣。仙姑廟大規模修繕於1919年,時主持韓道士請來張掖巧匠楊澤,泥木工、塑匠、畫師共四十多人,臨澤全縣分區、鄉、保、甲抽派民夫;縣境以內三十六渠,攤派木料,重修了仙姑殿和三佛殿及殿堂廂房,山門碑坊一一進行修葺,歷時三載,於1921年竣工。開光之日,張掖名士楊子和敬奉一米五高的鐵鑄獅子一對,立於仙姑殿兩側,仙姑廟一成大統,譽滿河西。只可惜,這座歷經2000餘年,薈萃了七朝八代的聞名西部邊陲的兩千年古剎,於1952年在破除迷信的浪潮中予以拆毀。今人聞之,如不扼腕相惜。 [2] 

仙姑廟建築

仙姑廟彌勒佛

自張高公里向北,循農家幽徑200米之遙,其間翻一座平緩的鱗狀沙丘,即至洞開的山門。遊客入內,但見一尊高大從容,慈眉善目,滿臉堆笑的大肚彌勒佛仰坐相迎。無論你是士農工商、公務人員,還是師者學子,富人窮漢,是重任在肩,心事浩繁,愁腸百結,還是有難言之隱,彌勒佛的容天大肚,可掬笑面,如一縷青風,能掃你滿腔憂思,卸你千斤重擔,使人拋卻一切世俗煩惱,菩提之心油然而生。誘人靜心提神,漸入仙姑廟深堂大殿。

仙姑廟深堂大殿

金剛殿是仙姑廟第一個殿堂。殿門正中高懸“仙姑禪林”匾牌,東西兩側塑造密跡金剛二位(哼哈二將),形象威武高大,線條流暢生動,工藝造形精湛,系全廟守護尊神,專司守護之職。

仙姑廟前院

穿金剛殿即入仙姑廟前院。主建築為“天王殿”。門首左右一對石獅守衞。殿內次間供四位天王,一為東方持國天王,手持瑟琶守護國土;二為南方增長天王,手持寶劍令人增長善根;三為西方廣目天王,左手持寶珠,右手握龍,靜眼觀世,護持眾生;四為北方多聞天王,左手託金塔,右手持傘,廕庇民財,多聞福德。大殿正面,供奉彌勒佛與三週感應護法韋馱尊天菩薩,其中尊天菩薩手持金剛降魔杵,面向主殿護持大雄寶殿。東西兩側有鐘樓、鼓樓遙相對應,其鼓直徑為1.8米,鍾重500市斤,為全廟最高司號法器。

仙姑廟中院

中院主建築大雄寶殿為全廟主殿,建築結構為五轉七殿式,分二層樓。大殿門前置有高三米,直徑1.5米的寶鼎一頂,分三層,懸十八個銅鈴。門前階下有高三米的石燈一對,內燃長明燭蠟,階上正中安放大香爐一頂,終年香煙不絕。燈燭恍惚,香煙燎繞,烘托得大雄寶殿撲朔迷離,神秘莫測。仰觀大殿,一二層正門上高懸“大雄寶殿”矩形大匾,黑底金字,肅穆端莊。上下東西還有各色匾牌12塊,其中“香姑重現”、“古剎生輝”格外醒目。正門明柱上書“現自在身願眾生共度慈航早超苦海,救將來劫望我佛宏施法雨力挽狂瀾”楹聯一幅,導遊人燒香進殿。寶殿之內,大佛居中,眾神聚會,各司其職,各就各位。正中供奉“三寶佛”,主為娑娑世界釋迦牟尼佛,左有東方琉璃世界消災延壽藥師佛,右有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三寶佛中間,釋迪牟尼左右,還塑有其弟子兩位,長為大弟子迦葉尊者,次為小弟子阿南尊者侍奉其師。大殿左右兩側十八羅漢神情各異,履行各自的職責和義務。再往後覓,殿東北角樹立着文殊菩薩,西北角樹立着普賢菩薩。被國人奉為忠義楷模的關雲長大帝,在大雄寶殿的東南角站了一席之地,持刀而立,看來在佛祖面前,他仍在履行忠義之責。佛祖背後,後門正中,觀音菩薩與釋迦牟尼相背倒座,左有善財童子,右有龍女相侍名為倒坐觀音殿。該殿雖小,少雕塑,多壁畫,前畫善財童子53參天,後畫30諸天。細觀其畫,構圖簡練,線條流暢,立意明確,色澤絢麗,與前殿的雕塑 彩繪融為一體。
大雄寶殿後面是全廟最為高大建築物,名為“鳩摩羅什舍利牙塔”,供奉鳩摩羅什鳩摩羅什是先秦河西地區著名的大法師,足跡遍佈河西走廊,翻譯手抄過大量經卷,為佛教文化的傳播做出過傑出的貢獻。鳩摩羅什塔內藏有該法師舍利子一顆,為今日仙姑廟鎮廟之寶,為此該塔建有四層,高36米,某中第二層供有一尊漢白玉雕刻高達2米的鳩摩羅什像。三層供有釋迦牟尼説法講經像,內藏乾隆大藏經(計168冊)、大涅盤教經、大方廣佛華嚴經、大般涅磐經、欏嚴經等共千冊萬卷。四層為塔頂,供奉一尊阿彌陀佛木雕坐像,佛目遠眺,靜觀天下生靈萬物。
走下鳩摩羅什舍利牙塔,覽仙姑廟的遊客方興未艾,大都會嚮導遊送上徵詢的目光。導遊會心會意,頷首向東將遊客引進東院。原來新建的仙姑廟專為仙姑娘娘修造了一座別墅式的殿堂,殿前一聯,萬人吟詠,其聯曰:“仙姑設橋渡漢兵,神功默佑顯威靈”。殿小神大,遊人眾多,敬香許願者摩肩擦背。端坐神位的仙姑娘娘有常人的平易,仙家的風骨,有御賜皇封的地位,保國安民的功德,特別是仙姑系本地本土修道成仙之人,漢朝以來,多次顯靈保國安民,救苦救難,人們對她格外可親可信,為仙姑廟樹起了一座不倒的豐碑,其它神靈在這裏均沾仙姑之光。走出仙姑殿,人們對宗教文化的底藴難免有新的感觸。宗教文化並非能以愚味無知概而論之。一廟一寺,一神一仙,金石土木的化身是人造的,它代表人們的嚮往和心態,剝去宗教神化的虛偽外衣,其中多為與人為善,救困扶危,行善積德,愛國愛民,匡扶江山社稷的深刻內涵,仙姑廟的獨特文化魅力正在這裏。
離開仙姑殿,重返廟院,人們回到真實的天地,對仙姑廟幽雅清靜的環境才有暇欣賞。全廟南北長500米,東西寬280米,佔地面積200畝,朱牆黃瓦環而圍之,殿堂布局緊奏合理,兩邊供出家人飲食起居,誦經打坐,包括治安保衞,法物流通的廂房,整齊有序。前後院落道路全部青磚鋪就,一塵不染,門前路旁冬有松柏點翠,春夏蜂蝶戲花,山門場院和西北偏院還有主持僧眾栽植的果園,開闢的菜畦,電水齊全,設施完善,那嘩嘩流淌的機井流水,給古廟平添一股現代化的生氣和活力,與“深山藏古寺,僧挑飲水桶”的古詩古畫相對應。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