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付新華

(華中農業大學植物科技學院教授)

鎖定
付新華,與螢火蟲“一見鍾情”的詩意學者。
青島人,華中農業大學植物科技學院教授。自2000年起,致力於螢火蟲的考察與研究,是中國第一個螢火蟲博士,發現並命名了雷氏螢、武漢螢、穹宇螢等多種螢火蟲。近年來,因痛感螢火蟲數量的鋭減,積極投身螢火蟲保護事業,通過講座、著書、攝影等形式,向公眾傳達科學賞螢、保護螢火蟲棲息地的理念,併成立了螢火蟲環保組織“湖北省守望螢火蟲研究中心”,被譽為中國螢火蟲研究和保護第一人。 [1] 
經過多年研究,付新華建立了中國螢火蟲分類研究框架,確立了三個新屬:峨眉螢屬、水螢屬、棘手螢屬;發現並定名了4種我國獨有的螢火蟲種類:雷氏螢、武漢螢、穹宇螢和付氏螢;出版了我國第一本螢火蟲分類專著——《中國螢火蟲生態圖鑑》,為中國螢火蟲的生物多樣性研究奠定了基礎。他還逐步建立了中國螢火蟲分子分類系統,建立中國螢火蟲分類系統庫,並自主研發出螢火蟲閃光信號的記錄及解析系統,研發出世界上自主知識產權的螢火蟲閃光頻率數字化解析軟件。 [6] 
中文名
付新華
國    籍
中國
民    族
籍    貫
山東青島
出生日期
1978年3月
畢業院校
華中農業大學
職    業
教師
主要成就
螢火蟲生物多樣性、行為生態學、發育生物學及保護生物學
開設課程
普通昆蟲學、普通昆蟲學實驗、昆蟲生態攝影
職    稱
教授
學位/學歷
理學博士

付新華個人介紹

付新華,中國共產黨黨員,我國內地第一個從事螢火蟲研究的博士,教授。現任職於華中農業大學植物科技學院、昆蟲資源利用與害蟲可持續治理湖北省重點實驗室。湖北省守望螢火蟲研究中心理事長&主任。攝影發燒友,科普作家。

付新華產學研

螢火蟲是一類具有獨特發光行為的鞘翅目昆蟲,是一類重要的資源昆蟲,是公認的可視化生態指示生物,也是科普教育非常好的材料。自2000年起,堅持螢火蟲的研究,是我國內地第一個螢火蟲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為:螢火蟲的生物多樣性及區系,螢火蟲行為學,螢火蟲發育生物學及螢火蟲保護生物學的研究。主持14項科研項目,其中7項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發表論文近30篇,出版科學專著1部。
二十年來,對中國大部分地區進行了田野調查,從無到有地建立了中國螢火蟲分類框架,採集了上萬號螢火蟲標本,建立了3個新屬,發現並定名了雷氏螢、武漢螢、穹宇螢、三葉蟲螢等我國獨有螢火蟲種類。出版了中國第一本《中國螢火蟲生態圖鑑 [2]  ,以大量精美的微距照片翔實地記錄了我國常見螢火蟲的形態學及生物學特徵,為中國螢火蟲分類及發展奠定了基礎。自主研發出螢火蟲閃光信號的記錄及解析系統,研發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螢火蟲閃光頻率數字化解析軟件。利用螢火蟲閃光信號的記錄及解析系統,把我國所有的螢火蟲種特異性閃光信號進行了記錄和解析。首次將螢火蟲種特異性的閃光信號與傳統形態分類相結合,進行螢火蟲分類,尤其是形態近似種的辨別。對多種我國獨有的螢火蟲物種進行線粒體全基因組的研究,並對所有螢火蟲物種及種羣進行分子標籤(Barcoding)的測序研究。
首次利用基於PacBio Sequel測序平台的第三代基因測序技術(SMRT)對我國獨有的一種大型陸生螢火蟲胸窗螢(Pyrocoelia pectoralis)進行了深度測序、組裝及註釋,並發表在SCI刊源雜誌《GigaScience》上(影響因子7.2)。胸窗螢基因組是世界上第一個深度測序並組裝的螢火蟲基因組。螢火蟲基因組的測序及組裝的研究較大地推動螢火蟲生物發光的分子機制研究,為熒光素的生物合成及轉基因(發光植物)提供研究基礎。
研發成功了高效工廠化螢火蟲繁育技術:可實現一年繁育螢火蟲兩代以上,年飼養螢火蟲百萬只,並實現反季節螢火蟲繁育。高效工廠化螢火蟲繁育技術為螢火蟲保護和生態覆育提供了堅實的保障。
根據水棲螢火蟲的棲息地為稻田的特點,首次提出“稻螢共作”體系,並利用螢火蟲這個獨特的可視化生態指示物種指導有機大米的種植及生產(不用任何的農藥、化肥和除草劑),將大米的安全性提高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從零到有地建立了中國螢火蟲資源的保護及可持續利用產業化體系,為中國的螢火蟲資源保護、生態農業、文化旅遊、生態修復、鄉村振興、自然教育等行業提供了一種新的發展思路。與浙江嘉興平湖市政府合作建立了“長三角螢火蟲研究&繁育中心”,致力於長三角地區的水環境修復、土壤生態修復、農旅融合及螢火蟲資源保護及可持續利用。依託長三角螢火蟲研究&繁育中心,建立了世界第一個螢火蟲生態保育館,一年四季均可進行螢火蟲的觀賞,不受季節、天氣和月相等自然因素的影響。 [3]  經過長年野外調研,執拗的付新華得到饋贈:他發現了“武漢螢”、“雷氏螢”、“穹宇螢”、“中國螢”等新螢種。“武漢螢”是分佈在中國獨有的珍稀水棲螢火蟲,由於最初在武漢江夏發現而得名 [7] 
2024年3月,付新華教授團隊揭開了螢火蟲成蟲發光器發育的關鍵機制,為發光昆蟲的發光及閃光控制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相關論文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通訊》上。 [8] 

付新華投身公益

以螢火蟲為傘保護物種,推進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和可持續利用,開展“螢火蟲探索家”活動、反對螢火蟲買賣、聯合各大媒體共同關注螢火蟲保護事業、建立螢火蟲生態保護區等。
2014年,在SEE基金會創綠家項目支持下組織建立中國內地首個螢火蟲研究與保護組織——(湖北省)守望螢火蟲研究中心,為省級科技類NGO,致力於螢火蟲的保護和研究。通過開展螢火蟲自然教育,引導公眾認知、熱愛螢火蟲,提高公眾對螢火蟲的保護意識,促使公眾的環保意識深化為環保行動;積極推進螢火蟲棲息地的保護及修復,倡導科學賞螢;大力倡導螢火蟲保護的相關政策。
堅決反對螢火蟲貿易,從2014年開始,連續三年發佈螢火蟲活體貿易調查報告,最終推動關閉螢火蟲活體貿易電商平台。
從2013年開始,建立了中國首個螢火蟲保護區——大耒山生態保育園(22平方公里)及珍稀水棲螢火蟲種質保護區,通過流轉土地,以保護螢火蟲的方式進行農業種植,組織公眾參與到大耒山的螢火蟲保護工作中來,同時對當地的村民進行環境保護教育宣傳工作等等;經過5年的保護,大耒山的螢火蟲的數量增加到近1億隻。和WWF世界自然基金會合作,在常熟建立螢火蟲保護區,和海南道教協會合作,建立“海南螢火蟲種質資源保護區”;與浙江省平湖市政府合作建立了“長三角螢火蟲保護&研究中心”,致力於長三角地區的螢火蟲生態修復、資源保護及可持續利用。成立了中國首個螢火蟲保護聯盟,現有成員已經增加至6個,包含了政府企業基金會等社會各個機構組織,充分利用各自的資源達成合作,共建螢火蟲保護地。 [3] 

付新華科普教育

積極從事螢火蟲相關的科普工作。攝影發燒友,科普作家。著有10部科普書籍:《一隻螢火蟲的旅行》、《故鄉的微光》、《看,螢火蟲在説什麼》、《水中的光亮》、《螢火蟲之戀》、《新昆蟲記:螢火蟲的故事》、《醜小螢》等,發表科普文章20餘篇。其中《一隻螢火蟲的旅行》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推薦,獲得2014年國家獎——科技部頒發的“全國優秀科普獎”、被評為“新聞出版總署第九次向全國青少年推薦百種優秀圖書”;《新昆蟲記》入圍中宣部2019年度數字出版精品項目、獲得湖北省優秀科普作品;《水中的光亮》獲得第四屆“少年中國少兒文化作品評選”科普類“天際金獎”。同時將螢火蟲科普與現代科技相結合,開發出了螢火蟲AR、VR遊戲,將枯燥的科學知識融入到遊戲中,實現了趣味性和科學性的結合,更能滿足大眾的科普需求。積極與中小學校、書店、出版社、媒體等合作,組織户外科普活動、線上線下講座等活動,共對10萬多人次進行了螢火蟲科普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 

付新華專利及獲獎情況

1.論文"Structure, behavior and the life cycle of an aquatic firefly, Luciola substriata (Coleoptera: Lampyridae), in China."獲2006年湖北省自然科學優秀論文一等獎;
2.科普專著《一隻螢火蟲的旅行》獲2015年科技部頒發的“中國科普優秀獎”(國家獎);
3.《水中的光亮》獲得第四屆“少年中國少兒文化作品評選”科普類“天際金獎”;
4.出版科普融媒體書籍《新昆蟲記:螢火蟲的故事》獲得了中宣部2019年度數字出版精品項目,這是國家出版總署第一次組織對數字出版產品的整體遴選和推薦。 [3] 

付新華科研項目

1.穹宇螢雌、雄發光顏色性二型的機制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31672349),主持
2.一雌多雄交配格局下胸窗螢的性選擇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31372252),主持
3.螢光世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31220004),主持
4.中國熠螢亞科分類及系統發育學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31172137),主持
5.光和性信息素在胸窗螢求偶行為中的作用機制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30900147),主持
6.Hox基因Abd-B調控螢火蟲閃光行為的分子機制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31872281),主持
7.端黑螢閃光求偶信號分化機制的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32070485),主持
8.基於外部形態與閃光信號相結合的螢科昆蟲分類研究,湖北省自然科學基金,主持
9.中國熠螢亞科分類:基於形態特徵與閃光信號相結合的探索研究,,留學回國科研啓動基金,主持
10.基於18SrRNA及COI基因的螢科系統發育研究,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項目,主持
11.蜘蛛操縱觸網螢火蟲為工具誘捕的行為學研究,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項目,主持
12.發光的螢火蟲,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項目,主持
13.利用螢火蟲閃光行為進行螢科昆蟲分類的探索,校科研啓動項目,主持
14.螢火蟲求偶行為中光信號與性信息素的作用機制研究, 教育部博士點基金新教師項目,主持

付新華研究論文

1. Fu X.H.(付新華), Ohba Nobuyoshi, Fredric V. Vencl, Lei Chaoliang. 2005. Structure, behavior and the life cycle of an aquatic firefly, Luciola substriata (Coleoptera: Lampyridae), in China. Canadian Entomologist. 137:83-90.(SCI)。
2. Fu X.H. (付新華), Yuyong Wang, Ohba Noboyushi, Chaoliang lei. 2005. The swimming behavior of aquatic firefly larvae, Luciola substriata (Coleoptera: Lampyridae). Coleopterists Bulletin. 59 (4): 501-505.(SCI)。
4. Fu X.H. (付新華), Ohba Nobuyoshi, Ying Zhang, Chaoliang Lei. 2006. A Rearing Apparatus and Diet for the Aquatic Firefly, Luciola leii (Coleoptera: Lampyridae). Canadian Entomologist. 138(3):399-406.(SCI)。
5. Fu X.H. (付新華), Ohba N, Meyer-Rochow VB, Wang YY, Lei CL. 2006. Reflex-bleeding in the firefly Pyrocoelia pectoralis (Coleoptera: Lampyridae): Morphological basis and possible function. Coleopterist Bulletin. 60 (3): 207-215.(SCI)。
7. Fu X. H (付新華), Fredric V. Vencl, Ohba Nobuyoshi, V. Benno Meyer-Rochow , Lei C. L., Zhang Z. N . 2007.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the eversible glands of the aquatic firefly Luciola leii (Coleoptera: Lampyridae). Chemoecology. 17 (2): 117-124.(SCI)。
9. Yuyong Wang, Fu X.H. (付新華), Chaoliang Lei, Minglun Jeng, Ohba N. 2007.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errestrial firefly Pyrocliealis pectoralis (Coleoptera: Lampyridae). Coleopterist Bulletin. 61(1):85-93 . (SCI)
10. Fu X.H. (付新華), Meyer-Rochow V. B., Tyler J., Suzuki H., De Cock R. 2009.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the eversible organs of several genera of larval firefly (Coleoptera: Lampyridae). Chemoecology.19:155–168 (SCI)
12. Fu, X.H.(付新華), and V. B. Meyer-Rochow. 2012. An investigation into the morphological and behavioral adaptations of the aquatic larvae of Aquatica leii (Coleoptera: Lampyridae) to prey upon freshwater snails that serve as intermediate hosts for the liver fluke. Biological Control 62(3).127-134.(SCI)
13.Fu, X.H (付新華), Ballantyne L., Lambkin C.L. 2012. The external larval morphology of aquatic and terrestrial Luciolinae fireflies (Coleoptera: Lampyridae). Zootaxa 3405: 1–34..(SCI)
14.Fu, X.H (付新華), Ballantyne L., Lambkin C.L. 2012.Emeia gen. nov., a new genus of Luciolinae fireflies from China (Coleoptera: Lampyridae) with an unusual trilobite-like larva, and a redescription of the genus Curtos Motschulsky. Zootaxa. 3403: 1- 53.(SCI)
15. Fu, X.H.(付新華), South, A., Lewis, S.M. 2012. Sexual dimorphism, mating systems, and nuptial gifts in two Asian fireflies (Coleoptera: Lampyridae). Journal of Insect Physiology. 58:1485-1492.
16. Fu, X.H.(付新華), and V. B. Meyer-Rochow. 2013.Larvae of the firefly Pyrocoelia pectoralis (Coleoptera: Lampyridae) as possible biological agents to control the land snail Bradybaena ravida.Biological Control 65(3).176-183.(SCI)
17. Ballantyne, L., Fu, X.H. (付新華) et al. (2013). Studies on South-east Asian fireflies: Abscondita, a new genus with details of life history, flashing patterns and behaviour of Abs. chinensis (L.) and Abs. terminalis (Olivier) (Coleoptera: Lampyridae: Luciolinae). Zootaxa 3721(1): 1-48. 通訊作者
18. Fu, X.H. (付新華), L. J.J.et al. 2017. Long-read sequence assembly of the firefly Pyrocoelia pectoralis genome . (SCI)
19. Fan, Y. D.,Fu, X.H(付新華).2017. The complete mitochondrial genome of the firefly, Pteroptyx maipo ( Coleoptera: Lampyridae) . Mitochondrial genome part B-resources 2:795-796,通訊作者
20. Luan, X., Fu, X. H. (付新華),2016. The complete mitochondrial genome of the firefly, Asymmetricata circumdata (Motschulsky) (Coleoptera : Lampyridae) .Mitochondrial DNA Part B 1:553–555.通訊作者
21. Hu, Jinfeng; Fu, Xinhua(付新華),2018. The complete mitochondrial genome of the firefly, Luciola curtithorax (Coleoptera: Lampyridae),MITOCHONDRIAL DNA PART B-RESOURCES 1(3):378-379 . 通訊作者
22. Hu, Jinfeng; Fu, Xinhua(付新華),2018. The complete mitochondrial genome of the firefly, Abscondita anceyi (Olivier) (Coleoptera: Lampyridae), MITOCHONDRIAL DNA PART B-RESOURCES 1(3): 442-443 . 通訊作者
23. Quan Liu & Xinhua Fu (付新華),2020. The genetic variations in the mitochondrial genomes of three Luciolinae fireflies, Mitochondrial DNA Part B, 5:3, 3228-3232. 通訊作者
24.付新華, Ohba Nobuyoshi, 雷朝亮. 2004. 條背螢的形態和生物學研究. 昆蟲學報. 47(3):372-378。
25. 付新華,OHBA Nobuyoshi,王餘勇,雷朝亮. 2005. 條背螢的閃光求偶行為. 昆蟲學報. 48(2):227-231。
26. 付新華,王俊剛,Ohba Nobuyoshi,雷朝亮. 2005. 螢火蟲(鞘翅目:螢科)兩性交流中閃光信號的研究進展. 生態學報. 25(6):1439-1444。
27. 付新華,王餘勇,雷朝亮. 2005. 條背螢(Luciola substriata )幼蟲水生適應性形態與游泳行為的研究. 昆蟲知識. 42(4):419-423。
28. 秦利鴻,付新華(通訊作者). 2009. 兩種螢火蟲幼蟲捕食行為及頭部功能性結構觀察比較, 昆蟲知識. 46 (1): 125-128。
29. 梁慧,陳保平,付新華(通訊作者). 2009. 端黑螢頭部外部形態的掃描電鏡觀察. 華中農業大學學報. 28 (3): 270-272。

付新華科普專著

1. 付新華.2011. 《一隻螢火蟲的旅行》.上海錦繡文章出版社
獲2012年新聞出版總署向全國青少年推薦的百本圖書之一。版權已經輸出至台灣,並出版。台灣版本《漫天飛舞,黑夜精靈——一隻螢火蟲的旅行》
2. 付新華. 2013. 《故鄉的微光》. 湖南人民出版社 [4] 
3. 付新華. 2014. 《螢火蟲在中國》. 湖南人民出版社 [1] 
4. 付新華. 2014. 《看,螢火蟲在説什麼》.中國福利會出版社
5. 付新華. 2016. 《一隻螢火蟲的旅行》青少版. 重慶出版社
6. 付新華. 2016. 《一隻螢火蟲的旅行》美繪版. 重慶出版社 [5] 
7. 付新華. 2016. 《水中的光亮》. 蒲蒲蘭出版社
9. 付新華.2019. 《新昆蟲記:螢火蟲的故事》. 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
10. 付新華.2019. 《醜小螢》. 上海少年兒童出版社

付新華科普文章

1. 付新華. 2008. 温柔殺手的一生. 新發現. 第五期(5月號,總第32期):90-94
2. 付新華. 2009. 蝴蝶風暴下隱藏的秘密. 知識就是力量. 第一期: 6-7
3. 付新華. 2009. 熒熒之光 生命之光. 知識就是力量. 第一期: 26-28
4. 付新華. 2009. 螢火蟲的新式“化學武器”. 知識就是力量. 第三期: 10-12
5. 付新華. 2009. 昆蟲為什麼有這麼多種. 知識就是力量. 第四期: 10-12
6. 付新華. 2009. 超疏水——從自然到仿生. 知識就是力量: 6-9
7. 付新華. 2009. 血吸蟲——幾千年揮之不去的夢魘. 知識就是力量. 第六期: 22-25
8. 付新華. 2009. 螢火蟲為什麼會發光——奇妙的螢火蟲. Do Science.
9. 付新華. 2009. 黑夜裏的小精靈. 少兒科普. 第五期: 4-7
10. 付新華. 2009. 游泳的螢火蟲. 大自然. 第一期. 68-70
11. 付新華. 2009. 昆蟲的高效雷達——觸角. 大自然
12. 付新華. 2009. 迷你異形——蚜蟲. 青少年科苑. 第五期. 47-49
13. 付新華. 2009. 自然絢麗的生命之光. Newton科學世界.第十期. 58-62
14. 付新華. 2011. “暗夜精靈”水螢的一生. 文明. 第八期: 74-87
15. 付新華. 2011. 淺談中國螢火蟲文化. 知識就是力量. 第一期: 72-73
16.趙彥, 付新華.2011. 螢火蟲:在黑夜與光陰之間TWINKLING FIREFLIES.人與自然.第七期:58-65
17.付新華. 2016. 追逐螢火蟲的微光. 環球少年地理. 第四期:4-9
18.付新華. 2018. 守望螢火..中學科技. 第十期:2-7
19.付新華. 2018. 一隻螢火蟲的旅行. 環球少年地理. 第八期:40-43
參編:
Fu X.H., Ballantyne L. 2009. Larval respiration system and evolution in aquatic fireflies (Coleoptera: Lampyridae: Luciolinae). Bioluminescence in Focus – A Collection of Illuminating Essayss. 243-253. Editor: Victor Benno Meyer-Rochow. Research Signpost. Kerala, India(ISBN: 978-81-308-0357-9)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