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今道友信

鎖定
【今道友信】 (1922—2012年10月13日)日本美學家,曾任日本東京大學美學研究室主任、美學和藝術學教授,國際美學會副會長。著述甚豐,主要有《同一性的自我塑性》、《美的相位及藝術》、《關於美》、《東方的美學》、《解釋的位置與方位》、《東西方的哲學》等。
中文名
今道友信
國    籍
日本
出生日期
1922年
職    業
美學家

目錄

今道友信美學思想

其美學思想深受海德格爾、薩特等的存在主義哲學家和胡塞爾現象學的影響。在美的本質問題上,他認為真是存在的意義,善是存在的機能,美是存在的恩惠和愛。美是直接的,活生生的,確確實實的感知,所以美是有關個人體驗的具體的個別現象,普遍性的美景、美人是不存在的。並肯定理性在審美觀賞中的作用,強調美不是自然所賦予的,而是人類自己創造出來的,其源泉是美的人格和美的行為,美是人格的光輝和人生的希望,是人類自我復歸的關鍵。他不同意傳統的道德價值優於藝術價值的觀點,認為美作為精神價值,比作為道德最高概念的“善”還要高一級,因為,美相當於宗教裏所説的“聖”,美是與聖具有同等高度的概念。在美感體驗問題上,提出“美的相位”這一重要範疇,認為美的不同種類是根據意識構造來區別的,美在意識中的“相位”是不斷變化的,審美意識的構造也是與日常生活中的意識構造大不相同,是日常意識的中斷。只有垂直切斷日常意識,主體才能轉向審美意識的方位。今道友信還提出欣賞藝術美需要“解釋”,“解釋”是對作品進行分析、綜合,要向作品所指出的美的精神攀登。這是欣賞者與作品的對話,是把欣賞者對作品的理解和欣賞者對於人生的體驗融為一體,於是他又提出“未完成美學”這個概念,認為藝術作品不是在欣賞者之前完成了的封閉性存在,而是把自身未完成的開放式存在託付給了欣賞者。並認為藝術具有教育和娛樂功能,而其根本機能是為了復歸被現代技術壓抑了的人性。認為藝術的源泉是天才和精神上的愛。
今道友信的美學思想在日本影響極大,在世界上許多國家也有一定影響。

今道友信語錄

愛是基於善意的獻身,善意往往不是人所持有的自我主張,而是對他人無私服務的慈愛。出處:《關於愛》愛的構造是矛盾的。在不同的場合下,它既是生命力的昂揚,同時又含有生命的危機。出處:《關於愛》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