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仁義禮智

(儒家思想體系的倫理道德範疇)

鎖定
儒家思想體系中4個並列又相關聯的倫理道德範疇,亦即儒家的“四德”。 [1] 
中文名
仁義禮智
定    義
儒家思想體系中4個並列又相關聯的倫理道德範疇,亦即儒家的“四德”
在孔子那裏,仁的基本含義是“愛人”,並斷言:“為仁由己。”(《論語·顏淵》)“我欲仁,斯仁至矣。”(《論語·述而》)。何以如此,孔子並未詳論。孟子循此繼進,指出:“仁,人心也”(《孟子·告子上》),為仁找到“人心”作為承載者。從此,儒家仁學進入一個以“心”釋仁的新階段。孟子還進一步發揮了孔子“行義以達其道”(《論語·季氏》)的思想,斷言:“義,人路也”(《孟子·告子上》),把“義”和人的行為規範、方向、道路聯繫起來,拓寬了義的內涵。從西周以來,“禮”就是囊括社會生活一切方面的習慣準則,“禮”與“樂”構成了全部文化內涵。孔子認為禮應當是仁的外在體現。在孟子這裏,禮是發於內而形於外的“敬心”。“恭敬之心,禮也。”(同上)“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孟子·離婁下》)孟子經常將仁與義聯用,也將禮與義聯用,把其看做一個自尊的人所必備的德行,如孟子所云:“言非禮義。謂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義,謂之自棄也。”(《孟子·離婁上》)“智”在孔子那裏,一般是指明辨、善察、能“權”而言,智是德行,也是才能素質,所謂“知(智)者不惑”,“知者利仁”,“知者不失人”,“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等,都是在才能素質意義上使用知(智)字。在孟子思想體系中,智更多地與仁相連用,如孟子引孔子的話併發揮説:“孔子曰:‘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智?夫仁,天之尊爵也,人之安宅也,莫之御,而不仁,是不智也。”(《孟子·公孫丑上》)孟子又引子貢讚美孔子話説:“學不厭,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聖矣!”(同上)
在《論語》一書中,仁與禮經常同列並提,智、仁、勇也曾連用,但並未將仁、義、禮、智並列連用。而在《孟子》一書中,仁、義、禮、智則多次相提並論連用,説明在孟子那裏,儒家的“四德”觀念已經比較明確。在對仁、義、禮、智的解釋上,孟子一方面從儒家傳統的基於血緣關係的倫理孝道觀念出發,把仁、義、禮、智和“事親”、“從兄”聯繫起來,如孟子所説:“仁之實,事親是也;義之實,從兄是也;智之實,知斯二者弗去是也;禮之實,節文斯二者是也。”(《孟子·離婁上》)這就是説,“孝悌”不僅是“仁之本”,而是義、禮、智之本。另一方面,孟子對仁、義、禮、智的解釋,又都帶有其所開創的儒家心學的色彩,如所謂:“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告子上》)之所以如此,是因為“仁義禮智根於心”(《孟子·盡心上》)。
另外,孟子不僅把仁、義等德行看做“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的“幾希”所在,同時把“以仁存心”、“以禮存心”,看做“君子所以異於人者”(《孟子·離婁下》)的所在。仁與義作為倫理道德範疇,不僅適用於道德修養,也用於政治領域,不僅適用常人,也適用於君主。孟子十分激進的君臣關係論就以仁義為立論根據,即所謂:“賊仁者謂之賊,賊義者謂之殘,殘賊之人,謂之一夫,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孟子·梁惠王下》)孟子從這種道德理想主義出發,要求臣事君、子事父。弟事兄都要“內懷仁義”以相接,而“懷仁義”就要“去利”,把義與利對立起來,從而開始了中國思想史上貫通古今的“義利之辨”,為儒家的重義輕利趨向奠定了理論基礎。仁義禮智,作為儒家傳統的“四德”,從孟子以後,也基本確立。 [1] 
參考資料
  • 1.    中國孔子基金會.中國儒學百科全書: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6:3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