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仁居中學

鎖定
平遠縣仁居中學創辦於1924年,坐落於閩粵贛三省交界處的平遠縣東北部古鎮——仁居。校園裏綠樹掩映,和諧優美。學校有教學班24個,在校學生1064多人。在職教職工89人,其中高級教師6人,“南粵優秀教師”1人,一級教師44人,本科學歷32人。
中文名
仁居中學
創辦時間
1924年
所屬地區
平遠縣
在校學生
1064多人

仁居中學學校簡介

現在的仁居中學 現在的仁居中學
學校有“田家炳教學大樓”一幢,有23個標準教室,可容納1000多名學生上課,內設有圖書室閲覽室、美術室、心理輔導室、電教室、年級組辦公室;有可容納600名學生住宿的宿舍樓二幢;有教師套房10套,教師宿舍樓3幢;有科學實驗樓1幢,內設物理實驗室、化學實驗室、電腦室、電教室、課件製作室;有可同時容納1000多人進餐的師生食堂,三樓設有會議室、練功房、電教室;有行政辦公樓1幢;有200米環形跑道運動場;在松香廠運動區設有2個籃球場、2個排球場、2個羽毛球場、8張乒乓球枱;有地理園生物園。各項設施設備均能滿足教育教學之需。學校規劃有致,層次分明,佈局合理,整潔優美。 [1] 

仁居中學學校歷史

仁居中學歷史悠久,文化底藴深厚。自1562年平遠建縣以來,校址內先後有:學宮、考棚、文昌閣、明倫堂、訓導署、平遠中學堂、勸學所、敍倫學校、國民黨平遠縣黨部、平遠縣私立附城中學、中山紀念亭、平遠縣立第二中學。1952年,縣治南遷後,學校名稱多用“平遠縣仁居中學”。國內革命戰爭時期:1929年11月13日,紅四軍軍長朱德、參謀長朱雲卿率部攻佔平遠,在仁居中學文昌閣設立司令部,部分學生參加紅四軍;1930年5月14日,紅四軍第一縱隊1000多人由司令員林彪、政治委員彭祜率領進佔縣城,在仁居中學文昌閣設立司令部18天。
仁居中學初創之時,面積只有4畝。 “文革”期間,學校遭到了空前浩劫,文物、史料、冊籍、圖書、設備等幾乎損失殆盡。
改革開放以來,在黨和政府、社會熱心人士的關心支持下,學校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1994年,校友陳文華副市長、林蘭芳教授積極聯繫香港儒商田家炳先生捐獻鉅款建起了“田家炳教學大樓”,使學校佈局、規模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2004年,先後完成擴建運動場、購買松香廠、改造老校區、建造休閒花園和文化走廊等多項工程。特別是修建了狀元橋與畔池圍欄,使之成為傳承文明、德育施教的重要場所和遠近聞名的文化景點。如今學校佔地面積30315平方米,建築面積10176平方米。 [1] 

仁居中學校訓

辦學理念:德育立校,文化強校,特色亮校
辦學目標:培養適應時代發展的新型人才
校訓:和諧 博愛 嚴謹 創新
校風:守紀 文明 勵志 勤奮
教風:求實 團結 奉獻 進取
學風:團結、活潑、求知、奮進

仁居中學學校榮譽

多年來,學校堅持以“和諧優質、科學發展”為管理理念,按照“德育立校,文化強校,特色亮校”的辦學思路,致力打造和諧的育人環境,優質的教學質量,科學的管理機制,提升學校品位。同時,着力塑造“制度如鐵,集體有情”的組織文化,把學校建成師生的精神家園,讓社會滿意,讓家長放心,讓學生成才,讓教師有為。如今,學校內部管理得到不斷優化,教學質量得到不斷提高,呈現出良好局面。
近年來,學校以“規模大、起點高、發展快、後勁足”贏得了社會的普遍讚譽,並先後獲得“平遠縣先進黨支部”、“平遠縣教學質量優勝單位”、“平遠縣學校法制教育先進單位”、“平遠縣中小學田徑運動會初中乙組團體第二名”等榮譽。

仁居中學大事件

1906年,(光緒三十二年)本縣先賢曾玉如(字昭鑑)林商翼(字魯傳)於是年創辦平遠中學堂(即仁居中學前身)後改名曰:平遠縣官立中學,第一、二任監督是劉英,韓祝三,朝親自題寫“中學堂”木匾一塊,懸掛於內校門,平遠中學第三任監督改為校長,是饒菊逸,平遠縣立中學校名是由本縣著名書畫家韓實根書寫。
仁居中學校徽 仁居中學校徽 [1]
1915年(民國四年)平遠縣首次學生運動會在縣城(仁居)舉行。我校取得優異成績,是年饒菊逸任勸學所所長,劉任材任勸學員,他們櫛風沐雨、廢除私塾,籌辦初級小學,廣大為中學輸送生源,此舉比全省71個縣早了30年。
1916年(民國五年)平遠中學遷入大柘新校(羊子甸),勸學所(教育局)長宮陳國猷把局所遷入原中學內。
1925年(民國十四年)東征軍總政治部主任周恩來指揮部隊來到梅州地區,併到處演説,鼓動革命,五月十九日到平遠縣城視察,委任該校第一任校長韓祝三及李實充、林筠度、姚仰潢為國民黨縣黨部第一屆籌備委員,委任韓祝三為籌備主任。
1926年(民國15年)3月4日在明倫堂(國民黨縣黨部),召開國民黨平遠縣第一次代表大會,我校創始人韓祝三、陳國遠、謝蔚成等選為縣執行委員貫徹“聯俄、聯共、扶助農工”減租政策。
1927年(民國十六年)復辦後第一屆初中生畢業,隨後招生逐步有所增加,學制之年。
1928年(民國十七年)9月,我校長沈良佐出席省府召開的教育行政及中學教育會議。
1929年(民國十八年)秋,校長沈良佐倡導組成首次校友會。11月13日,紅四軍軍長朱德、參謀長朱雲卿、陸定一等率部攻佔我縣,在校內文昌閣設立司立部。
1930年,(民國十九年)5月14日至31日,紅四軍第一縱隊1000多人由司令員林彪、政治部委員彭祜率領進佔縣城,在我校文昌閣設立司立部18天並建立中共中央平遠縣委員會。是年,校董會推選嚴碧生(應魚)任董事長。
1931年(民國二十年)從事國民黨黨務的第一任校長韓祝三因協助政府查禁煙賭反對貪污,遭受豪紳權貴迫害,被指為“共匪”逮捕押送廣州南石頭監獄,監禁一年又三個月
1945年(民國三十四年)2月14日,省府主席李漢魂視察興梅,抵達縣城(仁居)視察我校,向師生作了訓示,積極向社會宣傳抗日救國。
1949年,(民國三十八年)5月,梅州所轄五縣和平解放,學校組織全校師生到南門車站,迎接解放軍進城。
1954年,3月1日,蕉嶺、平遠兩縣分治,縣治政設在大柘,結束了仁居縣治近400年的歷史,我校改為“平遠仁居初級中學”隨後又改名為“平遠縣第四中學”。
1958年,下學期,我國建立中共支部,第一任支部書記是曾志元校長。
1984年中共梅州地委書記李慶芬視察我國,並作重要指示。
1991年中共梅州市委書記李國榮偕夫人陳秩華(校友)到我校參觀指導,由中共平遠縣委書記巫禮仁併合影留念。
1992年4月11日旅居印尼的校友黃祥和回國觀光,專程回校指導。
1994年3月市局黃慶良副局長在縣教育局長林立全、副局長楊興良以及鎮領導卓松廉、劉煥桂等陪同下,前來規劃科學館。12月田家炳教學大樓落成剪綵。
1999年12月肖承輝由上舉中學調任我校校長。
2003年8月校長肖承輝調往八尺中學,卓烘成校長由平遠中學調任我校校長,10月新衞生間學校花園建設動工,11月獲縣中小學田徑運動會初中組團體總分第二名,晉級甲組。
2004年1月我校評為縣“法制教育先進單位”,2月辦公樓裝修完成並投入使用,5月,新衞生間建成並投入使用,6月評為縣“先進黨支部”,7月,接受縣一級學校評估驗收,7月,教學大樓更改鋁合金窗,9月1日,縣一級學校掛牌,卓文浩任副校長,11月獲縣中小學田徑運動會初中組團體總分第六名,12月省財政廳拔款叁拾萬元用於學校建設。
2005年5月,卓烘成校長被授予“縣優秀共產黨員”稱號。8月,由校友謝傳仁捐資2.5萬,泮池狀元橋石圍欄重裝,9月,獲2004——2005年度教學質量優勝獎,升中考試居全縣第四名,9月8日縣委書記丘小宏帶隊慰問我校教師,9月11日,考察報告《訪全國勞模李金平先生》獲省中小學我為南粵添光彩“活動中學組二等獎、縣一等獎。11月縣政府召開協調會,決定將縣松香廠整體劃撥我校使用,我校校園面積增大一倍。
2006年1月,我校被評為縣法制教育先進單位,2月被評為縣“先進黨支部”,4月食堂改造完成併發包,6月評為縣2001——2005年“法制教育先進集體”,9月卓烘成校長被評為梅州市優秀德育工作者,其先進事蹟在梅州日報刊登,市縣電視台專欄節目中報出,10月,七八屆校友捐款壹萬元用於學校花園庭院燈裝修,12月省財拔款貳拾萬元用於校園建設。
2007年1月,連接兩校區天橋建成,並命名為弘德橋,3月,校友宋德平(三水區委書記)回母校視察,5月,85屆(1)班校友會、七三屆校友、七七屆校友共捐資壹萬元裝備教室風扇,8月,教學大樓更換教室木門為鐵門,10月,新裝備生物實驗室,物理實驗室一間,11月,松香廠校區平整完成共投入資金約壹拾萬元。
2008年8月凌偉君由黃畲中學調任我校校長,同年冬籌資60多萬元改建運動場,其中校友宋德平引資30萬元。
2009年7月學校籌資十多萬元更換學生桌凳、教室、場室黑板。學校文藝隊獲縣文藝匯演二等獎。
2010年創建教育強鎮,校園文化建設全面鋪開,各種場室設施進一步規範,興建松香廠運動輔助區、地理園、生物園。

仁居中學光輝歷程

平遠縣仁居中學坐落於毗鄰閩贛之粵東重鎮仁居――平遠縣古縣城中心。其北枕項甑,南銜峨山;右倚綠水,左傍瓢泉;遠眺雲梯絕頂,近聆雙虹逐濤。誠一方形勝。
考諸歷史,遠在五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該校址一方就有人羣聚居生息。由於戰亂、災荒。我們的祖先――客族先民從黃河流域輾轉南遷而來,為謀求生存而披荊斬棘,開創基業,布播文明,弘揚中原文化,共同創造中華文明史。南齊(公元500多看前),就有賢哲處士程旻,以禮教信義行於鄉里,創開學風。當時程旻為世稱廣東“八賢”之首,於是梅州發始以縣程鄉名縣。南齊著名詩人徐庚頌詩:“程旻當年一匹夫,不操三尺制羣‘愚’,片言能使爭心息,萬里江山與姓俱。”據考,仁居亦以程旻這位仁人高士居住於此而得名。在仁居建有“程李公祠”以之紀念,並作為傳道授業館所。宋寧宗慶元年(1195),就設有“崇文社學”。
明代嘉慶41年(1562),祈程鄉及福建之武平、上杭,江西之安遠等部分地域以建平遠縣。縣衙設於豪居都、林子營的通判府館(即今松香廠校區),歷經390年整,(1562—1952)首任知縣王化於翌年在縣衙左側東門內建孔廟(即今仁居中學校址),開我縣燦爛文化之先河亦為我校的創建、發展初步奠定了基礎。
清雍正11年(1733),程鄉縣升格為嘉應州,我縣隸屬嘉應州。逾五年(1738),在縣衙(仁居)附近設“鳳山書院”一所,為我縣教育事業的發展拉開了序幕。所以説,仁居一直是平遠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的發祥地,而我校則是文化教育的策源地。
仁居中學歷史悠久,文風素着,英才蔚起,遍佈寰宇。曾被清朝光緒帝欽賜為“樂善好施”的平遠縣首富姚峻修(德和),多次捐贈巨資在縣城(仁居)創建平遠中學堂,並出任董事。曾任廣州市長,廣東省建設廳長、中央交通部長等要職的曾養甫,1915年畢業於平遠縣官立中學(即仁居中學前身),以後曾多次回母校觀光指導。我縣第一個獲得巴黎大學文學博士學位的著名教育家、哲學家吳康(字敬軒),亦曾多次回母校參觀指導。北伐軍總司令姚雨平將軍曾回仁居平遠中學任教,在教學期間,發展了同盟會員數百人;他於1934年前後任國民黨中央監察院委員,親自請求監察院長、著名書法家於佑任書寫“平遠縣第二中學”校名。許許多多的抗日英雄如“黃梅興、姚子青、馮克定、楊運洪諸烈士均先後畢業於該校。曾任第十七兵團少將軍需處長的陳成龍與其叔父陳方綏(少將軍銜)在該校畢業後,還回校任教。馳名海內處的書法家、教育家吳三立教授關心桑梓教育事業,多次回母校講學。1982年為母校書寫“平遠縣仁居中學”校名。1987年冬聘為我校校友會名譽會長。婦孺皆知的近代著名書畫家韓實根,其所作書畫深得丘逢甲、曾養甫、張靜江等的賞識,亦曾任教於該校。嶺南書法巨臂麥華三教授,於抗戰後期到我校任教辦書畫培訓班,為平遠造就人才。
人傑地靈,羣賢畢至。史載,南宋末年身居相位的文天祥、陸秀夫、張世傑和兵部尚書潘任等護衞端宗皇帝途經仁居轄屬等地,曾駐防我校址半月。平遠建縣後的第一位進士韓元勳(八尺鳳頭人),官授一品服,監察御史等職,幼年時,第三次到學宮聽賢士講學。明末的愛國將士太原總兵謝志良、謝上逵父子幾次佔平遠縣城,據文昌閣為大本營,對大戰成殿等秋毫未犯。康熙六年(1667)年,知縣劉駿名,於明倫堂東設立訓導署(即民國時期的敍倫學校校址)。太平軍翼王石達開舊部譚星部、侍王李進繼部等,先後於咸豐、同治年間進入平遠四次,前三次破城,累計駐紮文昌閣中近半年,學宮毀於兵 。光緒32(1906)年,鄉賢林南翼、曾昭鑑、從兩廣學務處練習所師範館畢業後,在仁居以學宮、考棚、文昌閣修葺為校舍,創辦了速成師範傳習所,進而創辦中學,邑賢謝信夫、韓祝三等在訓導署創辦了敍倫初級小學,於是中小學並立其中。
近百年來,我校為國家,為桑梓培養造就了成千上萬的優秀人才,或蜚聲政界;或竭誠教育;或奮跡疆場;或近處安園、服務桑梓;或遠適異域、揚名海外。回首校史,深感驕傲和自豪,展望未來,充滿挑戰和希望。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