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人,或所有的士兵

(鄧一光著長篇小説)

鎖定
《人,或所有的士兵》是鄧一光創作的長篇小説,首發於《中國作家》2018年第11-12期。 [7] 
該小説以1941年香港保衞戰為背景,多維度復現主人公鬱漱石在日軍戰俘營裏三年零八個月的經歷,以及他一個人的抵抗。 [6]  該小説以人道主義為精神基點,超越了民族意識與道德意識的狹隘性,為抗戰文學呈現了更為廣闊的人性場景。 [3] 
作品名稱
人,或所有的士兵
作    者
鄧一光
文學體裁
長篇小説
字    數
771千字
首發時間
2018年11月

人,或所有的士兵內容簡介

《人,或所有的士兵》講述了一個關於戰俘的故事。1941年12月8日,日本偷襲珍珠港幾個小時後,日軍突襲香港。由多國部隊組成的香港守軍經過18天的抵抗,傷亡慘重,宣佈投降。中國第7戰區兵站總監部中尉軍需官鬱漱石不幸被日軍俘虜,在位於燊島叢林中的D戰俘營度過三年零八個月非人的生活。 [8] 

人,或所有的士兵作品目錄

第一部
第二部
第三部
一、法庭陳述:我應該活着
二、法庭調查及其他:被告沒有在內地任何戰場上作過戰
三、法庭陳述及其他:他和同伴充滿幸福的聚集地
四、法庭外調查:沒有過去和未來,只有地獄般的現在
五、法庭外供述及其他:我願意接受詛咒,永世不再變成人
六、法庭舉證及其他:吡啵,一個氣泡破裂了
七、法庭外調查及其他:陸軍省俘虜情報局的岡崎小姬
八、法庭外調查:他們向英國人和美國人宣戰了!
九、法庭調查及其他:我有足夠的理由退出戰爭
十、法庭外調查:我身邊那些屍首,他們會不會突然坐起來
第四部
第五部
十一、法庭外調查:擺脱麻木的最好辦法就是找死
十二、法庭外調查:燉豬肉、烤魚和青菜醬湯,超過四盎司大麥飯
十三、法庭外陳訴:唯一的喜悦和幸福就是我的男人
十四、法庭外調查:我身處兩座戰俘營中
十五、法庭外調查:卑鄙是會傳染的,而且它會上癮
十六、法庭外調查及其他:我被自己出賣了
十七、法庭外調查:死亡有很多方法,活下去只有一種
十八、法庭外調查:影子武士後代,影子武士後代
十九、法庭外調查:不管戰爭什麼時候結束,人們總要結婚
第六部
第七部
二十、法庭外調查:我只選擇一種方式活下去
二十一、法庭外調查:君不見櫻花明日落塵埃,傾盡全力瞬間開
二十二、法庭外調查:那一刻我相信,我們如同至親骨肉,可以在彼此的眸子中看到自己過去的樣子
二十三、法庭外調查:如露之臨,如露之逝
二十四、法庭陳述及其他:“抬頭,看上面!”
二十五、結案報告和遺書:媽媽,我堅持不下去了 [4] 

人,或所有的士兵人物介紹

鬱漱石
鬱漱石是一箇中日混血兒,父親是中國鐵血軍人鬱知堂,母親是叫岡崎的日本人,身份認同問題給了他個人民族認同的困惑,但也同時成就了他超越民族、國家的人道主義眼光,以此為精神基點,鬱漱石迴歸到“人”的基本視野,而不是陷入“正義/非正義”的簡單對立中。面對民族身份的兩難立場,鬱漱石回中國後選擇成為遠離戰場的軍需官, [3]  後被日軍俘虜,在位於燊島叢林中的D戰俘營度過三年零八個月非人的生活。戰俘營裏的鬱漱石是俘虜,但不是叛徒;他苟且偷生,但絕不出賣俘友;他貌似軟弱被各方利用,但會以一種不惜“找虐”的方式為俘友爭取生存權益;他始終生活在恐懼中,當戰俘營裏的恐懼陰影好不容易退去,他又陷入了新的恐懼。他作為正常人的生活感官已被戰爭切割得體無完膚,就像是戰爭機器製造的一個社會殘次品。 [2] 

人,或所有的士兵作品鑑賞

該小説以人道主義為精神基點,超越了民族意識與道德意識的狹隘性,為抗戰文學呈現了更為廣闊的人性場景。鬱漱石看清了戰爭的“全局”,即作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東方戰場,它的命運與世界戰場的動態息息相關。日本偷襲珍珠港和香港,造成美軍與大量平民的傷亡;美軍以暴制暴對日本投放兩顆原子彈,“造成大量建築被毀,平民死亡人數遠遠超過在菲律賓死亡的美菲戰俘”;傷亡慘重的日本軍民,選擇投降撤出中國戰場,而國民政府卻無暇追究日本的戰犯責任、顧及平民百姓的創傷,只想投入下一場暴力戰爭。如此看來,這場戰爭中“施暴者/被施暴者”的二元對立並不絕對,只要利益驅使,施暴者與被施暴者便可以互換位置。而對於捲入戰爭的個人或者每個士兵來説,奉獻一切甚至生命的抵抗到底意味着什麼?“如果這樣,抵抗的全部意義不是能不能守住香港,而是如何為香港陷落後的政治壓力解圍,以及從浴血抵抗那裏贏得多少道義優勢?”在政客眼中,個人的生命及士兵的犧牲都只是戰後劃分勢力範圍的籌碼。當個人生命被藐視,戰爭後“第二天”的身體殘疾、精神創傷、家園被毀、暴力延續就只能被“戰勝/戰敗”的簡單邏輯所遮蔽。對戰爭的評價絕不僅僅是“正義/非正義”“施暴者/被施暴者”“戰勝/戰敗”這樣簡單,“民族的、道德的、歷史的”立場也不會是唯一的價值立場,“在絕對正確的革命之上,還有一個絕對正確的人道主義。”
該小説的人道主義立場戳破了抗戰文學對世界進行道德把握的慣性,也將敍述的焦點放到對人性的豐富性之探索上來。在戰俘營這樣一個極端的封閉環境中,人性的自私、醜陋、脆弱被充分地釋放出來,在人性惡的籠罩下,追求人道與自由的鬱漱石就必然被視為異類而遭以排斥、冷落、折磨。然而,這樣一個被人性理想光輝加持的人卻也有正視恐懼,看到自己軟弱的勇氣,並道出了人性真實的一面:“我覺得人們的內心比我們知道的複雜,不光有善良和邪惡,還有別的。我覺得真實的人性是不存在的,因為它們總在變化,變得難以把控,人們也許永遠也無法知道,他們到底是誰,在他們身上,哪些事情是真實的。”鬱漱石或者作家鄧一光相信,人性的複雜恰恰是人能得到救贖的希望所在,即不斷掙脱人性惡的黑暗,喚醒光明和善良。 [3] 

人,或所有的士兵作品影響

《人,或所有的士兵》先後入選了首屆中國文藝原創精品出版工程、《亞洲週刊》年度全球華人十大中文小説、《收穫》年度文學排行榜、“閲文•探照燈”書評人年度十大好書獎、《當代》年度長篇佳作、《長篇小説選刊》年度金獎、中國小説學會年度長篇小説排行榜、《揚子江文學評論》年度文學長篇排行榜等多種文學專業榜單。 [1] 

人,或所有的士兵出版信息

《人,或所有的士兵》首發於《中國作家》2018年第11-12期,四川人民出版社於2019年7月出版單行本。
書名
出版時間
出版社
ISBN
《人,或所有的士兵》
2019年7月
四川人民出版社
978-7-220-11325-3 [4] 
《人,或所有的士兵》
2020年10月
四川人民出版社
978-7-220-11949-1 [5] 

人,或所有的士兵作者簡介

鄧一光,1956年生於重慶市,蒙古族,祖籍湖北麻城,當過知青、工人、新聞記者、自由寫作者、文學刊物編輯,現為武漢文聯專業作家,湖北省作家協會副主席、武漢市文聯副主席、武漢市文學院院長。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