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人物春秋

鎖定
《尚古情懷書系:人物春秋》以文化藝術、社會生活等方面為主導,也涵蓋了中國古代政治、經濟,歷史上的重要人物、重大事件等諸多方面的內容。
中文名
人物春秋
作    者
霍建瀛
出版社
中國地圖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14年4月1日
頁    數
178 頁
定    價
35 元
開    本
16 開
ISBN
9787503162848,7503152848

人物春秋內容簡介

《尚古情懷書系:人物春秋》由中國地圖出版社出版。 [1] 

人物春秋圖書目錄

哲人老子
聖人孔子
兵家孫子
忠臣屈原
武聖關羽
魏孝文帝
千古一帝
直言魏徵
高僧玄奘
女皇武則天
楊貴妃傳記
包拯包青天
永樂大帝
鄭和下西洋
傳奇公主
鉅貪和珅
東陵女人
古代醜女
古代才女
古代俠女

人物春秋序言

差不多是在十幾年前,老霍和我供職於一家雜誌社。那個時候,北京的幾處 販賣古董的舊貨市場辦得風聲水起,其中名聲大的有潘家園、報國寺、玉泉路等,老霍是這些舊貨市場的常客。
每逢星期一,編輯部的年輕人便可以在老霍的辦公室裏觀賞他週末的收穫——有時候是一尊古燈,有時候是一隻舊瓷碗,有時候是一方舊木雕。雖然年輕人對古董收藏都是外行,卻也看得出老霍展示的那些“寶貝”並非價值連城的“古董”,更不大可能潛藏着在未來被拍出天價的前景。但他以其深厚的古文功底和對中國古代正史、野史的熟悉,幾句話就能把那些過去尋常百姓家隨處可見的舊物描述得價值非凡——文化與精神的價值而非人民幣的價值。記得他淘換到一隻陶燈,樣貌頗似長信官燈——當然不是,他就藉着那隻破舊油燈,為我們講述了古代燈具和長信官燈的歷史;有一些殘破的民用瓷器,在老霍的猜想中。可以從宋代的汝窯講到明清時期的宮窯。最終,這些舊物件的身價時我們已經不重要,大家享受着中國文化和歷史的獨有韻味,對中國古老的過去平添了一份珍視的情懷。後來,我便攛掇老霍開個專欄,介紹中國悠久而複雜的歷史、文化。老霍並不推辭,這對他不是件難事——他畢業於北京廣播學院(現名中國傳媒大學)新聞系,像他那一代的大學生一樣,文字功底很是了得;作為資深的攝影記者,給他的“寶貝”和各地的文物古蹟拍照留影,早已習慣成自然,欄目的文字和圖片就都有了着落。我們商量着,欄目的名稱就叫《尚古情懷》,借古物、古人、古舊之事探尋中國人精神與情懷的特點。中華文明浩如煙海,體大思精,又需包羅貫穿,就這樣,《尚古情懷》一直寫了下來。
十年來的《尚古情懷》欄目,以文化藝術、社會生活等方面為主導,也涵蓋了中國古代政治、經濟,歷史上的重要人物、重大事件等諸多方面的內容。這個欄目一直頗受海外讀者和傳媒的青睞。這也難怪,從一個小物件或追尋着古人的足跡入手,用平實的語言講述舊時的故事,有情節、有細節,透露出的是中國人獨有的歷史、生活狀態和品性,這是人們普遍樂見的方武和視角。
這些年,中國人收藏的熱度不斷高漲,但是對所藏古董本身所承載的文化和精神的價值有多少熱衷卻成了問號。而老霍還是沉浸在他收集的那些舊物和曾經走訪過的文物古蹟,及其所承載的獨特人性和事件之中,為它們撰寫文字、拍照、配圖。他希望更多的人分享這些舊事舊物所承載的中國人的生活軌跡和精神痕跡。
有一天,一位台灣的小女孩在網上看到了老霍的博客——那些舊物件和那些有歷史感的文字。女孩子彷彿遇到了知音,她給老霍留言説:“曾看見京杭大運河,今天讀到這篇文章,感覺超棒,收穫豐富。讀文章可以看見人的心思意念,看今天不似隋煬帝那時美的大運河的殘缺美也是種美麗,那是歷盡滄桑的美,歷史巨輪輾過去的美。大運河無論在哪個年代,它永遠都是最美麗的,千古讚頌的大運河是N多人記憶中最美的回憶”。我相信台灣小女孩的留言會令老霍欣慰,因為這又一次讓人感到:總有人超越金錢的價值而珍視我們文明的過往。
這次中國地圖出版社以敏鋭的跟光,傳承中國歷史文化的責任心和職業敏感,把《尚古情懷》編輯成書出版,又是一個令人欣慰的迴應。
過往的人與事、物與情不僅僅告訴我們從哪裏來,更重要的是啓示我們將往哪裏去,這便是《尚古情懷》的價值所在。差不多是在十幾年前,老霍和我供職於一家雜誌社。那個時候,北京的幾處販賣古董的舊貨市場辦得風聲水起,其中名聲大的有潘家園、報國寺、玉泉路等,老霍是這些舊貨市場的常客。
每逢星期一,編輯部的年輕人便可以在老霍的辦公室裏觀賞他週末的收穫——有時候是一尊古燈,有時候是一隻舊瓷碗,有時候是一方舊木雕。雖然年輕人對古董收藏都是外行,卻也看得出老霍展示的那些“寶貝”並非價值連城的“古董”,更不大可能潛藏着在未來被拍出天價的前景。但他以其深厚的古文功底和對中國古代正史、野史的熟悉,幾句話就能把那些過去尋常百姓家隨處可見的舊物描述得價值非凡——文化與精神的價值而非人民幣的價值。記得他淘換到一隻陶燈,樣貌頗似長信官燈——當然不是,他就藉着那隻破舊油燈,為我們講述了古代燈具和長信官燈的歷史;有一些殘破的民用瓷器,在老霍的猜想中。可以從宋代的汝窯講到明清時期的宮窯。最終,這些舊物件的身價時我們已經不重要,大家享受着中國文化和歷史的獨有韻味,對中國古老的過去平添了一份珍視的情懷。
後來,我便攛掇老霍開個專欄,介紹中國悠久而複雜的歷史、文化。老霍並不推辭,這對他不是件難事——他畢業於北京廣播學院(現名中國傳媒大學)新聞系,像他那一代的大學生一樣,文字功底很是了得;作為資深的攝影記者,給他的“寶貝”和各地的文物古蹟拍照留影,早已習慣成自然,欄目的文字和圖片就都有了着落。我們商量着,欄目的名稱就叫《尚古情懷》,借古物、古人、古舊之事探尋中國人精神與情懷的特點。中華文明浩如煙海,體大思精,又需包羅貫穿,就這樣,《尚古情懷》一直寫了下來。
十年來的《尚古情懷》欄目,以文化藝術、社會生活等方面為主導,也涵蓋了中國古代政治、經濟,歷史上的重要人物、重大事件等諸多方面的內容。這個欄目一直頗受海外讀者和傳媒的青睞。這也難怪,從一個小物件或追尋着古人的足跡入手,用平實的語言講述舊時的故事,有情節、有細節,透露出的是中國人獨有的歷史、生活狀態和品性,這是人們普遍樂見的方武和視角。
這些年,中國人收藏的熱度不斷高漲,但是對所藏古董本身所承載的文化和精神的價值有多少熱衷卻成了問號。而老霍還是沉浸在他收集的那些舊物和曾經走訪過的文物古蹟,及其所承載的獨特人性和事件之中,為它們撰寫文字、拍照、配圖。他希望更多的人分享這些舊事舊物所承載的中國人的生活軌跡和精神痕跡。
有一天,一位台灣的小女孩在網上看到了老霍的博客——那些舊物件和那些有歷史感的文字。女孩子彷彿遇到了知音,她給老霍留言説:“曾看見京杭大運河,今天讀到這篇文章,感覺超棒,收穫豐富。讀文章可以看見人的心思意念,看今天不似隋煬帝那時美的大運河的殘缺美也是種美麗,那是歷盡滄桑的美,歷史巨輪輾過去的美。大運河無論在哪個年代,它永遠都是最美麗的,千古讚頌的大運河是N多人記憶中最美的回憶”。我相信台灣小女孩的留言會令老霍欣慰,因為這又一次讓人感到:總有人超越金錢的價值而珍視我們文明的過往。
這次中國地圖出版社以敏鋭的跟光,傳承中國歷史文化的責任心和職業敏感,把《尚古情懷》編輯成書出版,又是一個令人欣慰的迴應。
過往的人與事、物與情不僅僅告訴我們從哪裏來,更重要的是啓示我們將往哪裏去,這便是《尚古情懷》的價值所在。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