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人文美

鎖定
人文就是人類社會中的各種文化現象。
人文美就是指人類文化中的先進部分和核心部分,即先進的價值觀及其規範。一切由人的文化活動而給人以美感的,都可稱為人文美。讓人們感受到人類文化中的精華,感受到人文的關懷(重視、尊重、關心、愛護人),這就是人文美的體現。
中文名
人文美
外文名
Humanity beauty;The charm of human culture
拼    音
rén wén měi
含    義
人類文化中的先進部分和核心部分

人文美詞語信息

萬里長城 萬里長城
詞語:人文美
拼音:rén wén měi
英文:Humanity beauty;The charm of human culture
例句 "In science, we seek for the truth, in humanities, we strive for pureness, in art, we ask for beauty".
科學求真,人文求善,藝術求美。

人文美詳細釋義

人文美詳釋

人文美宅 人文美宅
人文,是一個動態的概念。中國《辭海》中這樣寫道:“人文指人類社會的各種文化現象”。從文藝復興的歷史看,人文應該是重視人的文化。
文化是人類或者一個民族、一個人羣共同具有的符號、價值觀及其規範。符號是文化的基礎,價值觀是文化的核心,而規範,包括習慣規範、道德規範和法律規範則是文化的主要內容。
人文美是指人類文化中的先進的、科學的、優秀的、健康的部分。其核心是指先進的價值觀,其主要內容則是指先進的規範。對於社會而言,尤其是指先進的法律和制度規範;對於社會成員而言是先進的道德和習慣規範;對於青少年來説,首先體現在養成良好的習慣規範。
廣義的講,一切自然形成作用於人的感官使人愉悦產生感情共鳴的稱自然美;一切由人的文化活動而給人以美感的,是人文美。比如説,洞庭湖波光萬頃是自然美,岳陽樓雄踞湖濱是人文美;湖面沙鷗翔集錦鱗游泳是自然美,樓中詩文滿壁琴聲悠揚是人文美。但是,美是人的感覺,是客觀事物與主觀思維的共鳴;所以,在使用這兩個詞時,並沒有不可逾越的界線。比如説,園林,是人建的,是建築藝術的一部分,應屬人文美的範疇;但是,若它的山水草木都顯得自然,一般會稱它具有“自然美”(實質是人文美)。

人文美出處

人文一詞的中文,最早出現在《易經》中賁卦的彖辭:“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宋程頤《伊川易傳》卷二釋作:“天文,天之理也;人文,人之道也。天文,謂日月星辰之錯列,寒暑陰陽之代變,觀其運行,以察四時之速改也。人文,人理之倫序,觀人文以教化天下,天下成其禮俗,乃聖人用賁之道也。”

人文美現代人文思想

人文美人本觀念

人是社會的中心,人是衡量社會的尺度,“本位”者,標準也,人是衡量一切的標準。從君王為標準,到人為標準,或者説,從“君本位”到“人本位”是人類社會的一次偉大革命,是人類價值觀的一次大轉變,是約翰·洛克尋求社會規律的第一個偉大的發現。
改變標準的人,才是偉大的人。 約翰· 洛克用了《政府論》的整個上篇,差不多100頁的筆墨,以詳盡的事實,犀利的邏輯,打破了桎梏人類幾千年的傳統觀念:“君權神授”。正如哥白尼、牛頓把顛倒了的“地心説”顛倒過來,建立了“日心説”一樣,洛克則把顛倒的“君本位”顛倒過來,建立了“人本位”的偉大學説。從此,確立了現代人文思想的核心內容。
洛克打破“君本位”,建立“人本位”,即人權思想的鋭利武器,就是理性。洛克比牛頓大十來歲,是牛頓的莫逆之交。牛頓是近代科學的集大成者,近代科學的誕生,給人類提供了一個嶄新的觀念:規律意思和理性思維。洛克想,自然界如此有規律、有秩序,人類社會是不是也有它自身的規律呢?“人本位”就是他研究人類社會規律的第一個偉大發現。
由此可見,洛克在科學和人文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樑。科學為人文提供了理性的武器,而人文又為科學提供了發展的方向:科學始終造福於人類,而不要給人類造成傷害。

人文美個人觀念

“個人觀念”,即承認和尊重個人的哲學觀念,是針對“君王主義”或“君本位”而言的。無論是古代的,還是現代的君王們,總是打着“國家”“天下”“組織”“集體”之名,行專制主義之實。所以,“個人觀念”也是針對專制主義而言的。在這裏,對於專制主義而言,個人是神聖的,是偉大的,是不容侵犯的。
人文奧運 人文奧運
“人權”包括三個相關聯的基本思想:第一,人權就是指個人的權利。第二,人權是生命權、自由權和財產權三者不可分離的權利,“不可分離”,也就是三種權利一個也不能少。第三,人權是不可代替的,也是不可代表的,屬於個人的權利,而且是天賦的權利,生而有之的權利。
人權是天賦的,是原生的,是生而有之的。而政府的權利,是人們為了更好的保護自己的人權,自願聯合起來,授予的,是後天的。而且人民如果認為必要,比如人權得不到這個政府的保護的時候,可以隨時收回政府的權力。“個人觀念”,就是個人是根本,個人的生命權、自由權和財產權,及其這種權利能否得到保護,是衡量一切,包括組織、社會、尤其是政府的根本。孰輕孰重,孰本孰末,在一些國家,把它搞顛倒了。所以,個人的權利,常常並且是輕易的被剝奪了,還誤認為是“顧全大局”,“犧牲小我”,是講“道德”。結果,代表“大局”、“大我”的政府,政府官員,就可以堂而皇之、肆無忌憚的去“代表”他人的利益。結果,腐敗成風,民無寧時。
“個人觀念”説得再簡單一點,就是個人重於政府,人權大於主權。“個人觀念”是約翰·洛克的第二個偉大發現。
尊重個人,首先指的是國家、政府、那些有權力的機構,要尊重個人。有權力的機構尊重無權力的個人,這是人文思想的基點,也是民主政治的基點。同時,尊重個人,是尊重“每一個人”。作為個人,既要尊重自己,也要尊重他人,只有尊重他人,才能尊重自己,也只有尊重自己,才能尊重他人。正因為要尊重個人,所以任何人決不能損害他人的個人利益。“個人觀念”,是一個神聖的、偉大的哲學觀念。“個人觀念”是同專制主義作鬥爭的偉大武器,所以為專制主義所不容。同時,“個人觀念”也是道德的源泉。
所以,提倡個人觀念的國家,道德狀況比提倡集體主義的國家更好些。因為“個人觀念”告訴人們,自己有個人利益,要理直氣壯的保護自己的個人利益,不容別人侵犯;同樣,決不損害他人的個人利益。於是,“保護自己,不損害他人”就形成了社會的力量,社會的道德基礎。

人文美自由觀念

“自由觀念”,即“政府的唯一宗旨是保護個人創造財富和享受幸福的自由”。這首先是針對政府而言的,是針對有權力的機構而言的。人權是唯一天賦的、根本的權利。政府的權力是選民賦予的,其唯一宗旨,就是保護人的自由。當人民的自由得不到保護的時候,政府的權力就應當被取消,所以叫“人本位”。人,人的自由,是衡量一切的標準。
更高、更快、更強 更高、更快、更強
“生命誠寶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在人的權利中,自由是最寶貴的,也是頭等重要的。“自由觀念”首先是對政府而言的,規定了政府的唯一宗旨,就是保護人的自由。什麼樣的政府才能保護人自由呢?約翰 ·洛克及其後來的繼承者們進一步指出,只有人民選舉的政府,只有三權分立的政府,只有實行輪換制的政府,只有實行新聞自由的政府,也就是由“選舉制”、“分權制衡制”、“輪換制”、“新聞自由制”構成的民主政府,才能成為保護人的自由的政府。
約翰·洛克們的偉大在於,不僅提出了偉大的觀念,而且進一步提出了實現這種觀念的制度保證,他們的偉大還在於,開創了治理社會的新理念:不是靠口號,不是靠提法,而是靠制度,靠一種相互制約的制度,靠一種人民能真正制約政府的制度。
“自由觀念”,同時是指“每個人”的自由,只有尊重他人的自由,才能有自己的自由,爭取自己的自由,決不損害他人的自由。怎樣識別、判斷是否損害了他人的自由呢?人類找到一個最好的方法:制定規則。制定以保護人的自由為宗旨的規則。這就是現代法制的基本觀念,規則是保護人的自由的。於是,作為個人,違背規則也就是損害了他人的自由,就需要付出代價,受到懲罰。作為個人,遵守規則就是尊重他人的自由,也是尊重自己的自由。於是,規則意識,就成為自由國家國民的基本素養。所以,自由主義,決不像有些人歪曲的那樣,為所欲為,無法無天。

人文美人文景觀

人文景觀——天壇 人文景觀——天壇
人文景觀(human landscape),又稱文化景觀,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為了滿足一些物質和精神等方面的需要,在自然景觀的基礎上,疊加了文化特質而構成的景觀。
人文景觀,最主要的體現即聚落。其次有服飾、建築、音樂等。而建築方面的特色反映即宗教建築景觀,如伊斯蘭建築景觀、佛教建築景觀。

人文美人文素養

快樂出行 快樂出行
人文素養即指“人文科學的研究能力、知識水平,和人文科學體現出來的以人為對象、以人為中心的精神――人的內在品質”。
個人的人文素養的質量是個人健康發展的結果;社會的人文素養質量是一個社會汲取歷史經驗教訓、積累文明成果的結果,反映出社會文明的程度。

人文美文學作品

文學作品的環境,包括社會環境(時代、民族、階級)和自然環境(地域、氣候等),它是人們的現實生活一切外在條件的總和。魯迅在《社戲》中,不僅描寫了人格美,而且筆酣墨飽地描繪出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係和江南水鄉的明麗風光,展現了一個典型的社會環境,變現了一種特定的環境美。在這特定的美的環境中,人人勤勞,大人種田、打魚,小孩子放牛、撐船、釣蝦,自由的勞動鍛鍊了他們的本領,豐富的生活增添了他們的智慧。他們用勞動和智慧進行創造,表現出了自己的本質力量,使“住户不滿三十家”的極偏僻的小村莊,成了樂土。生活在“樂土”上的農民及孩子們,都慷慨好客、熱情友好,充滿了團結和睦的氣氛,構成了一種淳樸的社會風尚。
《社戲》不僅深情展現了人文美,而且重彩描繪了自然美。
江南水鄉 江南水鄉
作者手執智慧的彩筆,運用審美的觀點,多角度、多側面地描繪了江南水鄉的美麗夜景:聞到的是微風送來的豆麥和水草的清香;看到的是朦朧在水氣裏的月色,踴躍的獸脊似的連山,星星點點的漁火,罩着紅霞、飄渺得像一座仙山閣樓的戲台,像一條大白魚揹着一羣孩子在浪花裏躥的航船;聽到的是悠揚宛轉的笛聲,夜漁的老漁夫的喝彩聲。這些富有立體感、節奏美的語言,把江南夜景寫得有聲有色,高低相連,遠近相間,展現了景物的形態美、朦朧美、靜態美、動態美,充滿着生命躍動的活力。
這既是一副色彩絢麗的自然風景畫,又是一副美不勝收的社會風俗畫,使人如臨其境、感同身受、心曠神怡,陶醉在美的意境中。一路歡樂,滿船笑語,浪花與歌聲齊飛,紅霞和漁火輝映,人在畫中行,景美人更美。
值得注意的是,作者把故鄉“仙境”船的景物描寫和少年時代與農村孩子的友誼水乳交融地結合在一起,以情寫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有力地襯托了農家少年詩情畫意般的生活和冰清玉潔的品質,藉以表現作者對自由生活的嚮往,對美好理想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