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人和門

鎖定
人和門是指位於重慶渝中區境內的一個建築景點。
中文名
人和門
類    型
建築景點
所屬地區
重慶渝中區
重慶渝中區境內有人和門、人和灣,還有兩條人和街,名姓幾乎相同,令人頗生疑惑,究竟是因城門得街名,還是因街名而命城門名呢?這是一個很有趣的現象。
地處嘉陵江邊的人和街,東北接北區路、大溪溝、人民路,西南連棗子嵐埡正街,整條長街約為1.26公里。上世紀之初,重慶富商劉子如在這裏辦起了一所孤兒院,以後人口漸多形成街道,無名街道借孤兒院大號,初名“孤兒院街”。辦孤兒院是善舉,居住在這條街上的大都非孤兒,街名聽起來總不悦耳順心。1946年,當局依順民意,將孤兒院街改名叫“人和街”,一直沿用至今。這街雖名“人和街”,與十七門中的人和門毫不相干。
人和門,居太平門與儲奇門之間,出雙巷子南口對面的堡坎,那就是人和門舊址。人和門面向長江,門寬近三米,呈圓形拱卷,有城門的形制卻常年不開。門內轉東有條街名“人和灣”,城外原來還有條“人和街”,顯而易見,都是因“人和門”而得名。
不高大、不險峻,看似很平常的人和門,也許是道閉門的緣故,確實一點也不顯張揚之貌,也無多少名勝致景。或許正是如此,那首流傳里巷的《重慶歌》裏,無奈之下只好勉強湊句:“人和門,火炮響,總爺出巡”。人和門旁有縣衙、府署、總爺是知府大人還是縣大老爺?語焉不詳,含混模糊,弄得今人“丈二和尚摸不着頭腦”。
話雖然如此説,但是細究起來,人和門處的郵局巷、人和灣這兩條街巷,舊時還是很有些名氣的,娓娓道來,龍門陣多,亦還饒有些軼聞趣事。
郵局巷,現在看來,只不過是一條通仄狹長的簡陋小巷,簡直貧陋得像陳跡古董一般。但是切不可小覷,百年前,這裏曾熱鬧非凡過,也曾耀眼輝煌過。清朝光緒二十三年一月十九日,即公元1897年2月20日這天,四川省第一家官辦郵政局重慶大清郵政官局在這條街巷裏誕生了,由此揭開了重慶近代郵局的序幕。原本無名的街巷,因之得名“郵局巷”。
人和灣與郵局巷相比,依然毫不遜色。1906年,渝城紳商劉沛膏、趙資生、尹德均等人共同集資,在人和灣安裝蒸汽發電機一台,發電100千瓦供家庭照明,渝城電燈,家庭民用,由此而發端興起。同年,重慶商會籌辦的“燭川電燈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重慶公用電燈事業從此開始起步。
名為電燈公司的“燭川”,發電量實在太少,僅供人和門、太平門、白象街、新豐街一帶的豪門富商享用,老百姓只能看看稀奇。因電力不足,燈光微弱,時明時暗,有好事文人擬打油幽默道:“好個重慶城,山高路不平。電燈一亮了,好似紅頭繩”。
軼聞談罷,言歸正傳。回頭再來説説人和門。明重慶衞指揮使戴鼎當年築石頭城,在這裏設了道閉門起名“人和”,是頗有深意的。有人卻偏偏要將“人和門”寫成“仁和門”。這種謬談,早已有之,上世紀文人墨客筆下及《重慶城區街道圖》裏,標註的就是“仁和門”。其實,這是大錯。
細查文獻史籍,展開清乾隆《巴縣誌》和《重慶古城圖》,史志及古城圖中,均清楚明白標示的是“人和門”,何來“仁和門”之有?
太平門、太安門,面朝長江,一字排開,城內是府署、縣衙、官衙及渝城米糧倉重地。為祈吉祥,為禱平安,或許,世道平安,天地佑護,百姓祥和,這才是守城據險的根本吧!於是,太安門、太平門之後的這道城門,便有了一吉祥動聽的名兒-人和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