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人口論

(清代洪亮吉提出的人口理論)

鎖定
清代洪亮吉提出的人口理論。 [1] 
中文名
人口論
定    義
清代洪亮吉提出的人口理論
乾嘉時期,中國人口急速增長。乾隆末年,人口已從康熙時的一億驟增至約三億。面對這一社會現象,洪亮吉在《意言》中闡發了新穎而深刻的見解。洪指出,人口的急劇增長,已經和生產的緩慢發展形成尖鋭的矛盾。人口增長的速度為生產增長速度的五六倍,這就不能不使兩者發生矛盾,從而引起社會危機。洪以為,從乾隆中葉到嘉慶初,社會情況就有急劇的惡化,物價飛漲,百姓終歲辛勞,也只能飢寒交迫,無以為生。可知社會危機不僅在太平之世無法避免,而且會隨太平之世的發展日益嚴重。洪在肯定人口成倍增長與生產發展緩慢的矛盾是導致社會危機的“自然必然性”的原因時,也指出了其他因素對加劇社會危機的作用。他以為,土地的嚴重兼併,使大批農民流離失所、無業遊民和寄生蟲的大量存在、吏治的腐敗,造成農民賦役繁重,以及寺廟僧道佔據土地,盤剝農民,都是加劇社會矛盾的重要因素。這些觀察無疑是切中時弊,非常深刻的。面對社會矛盾,就解決人口過剩的問題,洪亮吉提出了兩個方案。一是“天地調劑之法”,即通過“水旱疾疫”的自然淘汰。當然,“民之遭水旱疾疫而不幸者,不過十之一二矣”。二是“君相調劑之法”,即政府改良政治措施,採取一些調整、救濟手段,“使野無閒田,民無剩力,疆土之新闢者,移種民以居之,賦税之繁重者,酌今昔而減之,禁其浮靡,抑其兼併”。洪的人口論作為當時社會現實的反映,有其積極的意義。洪通過提出人口發展與生產的矛盾,引導人們把視線從社會危機的諸多表面看法,轉入人口與生產、土地本身,啓發人們從土地與人口的矛盾中尋找解決問題的出路,而從事於改變生產與土地的命運的鬥爭。這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是難能可貴的,其思想客觀的進步意義也是勿容置疑的。但洪的人口論存在嚴重侷限。他離開社會制度孤立地觀察人口發展與生產的矛盾,而且他受時代和階級的侷限,不可能真正找到解決問題的出路。 [1] 
參考資料
  • 1.    中國孔子基金會.中國儒學百科全書: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6: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