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亮島人

鎖定
2011年12月,在台灣防務部門與連江縣政府協助下,台“中研院”史語所兼任研究員陳仲玉在馬祖的軍事管制區亮島,成功發掘出一具約7900年前的完整人骨骨骸,命名為“亮島人”。
中文名
亮島人
所屬年代
7900年前
出土地點
亮島

亮島人簡介

“亮島人”不但是台灣所發現最早的人骨,也是閩江流域發現最早的新石器時代人骨,更可能是南島語族所發現最早的人骨。此一重大考古成果,無論對台灣、兩岸及國際考古學界,均有非凡意義。
馬祖考古隊計劃主持人陳仲玉説,“亮島人”的骨骸完整,有頭骨、四肢,連胸骨、鎖骨、肩骨均清楚可識。另根據清大邱鴻霖教授考古隊所做研究,“亮島人”為男性,有Y染色體,年紀約30到35歲,身高160到165公分,手臂相當強壯。
據瞭解,馬英九對“亮島人”此一重大考古發現極度重視,已於上週聽取台軍方簡報。

亮島人習俗

“亮島人”發現位置在亮島“島尾一號”遺址,其墓葬方式為古代普遍常見的“屈肢葬”,即人剛死之時,將其下肢向上捲曲,如同嬰兒在母親子宮內形狀,然後埋葬。台灣少數民族直到百年前,仍有“屈肢葬”習俗。
陳仲玉表示,“亮島人”不僅是台灣所發現年代最早的“屈肢葬”骨骸,可能也是南島語族最早的。台灣最著名的“屈肢葬”骨骸,是新北市的十三行遺址,但僅約1000餘年,而“亮島人”則有近8000年曆史。

亮島人挖掘經過

“亮島人”是2011年12月19日於“島尾一號”遺址的第一號洞挖掘出土,隨後運至馬祖民俗文物館進行研究。台當局“文建會”上週赴馬祖深入瞭解挖掘成果,將指派專家進行骨骸清理,再做3D掃描,重建“亮島人”形貌,並淬取DNA做人種學研究。
島尾一號遺址有一層厚度約30至40公分的貝冢,即古人堆積垃圾的地方,肉眼可見,“亮島人”即在貝層之下出土。經過台大相關單位的三次碳十四檢測,貝冢上層年代約7500餘年,下層更高達7800餘年。
陳仲玉説,“亮島人”依國際考古標準程序挖掘,於貝層下挖出一個長2米、寬1米、高60釐米的坑洞。該遺址同時發現骨器、石器與陶片等常見的新石器時代出土文物,但物件不多,且均破碎。
陳仲玉説,亮島形勢險峻,“亮島人”應是在7000多年前,季節性地前往亮島,而不是終年住在島上。此外,由亮島貝層顯示,“亮島人”在該島活動時間約在7500到7800年間,且持續長達三、四百年之久。 [1] 

亮島人顏面復原

亮島人復原圖 亮島人復原圖 [2]
台灣學者陳仲玉等在2011及2012年從馬祖亮島挖掘出距今約8300年的亮島人1號以及約有7600年曆史的亮島人2號。福建省連江縣政府委託台灣“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助理教授邱鴻霖及台南藝術大學客座助理教授邵慶旺,進行亮島人顏面修復計劃。邱鴻霖率團隊重建亮島人頭骨後,邵慶旺再根據亮島人頭骨完成其顏面復原。 [2] 
亮島人顏面重建的第一步是重建頭骨。亮島人1號年代久遠、疑因開馬路時遭到破壞嚴重殘碎,花了一整月才重建完畢。研究團隊先以3D掃描輸出3D頭骨,邵慶旺再依“法醫人類學”的證據,根據亞洲人臉型的平均肌肉厚度及皮下脂肪數值等數據,復原出亮島人面貌。台灣缺乏早期人體量測數據,日本學者Suzuki曾在1948年將55個日本成人死屍量測,獲得面部肌肉數據。邵慶旺即依據這套數據運算出亮島人的鼻骨寬度、鼻高、眼球、瞳孔及皮膚厚度。邵慶旺指出,法醫面貌復原的技術奠基於科學依據,跟藝術手法雕塑臆測復原面貌方法不同。“人骨決定人長成什麼樣子“,邵慶旺説,人臉會隨年紀不同而變化,但肌肉基本上不會變。面貌的組織厚度標點(landmarks)約有30個,他先按照這些標點固定臉部的各個位置,再以黏土層層雕塑出顏面的肌理與皮膚的質感。頭顱外的肌肉則直接採用仿膚色油土進行貼敷。 [2] 
過去考古顏面復原習慣購買現成的義眼,為求突破,邵慶旺特別仿人類眼睛,以特製義眼表現出眼球內的血絲,以及因太陽照射過多導致水晶體出現黃濁感。牙齒部分也是特製的。在完成外部肌肉製作及鼻、耳、唇形等整修後,最後以硅膠內膜與玻璃纖維樹脂翻模。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