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京師女子師範學堂舊址

鎖定
京師女子師範學堂舊址,位於北京市西城區新文化街45號,原為清末鬥公府舊址。 [10] 
京師女子師範學堂舊址是北京市西城區一處清末民國初的仿西方風格學校,屬於近現代重要史蹟及代表性建築,現為北京市魯迅中學。 [9]  京師女子師範學堂舊址佔地面積4900餘平方米。學校建築坐北朝南,由6棟二層小樓組成,為清末西洋古典折中主義風格,在西洋柱式和拱券中夾雜了中國傳統磚雕花飾。現西院闢為三一八紀念室,有民國二十年(1931年)修建的三一八烈士劉和珍楊德羣紀念碑,紀念碑上刻有文天祥《正氣歌》的名句。禮堂闢為魯迅生平展覽室。 [5] 
2006年5月25日,京師女子師範學堂舊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定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4]  [9] 
中文名
京師女子師範學堂舊址
地理位置
北京市西城區新文化街45號
所處時代
清至民國
佔地面積
4900 m²(教學樓面積)
保護級別
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編    號
6-0881-5-086 [4] 

京師女子師範學堂舊址歷史沿革

京師女子師範學堂舊址 京師女子師範學堂舊址
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七月,御史黃瑞麟奏請設立京師女子師範學堂,清學部在石駙馬大街(今新文化街)鬥公府舊址建築校舍。宣統元年(1909年),京師女子師範學堂建成。 [10] 
民國二年(1913年),京師女子師範學堂改建北京女子師範學校。民國十三年(1924年),北京女子師範學校改為北京女子師範大學。 [9]  民國十七年(1928年)7月,北京女子師範大學改為北平大學女子師範學院。 [10] 
2021年7月10日起,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京師女子師範學堂)舊址將正式開放,接待單位團體預約參觀。 [11] 

京師女子師範學堂舊址建築格局

“三一八遇難烈士劉和珍、楊德羣”紀念碑 “三一八遇難烈士劉和珍、楊德羣”紀念碑
京師女子師範學堂舊址佔地面積4900餘平方米,禮堂建築面積220平方米,坐北朝南,由六棟二層樓房組成,從南向北依次為1號樓、2號樓、3號樓和4號樓(一棟四合式圍樓)4號樓西側為5號樓,2號樓西側是一棟稱為文化苑的二層樓。整組建築為清末西洋古典折中主義風格,在西洋柱式和拱券做法中夾雜了許多中國傳統磚雕花飾。 [2] 
學堂大門由四個中西合璧式門柱和三組大門組成,1號樓地上二層,磚木結構,三角桁架,立面造型豐富,由中西合璧的磚壁柱將立面縱向劃分成十一間,中央三間帶前廊。2號樓地上二層,三角桁架,坡屋頂,灰磚清水牆,立面用壁柱縱向劃分,以磚砌線腳突出腰檐,房檐用磚出橡頭效果,檐上為女牆,窗洞均為拱券式。北立面為通長走廊,裝飾樸素,沒有磚雕。3號、4號樓是個圍樓,窗户為平券,壁柱縱向分割房間,磚線腳的腰檐、屋檐和女牆,圍樓內院是圍合貫通的走廊。5號樓地上二層,磚木結構,縱向排列七間,南立面為通長走廊,上帶木欄杆和西洋圖案倒掛子。北立面為西洋壁柱,灰磚清水牆,木桁架。 [2] 
文化苑是一個獨立的四合院建築,正房為一座平面呈方形的二層樓,三角析架,四坡屋頂,屋頂中心處置一天窗。建築正立面五間,一層為拱券形門窗,二層方窗,前外廊延伸至二層,兩側為上下木樓梯。二層樓以南是一組四合院,內走廊貫通全院。四合院為一層平房、三角析架,保留近代紅機瓦,走廊為方柱,上置近代圖案的倒掛楣子和雀替,屋檐上帶掛檐板。院中有一座高約2米的三一八遇難烈士紀念碑。 [2] 

京師女子師範學堂舊址文物遺存

  • 劉和珍、 楊德羣紀念碑
三一八遇難烈士劉和珍、楊德羣紀念碑 三一八遇難烈士劉和珍、楊德羣紀念碑
劉和珍、 楊德羣紀念碑,位於北京市魯迅中學(今西城區新文化街45號)校園內。民國二十年(1931年)三一八慘案5週年紀念日之際,由北京女子師範大學師生修建。碑體為漢白玉材質,兩層方形碑高約2米,方錐形碑身上刻着兩位烈士的生平傳略。碑身陽面刻“三一八遇難烈士劉和珍楊德羣紀念碑”,陰面鐫刻文天祥《正氣歌》中的名句:“是氣所磅礴,凜烈萬古存。當其貫日月,生死安足論”。 [12]  碑身兩側分別刻有“中華民國二十年三月十八日立”和“國立北平大學女子師範學院”。 [2] 

京師女子師範學堂舊址歷史文化

京師女子師範學堂舊址相關人物

魯迅先生的雕像 魯迅先生的雕像
魯迅(1881—1936年),姓周,名樟壽,字豫才,後改名樹人,筆名魯迅,浙江紹興人。青年時代受進化論思想影響。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至宣統元年(1909年)在日本留學。初學醫,後棄醫習文,以改變國民精神,發表《摩羅詩力説》《文化偏至論》等論文抨擊改良派。參加革命團體光復會。民國元年(1912年)1月任南京臨時政府教育部部員。5月隨教育部遷至北京,任教育部社會教育司第一科科長、僉事等職。民國七年(1918年)初任《新青年》編輯;5月,首次以魯迅為筆名,發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文小説《狂人日記》,抨擊封建文化和封建道德,成為新文化運動的偉大旗手。民國九年(1920年)8月,先後到北京大學、北京高等師範學校、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兼職任教。積極支持或參加發起新潮社、語絲社、莽原社、未名社等進步文學團體,主持編輯《語絲》《莽原》等週刊雜誌。支持女師大進步師生驅逐校長楊蔭榆的鬥爭。先後創作完成《吶喊》《墳》《熱風》《彷徨》《野草》《朝花夕拾》《華蓋集》《華蓋集續編》等文集,表現出愛國主義和革命民主主義的思想特色。民國十五年(1926年)8月,為躲避段祺瑞執政府迫害,離京廈門,任廈門大學教授。民國十六年(1927年)1月任中山大學教授;10月抵上海,與許廣平結為夫婦。後參與發起組建中國自由運動大同盟、中國左翼作家聯盟、中國民權保障同盟等進步團體,與郁達夫、柔石等參加革命文藝運動,介紹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11月22日至28日,在北京大學二院、輔仁大學、北平大學女子文理學院、北平師範大學、中國大學等校作了5次著名講演,促進了北平左翼文化的發展。民國三十五年(1936年)10月19日病逝於上海。魯迅著作集有《魯迅全集》《魯迅譯文集》《魯迅日記》《魯迅書信集》。 [6] 
“三一八遇難烈士劉和珍、楊德羣”紀念碑
“三一八遇難烈士劉和珍、楊德羣”紀念碑(1張)
劉和珍(1904—1926年),號素予,女,原籍安徽合肥,生於江西南昌。民國七年(1918年)秋考入南昌女子師範學校,受新文化運動的影響,投身反帝反封建鬥爭。民國十二年(1923年)秋,考入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預科,後升入北京女子師範大學英文系。在校期間,當選為女師大學生自治會主席。組織領導反對校長楊蔭榆封建管教的學潮和女師大覆校鬥爭。民國十五年(1926年)三一八運動中,擔任女師大隊伍指揮,組織女師大學生參加天安門集會和赴段祺瑞執政府請願。在執政府門前遭軍警鎮壓,身中數彈,英勇獻身。 [7] 
楊德羣(1902—1926年),字先哲。女。湖南湘陰人。民國二年(1913年)考入湖南女子師範學校,受教於楊昌濟、徐特立等進步教育家。民國十四年(1925年)考入北京女子師範大學國文系預科,同年冬加入中國國民黨。楊德羣在校期間,積極參加愛國運動及婦女解放運動。民國十五年(1926年)三一八運動中,隨女師大隊伍參加國民示威大會。在段祺瑞執政府前請願時,遭軍警鎮壓中彈犧牲。 [8] 

京師女子師範學堂舊址活動建設

民國十五年(1926年)3月25日,女師大召開追悼大會,悼念劉和珍、楊德羣烈士。魯迅作《記念劉和珍君》一文,以示痛悼。 [7] 
民國二十年(1931年)3月18日,在三一八慘案5週年紀念日,女師大師生在校園內為劉和珍、楊德羣烈士建立了紀念碑。 [7-8] 

京師女子師範學堂舊址保護措施

1984年,京師女子師範學堂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定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 [9] 
2006年5月25日,京師女子師範學堂舊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核定並公佈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4] 
2021年3月,京師女子師範學堂被北京市文物局確定為北京市第一批不可移動革命文物。 [1] 

京師女子師範學堂舊址旅遊信息

京師女子師範學堂舊址地址

京城女子師範學堂位於北京市西城區新文化街45號。 [5] 

京師女子師範學堂舊址交通

北京市內乘坐公交車52路西單路口西站,1路西單路口東站,22路、109路西單路口南站;北京地鐵1號線北京地鐵4號線西單站。 [3]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