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亨利·考埃爾

鎖定
亨利·考埃爾(HenryCowell,1897—1965),美國作曲家、鋼琴家、先鋒派作曲家,在1919年時已把自己對音樂的“異端邪説”整理成《新音樂資源》。亨利·考埃爾設計的新鋼琴技巧稱“音簇”(Clusters),即用前臂或手掌,同時奏出毗鄰各音,還發明瞭早期的電子樂器,稱“節奏琴”。 [1] 
中文名
亨利·考埃爾
外文名
HenryCowell
出生日期
1897年
逝世日期
1965年
職    業
作曲家

亨利·考埃爾個人簡介

亨利·考埃爾Cowell,Henry(1897年生於加利福尼亞州門洛帕克;1965年卒於紐約州謝迪)。美國作曲家、鋼琴家。天性屬於先鋒氣質的勇於探索的傑出人物。3歲即開始拉小提琴,11歲開始作曲。

亨利·考埃爾藝術研究

1912年設計新的鋼琴技巧,稱“音簇”(clusters),用前臂或手掌壓下,同時奏出毗鄰各音。同時創造將異物放在琴絃中以改變鋼琴的音質,並在1914年3月5日於舊金山表演這種“特調鋼琴”(preparedpf.)。1914年進加利福尼亞大學從查爾斯·西格開始接受正規訓練時,已作有100首樂曲。西格鼓勵他把為自己訂立的非正統規則加以彙編整理,結果成書,即《新音樂資源》(NewMusicalResources)(1919)。他在20年代中舉行的獨奏會,羣眾輿論十分惡劣,因為他不僅用了音簇,還首創了稀奇古怪的鋼琴彈奏法,如撥琴絃或作硬紙板或金屬把琴絃的聲音捂住。1923-33年間5次訪問歐洲,贏得巴托克、貝爾格和施納貝爾(Schnabel)的友情,並在柏林從勳伯格學習。1922年出版17首音簇樂曲。考埃爾還發明新的記譜法來表明他的意圖主,1931年和泰勒明聯合發明早期的電子樂器,叫做“節奏琴”(rhythmicon),可用以精確地表現考埃爾作品中複雜的節奏組合。他也是最早(在30年代)在作品中引作不確定因素的作曲家,有些段落可以由演奏者顛來倒去自行決定先後順序,也可任意重複,有幾小節可即興演奏。

亨利·考埃爾後繼有人

約翰·凱奇是大膽而樸實的實驗家亨利·考埃爾Cowell(1897一1965)的學生,考埃爾則是艾夫斯的仰慕者。考埃爾的鋼琴"音簇(用張開的手,前臂或木塊演奏)僅只於個人實驗,雖然考埃爾(HenryCowell)直接在鋼琴絃上演奏(處理成像一架豎琴,Banshee(1925))提供了明顯的可能性。凱奇曾經師從勳伯格和考埃爾,因為同一些現代舞蹈團在一起工作,凱奇最初的一些作品都是為打擊樂器演奏者寫的樂曲。此後,他寫了許多預先制定了作曲程式的,類似但不同於序列手法的樂曲,由於場地限制上的實際需要,凱奇嘗試跟隨他的老師Cowell在鋼琴上發掘新的音響,把鋼琴變成一種新型的打擊樂器,即在鋼琴上各位之間規定的地方插入一些金屬絲、螺栓,小片的橡皮和小木塊等,從而完全改變了它的音響。這種改變後的鋼琴成了一個人演奏的打擊樂樂隊,其效果非常吸引人並令人驚歎不已。

亨利·考埃爾興趣廣泛

亨利·考埃爾對其他文化中的音樂極感興趣,在使用傳統西方樂器的同時,採作東方樂器,例如印度的加拉塔蘭(jaratarang)和塔不拉雙鼓。研究波斯民間音樂,在所作《音樂》(Ongaku)中再現日本音樂的四分之一音和三分之一音。在另一極端,他探究早期美國音樂文化,作一系列《讚美歌和賦格歌》(Hymn-and-FuguingTunes)。這樣一個富創新精神的人成為查爾斯·艾夫斯(CharlesIves)的朋友、夥伴兼傳記作者,並不辭辛勞地舉行講座、從事教學、寫作和出版,全面提倡美國新音樂是不足為奇的。他的教學工作大都是在1928-63年擔任紐約社會研究新學院音樂指導和1949-65年擔任哥倫比亞大學音樂指導期間進行的。格什温(Gershwin)和凱奇(Cage)都出自他的門下。1936年在聖昆廷被指控有同性關係的性侵犯,判15年監禁。但後來發現指控證明有假,於1940年假釋,1942年赦免。

亨利·考埃爾個人作品

考埃爾:室內樂
COWELL:chamber
考埃爾的室內樂版本可選:
1.倫敦加布萊裏管樂合奏團演奏的管樂六重奏等管樂作品,HYFR,CD編號CDA6517。
2.由米萊庫特(Mire-Court)三重奏團演奏的鋼琴三重奏,由古爾茲米茨(Goldsmith)和金(T.King)演奏的小提琴和大提琴二重奏等,MUST,MACD635。
3.由克洛諾(Kronos)四重奏團演奏的四重奏,NONE,CD編號7559-79310-2。

亨利·考埃爾作品簡介

亨利·考埃爾作品
《讚美歌和賦格曲調》乃亨利·考埃爾探究早期美國民間音樂、據沃恩·威廉斯《南方和聲》曲集、據童年時代在俄克拉荷馬鄉村聽讚美詩的情景而創作的。這種形式以聖經中的詩篇為歌詞,配以宗教調式的敍事曲調,據考埃爾的夫人介紹,三聲部讚美詩和賦格的簡單復調寫法,是16世紀早期蘇格蘭長者派音樂的特點。古老的賦格調也是新英格蘭原始風格藝術家威廉·畢林斯所發展起來。它與單純的讚美詩的風格間差別在於,在讚美詩開始後讓一個歌唱聲部先單獨出現,然後其餘聲部依此以對位的、往往是模仿的形式出現。考埃爾發展了不止一種以二度代替三度的邏輯體系,他從不採用真正的傳統曲調,而是用與他有關的某一處傳統的風格來創作自己的作品。全套的《讚美歌和賦格曲調》共16首,其版本可選:1.Decca,Argo,由馬里納指揮聖馬丁樂團錄製了第十首,為雙簧管和絃樂隊而作(由Nicklin雙簧管),CD編號417818-2(這張唱片上包括巴伯《柔板》、科普蘭《寂靜的城市》等,為美國現代作品專集),《企鵝》評介三星。2.克拉克(A.Clark)指揮曼哈頓協奏團演奏第十首,KOCH,CD編號37282-2(這張唱片上還有亨利·考埃爾的大協奏曲、《藝術諧謔曲》等,為亨利·考埃爾作品專輯)。
參考資料
  • 1.    陳鴻鐸著,西方當代音樂創作研究,人民音樂出版社,2018.12,第52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