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亨伯斯通和聖勞拉硝石採石場

鎖定
智利亨伯斯通和聖勞拉硝石採石場遺址位於潘帕斯沙漠地區,由200多個採礦點組成,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硝石堆積地。從1880年開始,數千名智利、秘魯和玻利維亞礦工在這裏開採硝石礦,為整個美洲和歐洲的農業發展提供必不可少的化肥硝酸鈉。改變了南北美洲及歐洲的農業風貌,並且為智利帶來了巨大的財富。 [1] 
中文名
亨伯斯通和聖勞拉硝石採石場
外文名
Humberstone and Santa Laura Saltpeter Works
所屬洲
南美洲
批准時間
2005年
所在國家
智利

亨伯斯通和聖勞拉硝石採石場基本資料

遺產名稱:亨伯斯通和聖勞拉硝石採石場
Humberstone and Santa Laura Saltpeter Works
入選時間:2005年(同時被列入瀕危世界遺產)
遴選依據:文化遺產(ii)(iii)(iv)
地理位置:S20 12 20.9 W69 47 38.6
遺產面積 : 573.48 ha [2] 
遺產編號:1178

亨伯斯通和聖勞拉硝石採石場遺產描述

亨伯斯通和聖勞拉硝石採石場(英語:Humberstone and Santa Laura Saltpeter Works),地處智利北部的阿他加馬沙漠中,位於塔拉帕卡大區伊基克城東48公里處,包括亨伯斯通和聖勞拉的200多座硝石採石場。來自智利、秘魯和玻利維亞的大批工人在這裏採礦,製取硝石,形成了特有的潘帕斯(pampinos)文化。這一文化以其語言的多樣性,具有創新活力和對社會公平的早期探索而著稱,對社會歷史產生過重大影響。
在長期的共同勞作和生活中,這些礦工創造了獨特的社區文化並形成了與不公正現象作鬥爭的團結精神,為智利歷史書寫了重要的一頁。硝石工業的開發讓從南美洲及歐洲來的各式各樣組織影響了當地的綜合知識、技能、技術及財政投資風潮,採硝工業變成一個巨大的文化交流圈,讓想法快速被吸收和利用。硝石礦及生產它們的聯合礦區發展出一個廣大又非常獨特的都市型態;他們不但有自己的語言、組織、風俗習慣,而且表現的跟專業的企業精神一樣好,為自身的發展創造了優越的條件。
2005年根據文化遺產遴選依據標準 (ii)(iii)(iv),亨伯斯通和聖勞拉硝石採石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批准作為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2005年,該地被列為世界遺產,同時由於受地震影響也被列入《瀕危世界遺產名錄》。2019年從《瀕危世界遺產名錄》中移除。

亨伯斯通和聖勞拉硝石採石場委員會評價

亨伯斯通和聖勞拉硝石採石場遺址由200多個以前的採礦點組成,來自智利、秘魯和玻利維亞的工人就居住在企業生活區中,形成了獨特的社區文化。這種文化體現於豐富的語言、創造力和團結力上,尤其是爭取社會公正的先鋒精神,這對社會歷史有着深遠的影響。此處遺址位於地球上最乾燥的沙漠之一,偏遠的潘帕沙漠地區(desert Pampa)。從1880年開始,成千上萬名來自智利、秘魯和玻利維亞的礦工就在這樣惡劣的環境下生活和工作了60多年,開採世界上最大的硝石礦,生產化肥硝酸鈉,用於改造北美洲和南美洲以及歐洲的農田,併為智利創造了巨大財富。由於這裏的建築物容易遭到破壞,最近又受到地震影響,這裏已列入了《瀕危世界遺產名錄》,以便募集資源,對其實施保護。 [2-4] 

亨伯斯通和聖勞拉硝石採石場遺產介紹

1862年,亨伯斯通鎮建於智利北部的潘帕斯草原上。小鎮是整個智利硝石礦的開採中心,礦場裏的嘈雜聲曾一度充斥着整個亨伯利通。 [3]  翰伯石與聖羅拉硝石採石場遺址中共包含有200多個以前的硝石採石工場,從1880年開始來自智利、秘魯和玻利維亞的工人們在此進行了60多年的採石工作,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硝石堆積地。其獨特的多元化語言、創造力、團結力和爭取社會公平的精神給社會歷史帶來了深遠的意義。
硝石礦拉來的城鎮
硝石礦裏含有硝酸鉀和硝酸鈉,是製作火藥的必備原料。隨着農業科技的發展,這些化合物亦成為歐美農業肥料的重要來源。50年之後,隨着相關工業製品價格的上揚,這些原材料的開採變得有利可圖。到60年代,200多家礦場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在小鎮北部,它們的目的只有一個 —— 開採這些“白金”。在不遠處的太平洋沿岸,皮薩瓜港承載着大量的硝礦石出口,北智利由此變得十分興旺。智利也漸漸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硝酸鉀原料出產國。
隨着財富源源不斷的產生,亨伯斯通外圍乃至更遠的居民,也源源不斷湧入這座小鎮,這片不毛之地漸漸成為成千上萬淘金者的家,小鎮周邊也隨之出現了大片雜亂的聚居區。由於他們的到來,昔日荒涼的阿塔卡瑪沙漠,煥發出勃勃生機。採礦場裏的轟隆聲,被硝石開採創造的利潤拉着整個地區向前飛奔。
採硝工業的開發吸引了南美和歐洲的企業到這裏投資,隨之帶來了先進的知識、技能和財富。採硝工業變成一個巨大的文化交流圈,讓想法快速被吸收和利用。硝石礦及生產它們的聯合礦區中的人們逐漸發展出一個廣大又非常獨特的都市型態;不但有自己的語言、組織、風俗習慣,及創造特有的表現方式,並形成了與不公正現象作鬥爭的團結精神。 [3] 
歷史沿革
亨伯斯通和聖勞拉硝石採石場 亨伯斯通和聖勞拉硝石採石場
伯斯通和聖勞拉硝石採石場包含了200多座舊硝石廠,其中大多來自智利、秘魯和玻利維亞的勞工。他們居住在工廠蓋的城鎮,也因此創造了一個獨特的公社pampinos文化。這一文化彰顯出他們豐富的語言、創造力及團結力。除此之外,他們的先祖也曾為了當地社會正義而努力奮鬥過,這也為當地社會文化帶來深沉的衝擊。位在人煙罕至的潘帕斯草原上,也是世界最乾燥的沙漠之一,數以千計的pampinos人生活及勞動在這種惡劣的環境下超過60年,從1880年開始,為了替世界最大藴藏量的硝石礦生產加工,製造出化學肥料鈉硝酸鹽,改變了南北美洲及歐洲的農業風貌,並且替智利帶來了巨大的財富。但由於不穩定易受責難的結構及近年來地震的衝擊,這個遺址也開始列入世界瀕危遺產,來協助保護區調動資源。
硝石工業的開發讓從南美洲及歐洲來的各式各樣組織影向了當地的綜合知識、技能、技術及財政投資風潮,採硝工業變成一個巨大的文化交流圈,讓想法快速被吸收和利用。這兩個產業呈現出這樣的過程。
硝石礦及生產它們的聯合礦區發展出一個廣大又非常獨特的都市型態;不但有自己的語言、組織、風俗習慣,及創造特有的表現方式,而且表現的跟專業的企業精神一樣好。推選出來這兩個的產業代表了這個獨特性的文化。
智利北方的硝石礦業也是世界最大天然硝石礦場工業,改變了潘帕斯草原景觀並且間影響因硝石肥料而受益的農地。這兩個地區產業代表了因硝石工業的而轉變的過程。
亨伯斯通:存在價值消失殆盡
生活在繼續,時代在變革,阿塔卡瑪沙漠綠洲裏的文明,也在慢慢演進。然而,“白金”卻開始逐漸失去它的價值,20世紀30年代早期,硝酸鹽人工合成技術在歐洲飛速發展,從而敲響了硝石採礦工業的喪鐘。20世紀30年代,世界上仍有10%的硝酸鹽來自智利,而到20世紀50年代,這一份額迅速下降至3%。
這對亨伯斯通而言是致命的打擊。因為,硝石礦資源是小鎮存在的唯一理由,除此之外,別無其它資源能支撐它的發展。衰敗發展得比想象還要快,1959年,礦井和礦場在城鎮中徹底消失,隨之消失的還有工人。彷彿一夜之間,這座小鎮被風暴席捲,變成毫無存在價值的鬼城。
礦區被廢棄以來,文物盜竊與地震似乎成為城鎮現有的標籤。本身就質量堪憂的建築物變得更加脆弱,即便是當地已經加大保護,這些建築物仍處在危險之中。
聖勞拉:博物館裏的舊日重現
小鎮聖勞拉建於1872年,比亨伯斯通晚10年,它與硝石礦的淵源似乎更為明顯。與亨伯斯通相比,聖勞拉的採礦場稍小,在1920年代的全盛期,曾經有450户人家謀生於此。礦場於1958年關閉,現在只剩下鏽跡斑斑的機器,和曾經被用於放置“白金”的大坑,一條窄鐵軌從旁邊穿過,一直延伸到南美大陸的西海岸。
礦場關閉後,當地建起了一家小型博物館。博物館由以前的老建築改建而成,裏面陳列着礦工們的遺留物件:四零八落的傢俱,沾着塵土的衣物和一雙雙破舊的鞋子堆放在角落裏。房間裏還有一些類似籌碼的東西用橡膠、鋁和紙板做成的代幣,它們曾經在這些礦區內的小鎮上作為現金流通。這些遺留下來的舊物,彷彿在輕聲訴説在過去的時代這個地方也曾經有過的繁華景象。
博物館四周很靜,在其中漫步,只能聽見地板嘎吱作響,和沙漠上的風不停地吹動着破損的屋頂的聲音。破敗的土地上,似乎在流傳着悲傷的傳説。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