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五芝堂

鎖定
隴西李氏上虞支系的堂號。據“五芝堂”族譜記載,始祖李明五“卜葬范陽李宅柏虎山頭,換葬明六太公黃孟嶺蛇山”,第2世李悦一“卜葬於始祖墳下”。
中文名
五芝堂
氏    族
支    系
上虞
始    祖
李明

目錄

五芝堂源流

據上虞市檔案館藏民國七年(1918年)重修《虞邑橫河李氏宗譜(隴西敦睦堂)》記載,上虞十八大姓之一的李氏宗族,源於始祖李利貞;第12世李耳即老子;第46世李淵即唐高祖;第47世李世民即唐太宗;第48世李治即唐高宗;第49世李旦即唐睿宗(唐高宗李治和武則天之子);第50世李憲(唐太宗李世民的玄孫)系李旦長子,本名李成器,6歲時被立為太子,後因四弟李隆基平韋皇后有功,就主動把太子位讓給李隆基即唐玄宗。李憲死後,諡號“讓皇帝”; [1] 
據《舊唐書》卷九五、《新唐書》卷八一記載,李憲之長子,即第51世李璡(唐太宗李世民的第4世孫)“眉宇秀整,性謹潔,善射”,杜甫《飲中八仙歌》“飲中八仙”之一,玄宗愛之,封汝陽王,歷太僕卿,與賀知章、褚庭誨、梁涉等結為詩酒之交,薨後贈太子太師;第54世李德庶(唐太宗李世民的第7世孫)為洛陽令;五代時,第56世李興宗(唐太宗李世民的第9世孫)為避五季之亂,徙居東南,唐末為金華令,後徙居上虞五夫,為李氏上虞始祖。據《山陰天樂李氏家乘》(清同治九年庚午[1870]芳慶堂木活字本)卷十記載,李興宗重新開啓上虞派系。 [2] 
李興宗(唐太宗李世民的第9世孫)之子——第57世李彥招(唐太宗李世民的第10世孫),是錢鏐的吳越國的上將軍散騎常侍。散騎常侍是皇帝或國王的侍從顧問,職掌規諫過失,雖然尊貴,並無實權,常作為將相大臣的加官。錢鏐之所以禮遇李彥招,可能是出於藉助唐朝皇族遺澤鞏固統治的目的;而李氏皇族也順應時勢,藉助新興朝代維護自己的封建地位和利益。
公元978年(宋太宗太平興國三年),錢鏐之孫錢弘黜(第五任吳越國王)主動納土歸宋,成為中國和平統一的典範。李氏皇族再次面臨順應時勢,藉助新興朝代繼續維護自己的封建地位和利益的抉擇;而宋太祖趙匡胤創建的北宋王朝,因趙氏祖輩都曾是唐朝的將官,對唐朝皇族遺族,同樣採取懷柔和禮遇的統戰政策,藉此鞏固自己的統治。這種互相利用的關係,從李氏淵源系第60世即上虞派系第7世李晏如(唐太宗李世民的第13世孫)在宋代被追贈為太子少保,第61世即上虞派系第8世李徹(唐太宗李世民的第14世孫)擔任宋代太子少傅,第62世即上虞派系第9世李必先(唐太宗李世民的第15世孫)被封為安南王等等事情,可以總結出來。“五芝堂”支系,恰恰源於安南王——上虞派系第9世李必先(唐太宗李世民的第15世孫)。吳越王錢鏐駐蹕剡溪時,李彥招這位散騎常侍不知是否也沿着這條唐詩之路隨行?
由李必先上溯,第61世即上虞派系第8世李徹(唐太宗李世民的第14世孫)為宋代太子少傅;第60世即上虞派系第7世李晏如(唐太宗李世民的第13世孫)在宋代被追贈太子少保,所撰《遺德廟記》載《全宋文》卷六一七。上述諸世,均為“五芝堂”先祖。
與李必先同為9世的李高,在宋代追贈太子太保,屬於與“五芝堂”同宗上虞派系第8世李徹的另一支脈絡。李高之子,李氏淵源系第63世即上虞派系第10世,亦即唐太宗李世民的第16世孫李光(1078-1159)系南宋“中興四大名臣”之一,亦即海口五公祠供奉的“五公”之一,歷知開化、常熟宣州、臨安、婺州、建康湖州、平江、台州、温州洪州紹興等府,三任吏部尚書,因堅持抗金而遭秦檜嫉恨,被貶瓊州,追諡“莊簡”,著有《椒亭小集》一卷(載《兩宋名賢小集》卷一五八)、《莊簡集》十八卷(清四庫館臣據《永樂大典》輯)、《易傳》十卷、《兵略》十卷、《文集》四十卷、《神仙傳》十卷等,《宋史》卷三六十三有傳,贊曰:“山川炳靈,獨生賢哲;忠肝義膽,為事屈軼;瘴海蠻煙,死生如一;肖像鄉庠,過者必式。”
據《寶慶會稽續志》卷七記載,李光之長子李孟博(1113-1147)自幼苦學,聰明強記,精於《楚辭》,22歲考進士金榜題名為探花(即第三名),25歲隨父貶謫移瓊州,招試館職不就,34歲英年早逝於瓊州;據《宋史》和《續資治通鑑》記載,李光之次子李孟堅(1115-1169)以果毅力學見稱,曾任右承務郎,因誦其李光所撰私史,語涉譏謗,被罷官除名、陝州編管,秦檜死,始復故官,曾知秀州,累官至提舉淮東常平茶鹽事,累贈宣奉大夫。李光之長孫李知微(1141-1205)曾知台州寧海,累官至信州知府;李光之次孫李知言(1147-1208)曾補右承務郎,銓中授右從事郎,籤判江西茶鹽司,官至承議郎,特差權饒州通判;李光之三孫李知退曾知浦江,官至刑部侍郎,《全宋詩》和《全宋文》收錄其詩文作品;李光之幼孫李知孝(1170-1238)歷任監察御史、諫議大夫、工部尚書等職,《宋史》卷四二二有傳,傳世詩句有“秋雨梧桐皇子宅,春風楊柳相公橋”。李光之長玄孫即李知微之子李復(1169—1238)官至漢陽知府;李光之次玄孫即李知言之子李衎官至兩廣總幹,善考據,《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一百二十子部三十雜家類四著錄宋祁《益部方物略》雲:“末有寶慶二年上虞李衎跋,稱其可疑者七事:如以骨朵為胍,不知朵為(上艹下朵)字之訛;以鮑照作昭為誤,而不知唐避武后之諱;以牛耕始漢趙過,而不知冉耕字伯牛,古犁字文亦從牛;以栘為開而反合,而不知為郁李;以臣瓚為於瓚,而不知酈道元《水經注》稱薛瓚;以樸無樸音,而祁所預修之《集韻》實有蒲候、匹角二切;以卯本柳字,而不知實古卿字。所摭多中其失。”(其跋亦載《全宋文》卷七四七〇)李光之第5世孫李自強官至朝奉大夫。宋理宗趙昀敕贊李氏家族“衣冠朝像,科第傳家,簪纓繼世,忠孝和友,子孫永傳。”

五芝堂世系

族譜 族譜
族譜裏的“范陽”應即今嵊州市三界鎮的“範洋”,域有範洋江。李白詩曰:“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3] 浙江省水利廳勘察設計院1957年《曹娥江南江查勘報告》記載:“剡溪,北流至浦口,納黃澤江,再北流至章鎮附近,左納範洋江,右納入管溪至小江口與小舜江匯合,稱舜江,再北流至曹娥鎮,始稱曹娥江。” [4]  可見嵊州的範洋江是上虞曹娥江的上游,二邑一脈相承。
族譜裏的“李宅”,即今嵊州市三界鎮李宅村。據《山陰天樂李氏家乘》記載,上虞李氏始祖李興宗“其九世孫李必先,宋封安南王,始居會稽德政鄉,後子姓繁衍,名其地為李宅”。 [5]  因此,“五芝堂”始祖雖葬於嵊州,但歸根結底,仍屬李興宗開創的上虞派系。
族譜裏的“黃孟嶺”,即今上虞豐惠鎮漁門村附近的王牌嶺。可見 “五芝堂”始祖明五太公之弟明六太公仍在上虞。“換葬明六太公黃孟嶺蛇山”,可謂葉落歸根。豐惠,唐長慶二年(822)至1953年間上虞縣治;上虞縣治1954年才從豐惠遷回百官。 [6] 
“五芝堂”後裔儘管已經遷回上虞,但“五芝堂”李氏宗族在嵊縣範洋仍有宗家田。宗家田每年輪種,輪到的人家每年清明都要前往範洋宗祠供奉列祖列宗。
第3世李淑三和第4世李睦一的葬地均在“村前牛頭山大墳頭”。
據“五芝堂”族譜記載,第4世李睦一有兩個兒子,長子李丕一,次子李丕二。李丕一的葬地在“黃孟嶺覆船山即龜山”。黃孟嶺,即今上虞豐惠鎮漁門村附近的王牌嶺;覆船山,遠望如同一艘倒扣的船,故名。
第5世李丕一有四個兒子,長子李全一,次子李全三,三子李全四,幼子李全九。據“五芝堂”族譜記載,李全九及其兩個兒子李宗七和李宗八的葬地均在“花浦蟹山”。花浦在今上虞梁湖曹娥江東岸。
第7世李宗八有兩個兒子,長子李正十八,次子李正廿四。據“五芝堂”族譜記載,第8世李正廿四與第9世李忠三十、李忠四十一、李忠四十二,第10世李信廿三,第11世李淳一,第12世李兆麟的葬地,均在越窯青瓷的發源地——今上虞市上浦鎮曹娥江西岸大善村“鳳凰山即下壩山” [7]  ,可謂“五世同堂”。
李正廿四有三個兒子,長子李忠三十,次子李忠四十一,三子李忠四十二。第10世為李忠四十一之子李信廿三(字應期,號敬泉)。第11世有兩支。一支是李信廿三之子李淳一(號晴之);另一支是李升一(葬地在“老虎山即白漾樹下”)。與此相應,第12世也有兩支,一支是李淳一之長子李厚一(字兆麟,號玉書,康熙七年歲次戊申[一六六六年]九月廿九日未時生,與花浦後山下王氏葬艸家灣),次子李厚二(字兆駿,號仲幹),三子李厚三(字兆龍,號月橋,亦稱“小太公”,與浦口丁氏葬黃坭嶺);另一支是李瑞一和李瑞二(葬地在大嶺崗即黃坭嶺)。第13世為李厚一之長子李宏一(字大任,妻花浦陳氏)、次子李宏二(字汝翼,號大相公,與縣城西門頭陳氏、朱山頭林家岙林氏葬西岙嘴)、三子李宏三(字大位,妻朱氏、陳氏、梁家山陳氏)和幼子李宏四(字大治,亦稱“小太公”,與黃家山頭王氏葬艸家灣),以及李厚二之子李大道。第14世為李宏一之子李志達(字五時),李宏二之子李志元、李志耀,李宏三之子李志奎、李志尚、李志美、李志光、李志五,以及李大道之子李志榮、李志良和李志芳。
“五芝堂”族譜記載第15世為李其仁(二月十四生,八月廿五卒);第16世為李克聖(五月十三生,四月初七卒);第17世為李天助(九月廿七生,四月初一卒);第18世為李午亭(正月初四生,六月廿三卒,妻孫氏、祝氏);第19世為李海巖(五月十九生,癸亥九月廿六卒)和李寶楚(同治十三年[甲戌]三月廿四[公元1874年5月9日]生,1941年10月15日[農曆辛巳八月廿五]寅時卒,妻漁門金氏)。寶楚公在今梁湖南穴購置房產,生有二子,即屬第20世的長子李柏炎
墓
(字位丙,1909年1月2日[農曆戊申十二月十一]生,1971年12月30日[農曆辛亥十一月十三]卒,早年任嘉興海寧硤石萬源藥行經理,與拗花山頭蘆氏葬南穴廿頭山)和次子李柏淳(字位樵,1916-1977,早年任嘉興廣生藥行副總經理, 與漁門金氏葬南穴後坳)。20世紀50年代公私合營,生產關係發生深刻變化,資本家喪失企業經營管理權,位丙、位樵公返回南穴故里隱居。
李夢軒 李夢軒
第21世李夢軒(後更名為夢先,字維康,1935-,妻吳家樓陳氏),醫藥科普作家,主管中藥師,中國民間療法研究會會員,中國農工民主黨臨安市文衞支部副主任,香港國際傳統醫學研究會高級會員,杭州市科普講師團資深講師、科普作家協會會員,隴西五芝堂第廿一世。1935年8月8日生於浙江上虞。少年在浙江海寧硤石天生堂藥店師從寧波周世榮先生學習藥品經營管理,熟諳《藥性賦》、《湯頭歌訣》等藥學文獻。1952年當選海寧第一屆中醫代表大會代表;1955年選調到嘉興專署醫藥公司工作,翌年調嘉興地區下轄臨安醫藥公司工作;1957年在浙江省醫藥幹部學校學習。“文革”期間,任臨安市商業局革委會副主任,保護了一批受迫害人士。八十年代,率農村工作隊推廣種植於術、芍藥、山茱萸等藥用植物,幫助農民脱貧致富。1987年在臨安天目山區從事全國中草藥資源普查,經調研、考證、實驗和隨訪,發現並總結民間防治破傷風和狂犬病特效藥——“水芙蓉”驗方成果;該成果在1992年首屆全國民間療法學術研討會上發佈,並在臨牀應用實踐中驗效,被患者譽為濟世良方。在《中國醫藥報》、《新中醫》、《中藥事業報》、《中草藥通訊》、《中華醫藥》(香港)、《華佗醫藥》(台灣)、《浙江藥學》、《浙江醫藥時報》、《杭州醫藥》等報刊發表醫藥類論文多篇,著有《天目藥苑》、《本草新語》等。其中《臨安縣攻克山茱萸生長緩慢難關》獲《浙江醫藥時報》科技興藥優秀獎,介紹特產藥材於術、銀杏和山茱萸的《臨安三寶》在浙江電視台“可愛的浙江”徵文活動中獲獎。參與編修《杭州市醫藥商業志》、《臨安縣誌》。晚年周遊杭、甬社區開辦醫藥保健知識講座。1994年列浙江電視台“人物專訪”欄目,1995年入典《中國當代中西名醫大詞典》 [8] 
譜系 譜系
參考資料
  • 1.    上虞市檔案館藏.《虞邑橫河李氏宗譜》.浙江上虞:隴西敦睦堂,民國七年(1918年)重修
  • 2.    李稷等.《山陰天樂李氏家乘》(木活字本).浙江紹興:芳慶堂,清同治九年庚午(1870年):卷十
  • 3.    李白.李太白全集.夢遊天姥吟留別.北京:中華書局,1998
  • 4.    浙江省水利廳勘察設計院.《曹娥江南江查勘報告》.杭州:浙江省水利廳,1957年
  • 5.    李稷等.《山陰天樂李氏家乘》(木活字本) .浙江紹興:芳慶堂,清同治九年庚午(1870年):卷十
  • 6.    上虞縣誌編纂委員會.上虞縣誌.浙江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
  • 7.    孫海芳.中國越窯青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 8.    李慶飛、谷向陽主編.中國當代中西名醫大詞典.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