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五月六日夜憶往歲秋與徹師同宿

鎖定
《五月六日夜憶往歲秋與徹師同宿》是唐代詩人李商隱創作的一首五言律詩。首聯謂自己曾與僧徹於紫閣峯相會,于丹巖下之佛寺同宿。頷聯謂自己於飄零中遇見徹師,如墮蟬得落葉的庇護,如棲鳥得一寒枝棲身。頸聯謂自己遠行桂管,離別徹 師多年,未能問訊。尾聯謂己身處炎方,可是經常回憶丹巖佛寺,嚮往佛門清淨之地。這首詩結構緊湊,題無剩義,抒發了詩人漂泊異鄉的愁情。
作品名稱
五月六日夜憶往歲秋與徹師同宿
作    者
李商隱
創作年代
唐代
出    處
全唐詩
作品體裁
五言律詩

五月六日夜憶往歲秋與徹師同宿作品原文

五月六日夜憶往歲秋與徹師同宿1
紫閣相逢處2,丹巖議宿時。
墮蟬翻敗葉,棲鳥定寒枝。
萬里飄流遠,三年問訊遲3
炎方憶初地4,頻夢碧琉璃5 [1] 

五月六日夜憶往歲秋與徹師同宿註釋譯文

五月六日夜憶往歲秋與徹師同宿詞句註釋

  1. 五月六日:該詩朱注本為“五月十五”,各本均作“五月六日”。徹師:僧徹。《舊唐書·李蔚列傳》:“懿宗……以旃檀為二高座,賜安國寺僧徹。”
  2. 紫閣:紫閣峯在終南山四皓祠之西,酃縣東南三十里。
  3. 問訊:《法華經》:“諸佛皆遣侍者問訊釋迦牟尼佛。”
  4. 初地:初次相逢之地。
  5. 琉璃:各種天然的有光寶石,本名璧琉璃。此處指以琉璃裝飾的佛像和佛寺。 [1] 

五月六日夜憶往歲秋與徹師同宿白話譯文

記得那年秋天,我們相遇在紫閣峯;同宿在丹巖上,聆聽你説道談禪。
而今是亡蟬紛墮,滿空落葉飄零;在那悽清的寒枝上,一隻小鳥瑟縮着哀哀啼喚。
四處流離飄泊,我孤身遠居萬里他鄉;已經三年多,還遲遲地未向你問訊。
在這炎荒的邊境不禁時時回想起當年的聖地;頻頻地夢見那清涼,碧綠的琉璃地面。 [2] 

五月六日夜憶往歲秋與徹師同宿創作背景

這是作者大中元年(847年)五月在桂林管所作。《鄭亞事蹟考述》一文考證了李商隱大中元年(847年)五月九日隨鄭亞到達桂州,詩系商隱到桂州的第六天憶京華佛門師友的作品。桂州任職期間,詩人內心總感煩鬱,因而常思鄉憶舊,此篇是回憶往歲秋間與僧徹同宿清涼地的情景,抒發了詩人漂泊異鄉的愁情。 [3] 

五月六日夜憶往歲秋與徹師同宿作品鑑賞

五月六日夜憶往歲秋與徹師同宿文學賞析

首聯即先敍那次同宿。二聯以景寓情。敗葉凋零紛落,亡蟬下墜,一隻小鳥棲於寒枝,都是詩人異鄉漂泊遭遇不順的寫照。頸聯寫漂泊之遠和與徹師分開時間之長,以數字入詩,自然流走。尾聯與首聯呼應,寫出詩人之所以頻夢故地,是因為現在身滯炎荒,極不適應,不由得回想起當年同宿清涼地面的舒適往事。以“炎方”與“碧琉璃”初地對照,熱涼之別極為分明,詩人思鄉之情深也溢於言表。
唐武宗會昌滅佛之舉對佛教徒有很大打擊。據日本僧圓仁《入唐求法巡禮行記》載,會昌五年三月十五日,圓仁等被迫離長安回國。當時高僧知玄“今潛來,裹頭隱在楊卿宅裏。令童子清涼將書來,書中有潛別之言,甚悲慘矣”。此詩前半部分敍往日在京與知玄弟子僧徹紫閣相逢,丹巖議宿,共同探討佛理很容易理解。“墮蟬敗葉,悟身世之無常”(姚培謙語)也是佛理詩常見的手法。唯頸聯“萬里飄流遠,三年問訊遲”,如不聯繫當時歷史背景就不好理解了。會昌後期滅佛之舉達到高潮,知玄潛回長安受到“楊卿”(大理寺卿楊敬之)保護,其弟子僧徹等同樣落難躲藏。武宗至會昌六年三月病死,宣宗上台一反會昌政治,佛教又得到大中君相的支持。大中元年李商隱已從鄭亞到桂管,“三年問訊遲”正反映了僧徒在滅佛時期遭受的嚴厲的政治迫害,音訊不通,下落不明及反正以後重相問訊的現實。
尾聯“炎方憶初地,頻夢碧琉璃”,表示自己如今愁處桂管炎熱南荒之處,時時想念五台山清涼世界,想念師尊知玄及僧徹。此處佛典與今典共用,《涅盤經》曰:“文殊師利化琉璃像,眾生念文殊像,法先念琉璃像。”文殊菩薩道場在五台山清涼世界,此處用以反襯桂管炎荒之地。同時詩中又用了知玄弟子們熟知的今典。僧徹所作《知玄傳》曾説知玄前身知鉉曾講《十地經》,感地變琉璃焉。其説從初地至十地漸悟,皆以初月至十五日圓滿為喻,尾聯照應了詩題“五月六日”。佛典與今典中的豐富含義及佛理,對於同為知玄弟子的李商隱與僧徹,自然會引起共鳴和心靈的感悟。解得此意,可證馮浩注本題中“六日”之誤。題中“五月六日”,結句“頻夢碧琉璃”實寄託着詩人修習佛經、追求功德圓滿的理想。 [2]  [3] 

五月六日夜憶往歲秋與徹師同宿名家點評

清·沈厚塽《李義山詩集輯評》:此恨見道之遲也。憶昔同宿之時,墮蟬敗葉,悟身世之無常;棲鳥寒枝,幸皈依之有所。於斯時也,不能了徹大事,而萬里飄流,回頭初地,夢想其能已耶?
清·紀昀《玉谿生詩説》:氣圓渾,如題即住,所謂恰到好處也。
清·張採田《年譜會箋》:詩在桂州作,故有“萬里”、“炎方”語。
清·馮浩《玉谿生詩集箋註》:大有鬱塞淹留之態。蓋因德裕罷斥,諸所厚者皆懷危懼,亞之遣使至江陵,同病相憐之情也。義山亦因此徘徊,可於言外領之。措詞纏綿沉摯,正以消其疑耳。吟至結聯,固畏人之多言矣。 [4] 

五月六日夜憶往歲秋與徹師同宿作者簡介

李商隱(約813—約858),唐代詩人。字義山,號玉溪生。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人。唐文宗開成二年(837)進士。。曾任縣尉、秘書郎和東川節度使判官等職。因受牛李黨爭影響,被人排擠,潦倒終身。所作詠史詩多託古以諷時政,無題詩很有名。擅長律絕,富於文采,構思精密,情致婉曲,具有獨特風格。然有用典太多,意旨隱晦之病。與温庭筠合稱“温李”,與杜牧並稱“小李杜”。有《李義山詩集》。 [5] 
參考資料
  • 1.    鄭在瀛編著,李商隱詩全集 彙編今注簡釋,崇文書局,2011.12,第287頁
  • 2.    李淼著,李商隱詩三百首譯賞,長春出版社,1990.12,第268-269頁
  • 3.    周建國編選,李商隱集,鳳凰出版社,2007.10,第163-165頁
  • 4.    (唐)李商隱著(清)馮浩注王步高劉林輯校匯評,李商隱全集(上冊),珠海出版社,2002年01月第1版,第284頁
  • 5.    韓兆琦著,唐詩精講,中國青年出版社,2017.01,第33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