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五斗折

鎖定
五斗折,讀音為wǔ dǒu zhé,晉朝時陶潛(字淵明)先後做過幾次官,因當時吏治非常腐敗,他不願同流合污,更不願為五斗米官俸而自取屈辱,就辭官歸隱。後遂用“五斗折”等泛稱地方低級官吏。
中文名
五斗折
拼    音
wǔ dǒu zhé
含    義
泛稱地方低級官吏
典    源
《宋書》卷九十三

五斗折詳細釋義

五斗折典源

〈隱逸列傳·陶潛〉
陶潛字淵明,或雲淵明字元亮,尋陽柴桑人也。曾祖侃,晉大司馬。潛少有高趣,嘗著五柳先生傳以自況,曰:先生不知何許人,不詳姓字,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閒靜少言,不慕榮利。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欣然忘食。性嗜酒,而家貧不能恆得。親舊知其如此,或置酒招之,造飲輒盡,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環堵蕭然,不蔽風日,裋褐穿結,簞瓢屢空,晏如也。嘗著文章自娛,頗示己志,忘懷得失,以此自終。其自序如此,時人謂之實錄。親老家貧,起為州祭酒,不堪吏職,少日,自解歸。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資,遂抱羸疾,復為鎮軍、建威參軍,謂親朋曰:「聊欲絃歌,以為三徑之資,可乎?」執事者聞之,以為彭澤令。公田悉令吏種秫稻,妻子固請種粳,乃使一頃五十畝種秫,五十畝種粳。郡遣督郵至,縣吏白應束帶見之,潛嘆曰:「我不能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人。」即日解印綬去職。賦歸去來。 [1] 

五斗折釋義

晉朝時陶潛(字淵明)先後做過幾次官,因當時吏治非常腐敗,他不願同流合污,更不願為五斗米官俸而自取屈辱,就辭官歸隱。他隱居山澗,穿粗麻布衣,自己勞作,晚年貧病交加,江州刺史檀道濟請他去做官,他婉言拒絕。 陶淵明不願意為五斗米的薪俸去對那些“鄉里小兒”鞠躬下拜。後遂用“五斗折”等泛稱地方低級官吏。

五斗折同源典故

不事小兒 五斗折 五斗折腰 五斗祿 五斗米 五斗粟 低頭為米 元亮折腰 屈腰 折為督郵腰 折腰五斗 折腰升斗 折腰吏 折腰為五斗 折腰為米 折腰營口腹 折腰祿 折腰辱 鬥粟 淵明五斗米 為米折腰 為米負初心 督郵束帶 腰恆折 腰折  [1] 

五斗折運用示例

宋 黃庭堅《次韻奉送定公》:“不為五斗折,自無三徑資。”
唐·劉長卿《硤石遇雨,宴前主簿從兄子英宅》詩:“折腰五斗間,黽勉隨塵埃。”
宋 辛棄疾《水龍吟》:”白髮西風,折腰五斗,不應堪此。“
唐 孟浩然 《京還贈張維》詩:“欲徇五斗祿,其如七不堪。”
唐 韓翃 《家兄自山南罷歸獻詩敍事》詩:“初辭五斗米,唯奉一囊錢。”
宋 王安石 《寄丁中允》詩:“顧惜五斗米,無辜自拘囚。”
宋 王禹稱 《賢人不家食賦》:“入官未免於五斗,探學徒窺於數仞。”
清 唐孫華 《同年沉昭嗣明府談杭州西溪之勝》詩:“辭官歸養母,恥折五斗腰。”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