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宋書

鎖定
《宋書》是南朝梁沈約撰的記述南朝劉宋一代歷史的紀傳體史書,是“二十四史”之一。
《宋書》所述歷史,自宋武帝永初元年(420年)起,直到宋順帝升明三年(479年)結束,共計60餘年。全書共100卷,分為“本紀”“志”“列傳”。其中,帝王本紀10卷,記載了南朝劉宋的8個皇帝;志為30卷,卷首附有“序”1篇,餘下則包括《律曆志》、《百官志》、《州郡志》、《樂志》、《符瑞志》和《禮志》等;列傳則為60卷。 [2] 
《宋史》首列了《恩幸傳》和《索虜傳》,且在“傳”的寫作手法上,採用了將沒有“傳”的人放在有“傳”之人中敍述出來的手法,具有開創性。但書中也有一定的不足,比如“志”的部分缺少刑法和食貨兩志,很多地方有對劉宋王朝諱忌溢美之處,使某些記載失實。《宋書》保存了很多珍貴的史料,是研究南北朝時期的重要歷史依據。 [2] 
作品名稱
宋書
作    者
沈約
創作年代
南朝梁
類    別
史書
卷    數
100卷

宋書內容簡介

全書共100卷,包括本紀10卷,傳60卷,志30卷;記事始於宋武帝永初元年(420),迄於宋順帝升明三年(479),記載了南朝劉宋政權60年的史事。
宋書 宋書
《宋書》收錄當時的詔令奏議、書札、文章等各種文獻較多,保存了很多原始史料。傳部分多為合傳或類傳,紀部分保存了不少文獻材料,如《武帝紀》載《禁淫祠詔》,《何承天傳》載《諫北伐表》,《王徽傳》載《與江教辭官書》,《顧覬之傳》載《定命論》等,都是當時重要的思想、政治文獻。
《宋書》的志有八類,包括《律曆志》《禮志》《樂志》《天文志》《符瑞志》《五行志》《州郡志》《百官志》,號稱《宋書》八書,是書中的精華部分。這些志的敍述,可上溯到魏晉,彌補了《三國志》等前史的缺憾。
其中,《律曆志》記載了楊偉的《景初歷》、何承天的《元嘉歷》和祖沖之的《大明曆》,顯示了當時的自然科學水平;《禮志》把祭祀天地、祭祖、朝會、輿服等合在一起記敍;《樂志》詳述樂器,記載樂章,彙集了漢魏晉宋的樂章、歌詞、舞曲;《州郡志》記載了僑州郡縣的設置分合情況,對於考察這一時期的地理沿革具有珍貴的價值。
但《宋書》缺少食貨、刑法、藝文三志,這是該書的不足之處。 [3] 

宋書作品目錄

宋書本紀

卷次
目次
題目
卷中人物(括號人物為附傳)
卷1~3
本紀第一二三
武帝上中下
卷4
本紀第四
少帝
卷5
本紀第五
文帝
卷6
本紀第六
孝武帝
卷7
本紀第七
前廢帝
卷8
本紀第八
明帝
卷9
本紀第九
後廢帝
卷10
本紀第十
順帝

宋書

志第一 志序 歷上
志第二 歷中
志第三 歷下
志第四 禮一
志第五 禮二
志第六 禮三
志第七 禮四
志第八 禮五
志第九 樂一
志第十 樂二
志第十一 樂三
志第十二 樂四
志第十三 天文一
志第十四 天文二
志第十五 天文三
志第十六 天文四
志第十七 符瑞上
志第十八 符瑞中
志第十九 符瑞下
志第二十 五行一
志第二十一 五行二
志第二十二 五行三
志第二十三 五行四
志第二十四 五行五
志第二十五 州郡一
志第二十六 州郡二
志第二十七 州郡三
志第二十八 州郡四
志第二十九 百官上
志第三十 百官下 [1] 

宋書列傳

卷次
目次
卷中人物(括號人物為附傳)
卷41
列傳第一
后妃-孝懿蕭皇后、武敬臧皇后、武帝張夫人、少帝司馬皇后、武帝胡婕妤、文帝袁皇后、文帝路淑媛、孝武文穆王皇后、前廢帝何皇后、明恭王皇后、明帝陳貴妃、後廢帝江皇后、明帝陳昭華、順帝謝皇后
卷42
列傳第二
劉穆之、王弘
卷43
列傳第三
徐羨之、傅亮、檀道濟
卷44
列傳第四
卷45
列傳第五
王鎮惡、檀韶、向靖
卷46
列傳第六
趙倫之、到彥之(闕)、王懿
卷47
列傳第七
劉懷肅、孟懷玉(弟孟龍符)
卷48
列傳第八
朱齡石(弟朱超石)、毛修之
卷49
列傳第九
孫處、蒯恩、劉鍾、虞丘進
卷50
列傳第十
胡籓、劉康祖、垣護之
卷51
列傳第十一
宗室
卷52
列傳第十二
庾悦、王誕、謝景仁(弟謝述)
卷53
列傳第十三
張茂度(子永)、庾登之(弟庾炳之)、謝方明、江夷
卷54
列傳第十四
孔靖、羊玄保、沈曇慶
卷55
列傳第十五
臧燾、徐廣、傅隆
卷56
列傳第十六
謝瞻、孔琳之
卷57
列傳第十七
蔡廓(子蔡興宗)
卷58
列傳第十八
王惠、謝弘微、王球
卷59
列傳第十九
殷淳(子殷孚,弟殷衝,殷淡)
卷60
列傳第二十
範泰、王淮之、王韶之
卷61
列傳第二十一
武帝三王 廬陵孝獻王劉義真 江夏文獻王劉義恭 衡陽文王劉義季
卷62
列傳第二十二
羊欣、張敷、王微
卷63
列傳第二十三
王華、王曇首、殷景仁
卷64
列傳第二十四
鄭鮮之、裴松之、何承天
卷65
列傳第二十五
吉翰、劉道產、杜驥
卷66
列傳第二十六
王敬弘、何尚之
卷67
列傳第二十七
卷68
列傳第二十八
武帝二王 彭城王劉義康 南郡王劉義宣
卷69
列傳第二十九
劉湛、范曄
卷70
列傳第三十
袁淑
卷71
列傳第三十一
徐湛之、江湛、王僧綽
卷72
列傳第三十二
文帝九王 南平穆王劉鑠 建平宣簡王劉宏 晉熙王劉昶 始安王劉休仁 晉平剌王劉休祐 鄱陽哀王劉休業 臨慶衝王劉休倩 新野懷王劉夷父 巴陵哀王劉休若
卷73
列傳第三十三
卷74
列傳第三十四
臧質、魯爽、沈攸之
卷75
列傳第三十五
王僧達、顏竣
卷76
列傳第三十六
朱修之、宗愨、王玄謨
卷77
列傳第三十七
柳元景、顏師伯、沈慶之
卷78
列傳第三十八
蕭思話、劉延孫
卷79
列傳第三十九
文帝五王 竟陵王劉誕 廬江王劉禕 武昌王劉渾 海陵王劉休茂 桂陽王劉休範
卷80
列傳第四十
孝武十四王 豫章王劉子尚 晉安王劉子勳 松滋侯劉子房 臨海王劉子頊 始平孝敬王劉子鸞 永嘉王劉子仁 始安王劉子真 邵陵王劉子元 齊敬王劉子羽 淮南王劉子孟 晉陵孝王劉子云 南海哀王劉子師 淮陽思王劉子霄 東平王劉子嗣
卷81
列傳第四十一
劉秀之、顧琛、顧覬之
卷82
列傳第四十二
周朗、沈懷文
卷83
列傳第四十三
宗越、吳喜、黃回
卷84
列傳第四十四
鄧琬、袁顗、孔覬
卷85
列傳第四十五
謝莊、王景文
卷86
列傳第四十六
殷孝祖、劉勔
卷87
列傳第四十七
蕭惠開、殷琰
卷88
列傳第四十八
薛安都、沈文秀、崔道固
卷89
列傳第四十九
袁粲
卷90
列傳第五十
明帝四王 邵陵殤王劉友 隨陽王劉翽 新興王劉嵩 始建王劉禧 [8] 
卷91
列傳第五十一
孝義
卷92
列傳第五十二
良吏
卷93
列傳第五十三
隱逸
卷94
列傳第五十四
恩幸
卷95
列傳第五十五
索虜
卷96
列傳第五十六
鮮卑、吐谷渾
卷97
列傳第五十七
夷蠻
卷98
列傳第五十八
氐胡
卷99
列傳第五十九
二兇
卷100
列傳第六十
自序 [1] 

宋書創作背景

宋書歷史背景

宋書 宋書
宋是繼東晉以後在南方建立的封建王朝。晉安帝元興二年(公元403年),荊州刺史桓玄代晉稱帝。第二年,當時的北府兵將領劉裕在京口(今江蘇鎮江市)和廣陵(今江蘇揚州市)兩地起兵,推翻桓玄,名義上恢復晉朝的統治,實際上掌握了東晉的軍政大權。
過了十五年,晉恭帝元熙二年(公元420年),劉裕建立宋朝,定都建康(今南京市)。劉裕以後,一共傳了七代,到宋順帝升明三年(公元479年),又為蕭齊所滅。
《宋書》成書於南齊永明年間,正值北魏孝文帝初期。此時孝文帝改革還沒有完成,但是實力已不容小覷。北魏的存在嚴重威脅到了劉宋的正統地位,為此,劉宋不得不利用各種手段爭奪、捍衞、鞏固其政權。《宋書》就是在這種情況下誕生的,肩負着為劉宋“爭正統”的使命,其民族傳具有明顯的“正統之辨”色彩。 [4] 

宋書編輯過程

《宋書》由沈約最後總成,然在此之前,實已規模粗具。《宋書》卷一〇〇《自序》,敍述此前宋史撰述情況,頗為詳備。
據所述,《宋書》在劉宋當代即已開始修撰,領其事者為宋文帝朝著作郎何承天,《宋書·何承天傳》謂時在宋文帝元嘉十六年(439年),所撰紀傳主要為武帝一朝之人事,所撰史志唯《天文》《律歷》。《宋書·裴松之傳》還提到在何承天之後,裴松之續國史,然“未及撰述”,即於文帝元嘉二十八年(451年)卒。不過,裴松之於元嘉十二年(435年)受詔撰《元嘉起居注》,為後人撰宋史留下了第一手重要資料。茲後,有山謙之、蘇寶生續修,但他們在職時間都很短,估計撰成篇幅有限。孝武帝大明六年(462年),著作郎徐爰根據何、蘇等人舊稿,撰成“國史”,上自東晉義熙元年(405年)劉裕實掌國政的“王業之始”,迄於大明之末。其中,臧質魯爽王僧達等傳,出自孝武帝劉駿之手。可見,沈約所總成之《宋書》,前後經手者凡六人。裴松之雖“未及撰述”,然其《元嘉起居注》是後世修宋史之基礎,其於《宋書》之撰述,與何承天同居開闢之功。
以上是沈約最後總成的《宋書》系統的編撰情況。《隋書·經籍志》著錄徐爰《宋書》六十五卷,沈約《宋書》六十五卷,二書在唐初當並存於世,今《太平御覽》等類書中,尚可見徐爰《宋書》殘段。沈約《宋書》,即在徐爰等人《宋書》的基礎上擴充修改而成。 [9] 

宋書作品鑑賞

宋書思想內容

《宋書》所記人物多為門閥地主,這反映了當時崇尚門第的風氣。在類傳中還增立了《孝義傳》,標榜所謂“孝行”“孝廉”,迎合了統治者“以孝治天下”的需要。書中還提出一些有益的政治措施,並輔以實例加以説明,如廣開言路,接納諫言;持法公平,不徇私情;選用良吏,久居其任;寬刑緩政,減免役税等,這對於改善人民的生活是大有益處的。 [3] 

宋書編輯特點

《宋書》的列傳在寫法上使用了代敍法,即將相關人物的簡歷、事蹟在對人物行事的記敍中夾帶寫出。如《盧陵孝獻王義真傳》中,寫義真在逃離關中途中遇見段宏單騎來尋,插入了關於段宏身世的介紹,這種帶敍法省去了單獨立傳的煩冗。
《宋書》中記有關於國家關係的重要資料,如《蠻夷傳》中記錄了宋朝與其他國家的交往情況。《宋書》還記載了文學情況,如《謝靈運傳論》,敍述了自屈原以後文學的發展進程,以及關於詩文用聲律的主張。行文優美流暢,也是《宋書》突出的特色。 [3] 
插敍手法的運用,顯示了作者對寫作素材的駕馭能力,使繁蕪的頭緒在作者的統攝調度下,變得井然有序、嚴密規整。唐人小説中多有如《宋書》一樣的小段插敍。李公佐《謝小娥傳》基本採用自然時序,中間兩次運用插敍:“初,父之死也,小娥夢父謂曰”,“初,蘭、春有黨數十,暗記其名,悉擒就戮”,出於情節需要,以簡筆寫出。雖不能説唐傳奇小説的插敍手法完全源於《宋書》,但至少可以説明,插敍手法是一種有效的敍述方法,對後來唐傳奇小説的敍述法有一定的影響。 [7] 

宋書不足之處

但《宋書》也有缺點,其思想傾向比較保守落後,因此歪曲和掩蓋了很多歷史真相。 [3] 
《宋書》多諱,這是不可否認的事實,但多諱的原因與《宋書》修撰的獨特性有關。《宋書》不像前“四史”那樣純粹是史家之私撰,也非唐後史書那樣是官家之公修,它是第一部由史官奉敕修撰的正史,而實際上又是宋、齊兩代史官共同完成的。現存沈約《宋書》是以宋徐爰《宋書》65卷為藍本修撰而成。沈約《上宋書表》雲:“宋故著作郎何承天始撰《宋書》,草創紀傳,止於武帝功臣,篇牘未廣。其所撰志,唯《天文》《律歷》,自此外,悉委奉朝請山謙之。謙之,孝建初,又被詔撰述,尋值病亡,仍使南台侍御史蘇寶生續造諸傳,元嘉名臣,皆其所撰。寶生被誅,大明中,又命著作郎徐爰蹤成前作。爰因何、蘇所述,勒為一史,起自義熙之初,訖於大明之末。”由此可見,徐爰《宋書》65卷又是在宋人何承天、山謙之、蘇寶生寫史的基礎上完成的。當代人寫當代事,“事屬當時”,史無定論,史家撰史,對人物評價多受時旨的影響,且傳中人物多涉及君親,作者不免為尊者諱、為親者諱而多有隱諱。 [7] 

宋書後世影響

宋書史料價值

《宋書》保存了豐富的史料。由於《宋書》為當朝人,當朝人記當朝史事,雖然不免有為當權者避諱和迴護、曲筆的現象,但他們所接觸的材料遠比後世人所能接觸的豐富得多。這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宋書》的帝紀和列傳中,記載了當時階級矛盾和社會矛盾的史實。如在《少帝紀》和《褚叔度傳》中記載了富陽人孫潔光領導的農民起義;《文帝紀》和《蠻夷傳》、《沈慶之傳》、《張邵傳》中記載了荊州、雍州、豫州地區的“蠻族”騷動等。另外,在帝紀和諸王列傳中還揭示了劉宋統治集團的政治鬥爭,如“徐(羨之)、傅(亮)廢位”“太子劭弒逆”“南郡王之反”“競陵王之叛”“桂陽王之叛”等。
第二,《武帝紀》《文帝紀》記載了宋初的改革和“元嘉之治”;《前廢帝紀》和《後廢帝紀》記載了宋末政治腐敗的情況。《百官志》記載了晉宋時代特別是劉宋時期的政治制度。《州郡志》不僅記載了劉宋時代的地方行政機構的建置,同時還追溯了自魏晉以來南方地區州郡設置的變遷情況以及東晉劉宋時期南方僑置州郡的分佈情況,對於研究這一時期的歷史地理具有較大的史料價值。
第三,《宋書》雖然沒有專門記載社會經濟情況的《食貨志》,但在一些列傳中還是保存了一部分反映當時社會經濟發展情況的史料。如在《羊玄保傳》中提到“富強者兼嶺而佔,貧弱者樵蘇無託”。可以窺見當時土地兼併的情況。《孔琳之傳》、《範泰傳》以及《何尚之傳》中記載了關於改鑄錢幣的爭議,從中可以瞭解到南朝初年貨幣鑄造及貨幣經濟的發展情況。《謝靈運傳》和《孔秀恭傳》記載了當時士族莊園別業,可以瞭解莊園經濟的形態。等等。
宋書 宋書
第四,《宋書》列傳和志書記載了不少有關當時科技發展的情況,如《何承天傳》記載了天文家何承天在天文方面的成就,《律曆志》記載了楊偉的《景初歷》、何承天的《元嘉歷》和祖沖之的《大明曆》。《五行志》記載了日、月食,地震,水、旱災情況。這些都是瞭解研究當時科技發展的重要史料。沈約在《謝靈運傳》後所作的“論”,從屈原、宋玉講起,一直敍述到魏晉以來文學的發展和演變,是文學批評史方面的重要文章。
第五,《蠻夷傳》不僅記載了東晉和南朝南方各少數民族的生產、生活方式情況和諸少數民族與漢民族融合的過程,還在《索虜傳》和《吐谷渾傳》中敍述了北魏和吐谷渾的建國源流,可以補《魏書》的不足。此外,它還敍述了亞洲各國如天竺(印度、巴基斯坦)、扶南(柬埔寨)、師子國(斯里蘭卡)、佞國(日本)、高麗、百濟(朝鮮)等國與劉宋王朝的交通貿易和使節往來,是研究劉宋時期中外經濟文化交流歷史的珍貴史料。 [10] 

宋書文學價值

參與《宋書》編撰的徐爰“頗涉書傳,猶悉朝儀”;續成其書的沈約“才智縱橫”,“詩多而能”,為詩“長於清怨”,雖清淡卻有旨意,二人的文學修養,特別是沈約的詩歌創作和詩歌聲律的研究,對《宋書》載錄詩學文獻無疑會起到積極的作用。正因如此,《宋書》中保存了不少詩學文獻,是研究南朝詩學發展的重要史書。同時,通過對《宋書》詩學文獻的考論,可以瞭解中國詩學經先秦“詩文之學”至兩漢“《詩經》之學”到魏晉“詩歌之學”的嬗變。 [6] 
後代很多學者常以《宋書》為依據研究劉宋文人和劉宋文學。齊昭明太子蕭統所編的《昭明文選》選錄了顏延之謝靈運鮑照謝惠連陶淵明沈約王僧達等人的詩、賦、文,同時對這些作家作了簡要的介紹。所作介紹基本上取自《宋書》。 [11] 
摒棄那些詔誥、符檄、章表,《宋書》敍事還是值得肯定的。一方面,它基本上遵循了史書敍事的“實錄”精神,另一方面,作者有意識地運用傳主詩文輔助敍述,豐富了史書的敍述手段,而更具價值的是《宋書》創設了新的敍事手法——帶敍法,對後世史書和小説敍事具有深遠的影響。 [7] 

宋書作品評價

唐代劉知幾:“宋氏年唯五紀,地止江淮,書滿百篇,號為繁富。” [7] 
清代趙翼:“過於繁冗,凡詔誥、符檄、章表,悉載全文,一字不遺,故不覺卷帙之多也”。 [7] 

宋書版本流傳

南北朝七史在宋初已多有散佚,其中的五史,經過宋人整理,在仁宗嘉祜年間陸續補編完成,餘下宋、北齊二史,沈約《宋書》應在元柘前整理完成,故《新唐書·藝文志》有載錄,而李百藥的《北齊書》則如晁志所云,是在徽宗政和中期才整理完畢,是七史中最後完成的,是以《新唐書·藝文志》無載。
經五代兵燹,七史多有缺佚,故北宋整理七史,往往要取彼此參勘,據存見以補散佚。如《宋書》之整理,即多參《南史》以補證。
七史經北宋館閣校勘,皆陸續重新鏤版刊刻,但兩宋兵燹,使之再次遭劫。晁志雲:“未幾,遭靖康丙午之亂,中原淪陷,此書幾亡。紹興十四年,井憲孟為四川漕,始檄諸州學官,求當日所頒本。時四川五十餘州皆不被兵,書頗有在者。然往往亡缺不全,收合補綴,獨少《後魏書》十許卷。最後得宇文季蒙家本,偶有所少者,於是七史遂全,因命眉山刊行。”知在館閣本後有眉山刊刻本。然今皆不傳。今所傳最早版本為南宋翻刻並經元、明兩代補版的所謂“三朝本”。此後,明北監又以南監遞補本為底本,再度校勘刻板,即北監本;在官方刻書的同時,明末毛晉汲古閣精選宋本為底本,校刻大量古籍,其中也有《宋書》,是為汲古閣本。清乾隆間,大修文治,校刻羣書,校正明北監本諸史交武英殿刊刻,其中即有《宋書》武英殿本,簡稱殿本,較明本更精。晚清金陵書局復有校勘出版,是為金陵書局本。20世紀二三十年代,張元濟先生主持商務印書館,重印二十四史,多據宋本為底本,再校以明、清諸本,較以前諸本,為學術價值最高的版本。今本中華書局1974年出版的《宋書》是共和國成立後的整理本,由王仲犖點校,以存世的宋元明三朝遞修本、明北監本、毛氏汲古閣本、清乾隆武英殿本、金陵書局本、百衲本等互校,擇善而存,同時又參考諸多史籍,被認為是較好的《宋書》版本。 [12] 

宋書軼事典故

“土豪”一詞最早的出處就在《宋書》內。學者段雙印介紹,在古代,土者,是原住民的意思;豪者,指有才能、有威望、有權勢的人。《宋書·殷琰傳》記載:“叔寶者,杜坦之子,既土豪鄉望,內外諸軍事並專之。”在此似乎有“一方名人”的意思,不算貶義。《宋書》裏還有“土人強梁”的説法。“土豪”強調的是在地屬性,“豪民”則強調其社會屬性,總而言之,都是民間勢力的代表。他們既可能通過各種途徑獲得官僚士大夫的身份,也可能因為天災人禍而淪落為破落户。後來,“土豪”一詞逐漸變異。今天流行的“土豪”一詞,已然變成時尚符號。 [5] 

宋書作者簡介

沈約(441—513),字休文,諡隱,故世稱沈隱侯。吳興武康(今湖州德清)人。齊梁文壇領袖。“竟陵八友”之一。從蕭衍代齊,至梁武當朝,久處端揆,時遇隆重,官至尚書令,封建昌縣侯,領太子少傅。沈約“好墳籍,聚書至二萬卷,京師莫比”,集詩人與史家於一身,上承漢、魏,下啓隋、唐。精通音律,與周顫諸人創“四聲八病”之説,開當時韻文創作之新境界,其詩注重聲律、對仗,時號“永明體”。博物洽聞,編纂《晉書》《宋書》《齊紀》《梁武紀》諸志。 [13] 
參考資料
  • 1.    宋書(梁)沈約-宋書(梁)沈約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2-07]
  • 2.    斗南編.國學知識全知道: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8.10:第523頁
  • 3.    本社編.四庫全書精華:雲南教育出版社,2010.01:第81-82頁
  • 4.    王宵宵, 胡祥琴. “正統”視域下的《宋書》民族傳敍事[J]. 江蘇第二師範學院學報, 2021, 第37卷(6):54-58.
  • 5.    黃勇. 沈約《宋書》典故多[J]. 老年博覽(下半月), 2020, (7)
  • 6.    鍾仕倫. 《宋書》詩學文獻考論[J]. 四川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7, 第44卷(1):119-126.
  • 7.    魯雲華. 論《宋書》的敍事藝術[J]. 宿州師專學報, 2003, (2):33-35.
  • 8.    宋書·列傳·卷九十  .古詩文網[引用日期2023-11-12]
  • 9.    李翰, 石維娜. 沈約前後劉宋史著及《宋書》撰成考述[J]. 廣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8, (2):84-89.
  • 10.    陳佩雄主編.二十四史:吉林音像出版社,2006.04:第348頁
  • 11.    魯雲華.論《宋書》的文學史料價值[J].浙江教育學院學報,2005,(第4期).
  • 12.    李翰著.《宋書》文學研究:上海大學出版社,2017.09:第22-23頁
  • 13.    唐力行編.江南文化百科全書:上海錦繡文章出版社,2021.12:第591頁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