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五尖張和獸

鎖定
五尖張和獸是一種生活在白堊紀早期脊椎動物,其化石於 1993 年在遼寧省朝陽市北票尖山溝被發現,屬於遼寧省一級保護古生物化石
中文學名
五尖張和獸
拉丁學名
Zhangheotherium quinquecuspidens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哺乳綱
對齒獸目
鼴獸科
張和獸
五尖張和獸(Z. quinquecuspidens)
分佈區域
這類化石分佈廣泛,除了大洋洲南極洲之外,其他大陸都有發現。
化石場地
中國遼寧省朝陽市北票尖山溝
保護級別
遼寧省一級

五尖張和獸簡介

中文名稱:五尖張和獸
生存年代:白堊世早期
地層層序:晚侏羅世-早白堊世義縣組下部
化石產地:中國遼寧省朝陽市北票尖山溝
保存狀態:不完整個體
化石編號:IVPP-V7466 [1] 
保護級別:遼寧省一級 [2] 

五尖張和獸發現學名

五尖張和獸化石 五尖張和獸化石
化石於 1993 年發現,1994 年由錦州奇石收藏家張和先生捐贈給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經過長期時間的研究,1997 年由國際著名的科學雜誌 Nature 週刊報道,並以捐獻者的名字命名了這個新屬。種名則來源與其牙齒的形態結構,其上下臼齒都有 5 個齒尖。 [3] 

五尖張和獸個體特徵

五尖張和獸牙齒繪圖 五尖張和獸牙齒繪圖
五尖張和獸為原始獸類中主要生存繁衍於北方大陸中生代後期的古生物。五尖張和獸的化石標本的尾部沒有保存,從吻部到臀部的長度為 14 釐米左右,推測其生活時間全長(包括尾部)超過 25 釐米。五尖張和獸是一個咀嚼方式以上下臼齒對咬為主的單系類羣。其上、下頜各有 3 顆門齒、1 顆犬齒和 2 顆前臼齒,上臼齒為 5 顆,而下臼齒為 6 顆。前部齒列有明顯的齒隙,上、下臼齒均為雙根。三角座上三個呈錐形的主尖構成一個近於對稱的鋭角三角形,而齒冠為長大於寬的三角形。牙齒唇側光滑無齒帶,舌側亦無明顯齒帶且在舌側端各有一小的錐形尖。從它的牙齒結構特點看,它代表了一種鼴獸科動物,主要以昆蟲為食。 頭骨及下頜特徵顯示該動物中耳部分已存在 3 塊聽小骨,但其容納內耳巖骨岬的形態表明其耳蝸管是直的或僅有微弱的彎曲,由此推知張和獸的聽力在哺乳動物中仍然處在一個相對初級的水平。頸椎 7 枚、胸椎 13 枚,腰帶細長,薦椎及前部尾椎具寬大的橫突。間鎖骨退化為小的等腰三角形;胸骨呈薄而寬的片狀,不分節;鎖骨為微彎曲的棒狀,與進步的肩胛骨構成可滑動關節;烏喙骨退化成肩臼前緣的突起。至少有 9 塊腕骨,前肢姿態處於外展趴卧與內收直立之間,兼有樹上和地面活動的能力,是原始獸類中趨於以地面活動為主的成員,同時也説明真正的內收直立型運動姿態是在比張和獸更進步的獸類哺乳動物中演化形成的。 [3-4] 

五尖張和獸研究價值

五尖張和獸復原圖 五尖張和獸復原圖
1997 ,五尖張和獸的發現與命名揭開了遼西原始哺乳動物研究的序幕。五尖張和獸標本是對齒獸目中唯一具有較完整骨架的原始獸類化石。其提供了許多早期哺乳動物演化的形態特徵信息,它的發現也為探討現生哺乳動物類羣的系統演化關係提供了可靠的證據。 [3] 

五尖張和獸相關鏈接

除五尖張和獸之外,熱河生物羣中還發現了強壯爬獸(Repenomamus robustus)和金氏熱河獸(Jeholodens jenkinsi),表明當時該生物羣的哺乳動物已經具有一定的分異度。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