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五堡墓羣

鎖定
五堡墓羣位於哈密市屋堡鄉西北約2公里的戈壁深處,距今3200多年,是個面積約5000平方米的原始社會晚期的氏族公社墓羣。墓地分佈在一土包上,平面呈半圓形,墓葬排列密集,在地表不見封土,出土有木器、陶器、石器、骨器、銅器、毛紡織品、皮革製品、乾屍等。墓區於1978年發現,經三次發掘共清理墓葬113座。現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五堡古墓羣不僅在青銅時代的文化研究方面有着重要意義,同時對研究新疆民族起源和發展上,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文名
五堡墓羣
所屬年代
原始社會晚期距今3200多年
類    別
氏族公社墓羣
出土地點
哈密市屋堡鄉西北約2公里的戈壁深處

目錄

五堡墓羣簡介

五堡墓羣 五堡墓羣
五堡墓葬墓表為一層厚10-20釐米的沙礫,沙礫層下為厚10-20釐米的灰色細沙石,墓口在灰色沙土層下,雜有石灰石或石英成份,墓穴多為長方形土坑,大多有生土或土坯的二層台,上封蓋加工過的胡楊木,墓內多葬一人,側身曲肢,出土隨葬品多為日常生活用品和生產工具,沒有明顯的貧富現象。日常用品有陶罐、木桶、木勺、木梳、石杵、青銅小刀等,工具有木耜、三角狀木掘土器等,另有籠頭、石球、車輪等,毛紡織物紡織精細,質地細密,圖案繁複,皮革製品至今仍很柔軟。
2006年5月被國務院公佈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五堡墓羣發現

墓區於1978年發現,經三次發掘共清理墓葬113座。墓區內墓葬十分密集,鱗次櫛比,排列有序。墓葬均為長方形土壙墓,近墓室地步有生土或土坯二層台,二層台上鋪弧形蓋木。墓室大都埋葬一人,均側身曲肢,身上所着的毛布、毛帶是中國發現最早的彩色毛織品。出土隨葬品除墓主隨身鞋帽、衣服外,大多是日常用品和生產工具,種類有陶罐、木桶木勺、木梳、青銅刀、牌、錐等。在部分陶罐及木桶上施黑彩或紅彩,主體紋飾均為倒三角形圖案。生產工具為石磨、木耜、木質三角形掘土器、木柄銅砍、紡輪、骨針等。另外,狩獵、馴服牲畜的石球、籠頭、馬鐙、鞭及作蓋木入葬的木質實心無輻車輪也有出土。
這裏發掘出歐洲人種乾屍。這令人震驚的消息,使五堡古墓羣成為國內外關注的焦點。1986年、1991年,又先後進行了第二、第三次考古發掘。這三次考古發掘讓考古工作者瞭解了五堡古墓羣的墓葬特點:在墓室的底部有二層台,上面用胡楊墊着蓋土;乾屍均為曲肢側身,雙腿彎曲,保存極好。墓葬中還發現有鞋帽、木桶、青銅小刀、石磨、紡輪、骨針,均具有很高的學術研究價值。當時向國內外報道後,世界為之轟動,引來大批外國學者前來考察。
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五堡古墓羣出土的文物,經碳14測定,是相當於中原商周時期的青銅器時代的文化遺存,文明程度較高。
五堡古墓羣發掘出的乾屍中,有大量的白種人乾屍。其中,兩具完整的女性乾屍,比長沙馬王堆女屍還早900年。乾屍在上海、北京展出,被稱為“金髮女”、“睡美人”。據分析研究,這些白種人,是從歐洲遷徙亞洲,來尋求生命家園的。他們中的一部分人,最終選擇在哈密綠洲生活,因而永遠地留在了這裏,成為千古沉睡的逝者,留給今天的人們無數的驚歎和思考。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