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五保特困户

鎖定
五保特困户,根據1994年國務院公佈施行《農村五保供養工作條例》,規定五保供養的主要內容是“保吃、保穿、保住、保醫、保葬(孤兒保教)”所需經費和實物,從村提留或者鄉統籌費中列支。
中文名
五保特困户
發    起
農業合作社
對    象
鰥寡孤獨的社員
背    景
新中國成立以後
《1956年到1967年全國農業發展綱要》明確提出:“農業合作社對於社內缺 乏勞動力、生活沒有依靠的鰥寡孤獨的社員,應當統一籌劃……在生活上給予適當照顧,做到保吃、保穿、保燒(燃料)、保教(兒童和少年)、保葬,使他們生養死葬都有指靠。”從此,人們便將吃、穿、燒、教、葬,這五項保證簡稱“五保”,將享受“五保”的家庭稱為“五保户”,形成了獨具中國特色的農村五保供養制度的雛形。
從上世紀50年代起,各地相繼興辦了敬老院,將部分五保對象集中供養,逐步形成了集中供養和分散供養相結合的五保供養模式。
1994年1月,國務院公佈施行《農村五保供養工作條例》,規定五保供養的主要內容是“保吃、保穿、保住、保醫、保葬(孤兒保教)”,供養標準為當地村民一般生活水平,所需經費和實物,從村提留或者鄉統籌費中列支。
1997年3月,民政部頒佈《農村敬老院管理暫行辦法》,規範了農村敬老院建設、管理和供養服務。這兩項法規規章的出台,標誌着我國農村五保供養工作開始走上規範化、法制化的管理軌道。
2000年以來,隨着我國農村税費改革試點工作的推進,農村五保供養資金渠道隨之調整。取消農業税及附加後,供養經費又調整為主要從上級財政轉移支付和地方各級財政預算中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