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互惠

鎖定
互惠是指各方在交換過程中一系列被大家所認可的準則,即一方為另一方提供幫助或給予某種資源時,後者有義務回報給予自己幫助的人。
中文名
互惠
外文名
reciprocity
應用學科
心理學
應用範圍
社會心理學

互惠基本簡介

在社會心理學中,社會交換理論 (social exchange theory)是一個解釋人與人之間關係質量變化和發展的重要理論,而人與人在交換過程中遵循的互惠原則(norm of reciprocity)是社會交換持續產生的重要前提(Gouldner,1960)。互惠規範被視為社會交換理論的核心特徵,被用來解釋發生在組織情境中的各種關係。 它與社會交換理論一同被用來解釋領導力、組織支持、心理契約、領導-部屬交換、團隊-成員交換、公平和信任等因素對員工的態度和行為產生的影響,例如組織公民行為(OCB)、任務績效、組織承諾。

互惠互惠的概念和特徵

Gouldner (1960)把互惠定義為:“構築給予幫助和回報義務的道德規範”。互惠規範是指各方在交換過程中一系列被大家所認可的準則, 即一方為另一方提供幫助或給予其某種資源時, 後者有義務回報給予過其幫助的人。Gouldner 認為互惠能穩固社會體系,並適用於所有的社會文化。Wu 等人(2006)的研究認為互惠的概念就是交換的潛在機制,當一個人給予另一個人一些資源的同時就建立了一種義務,即後者在未來某時對前者回報價值相當的資源。
Cropanzano 和 Mitchell (2005)論述了互惠的三種特徵:互惠各方的相互交換(interdependent exchange)決定了互惠是否發生, 即一方在接受另一方的給予之後回報對方;互惠存在於民風當中(folk belief), 即社會價值觀中體現了人們的付出應獲得來自他人的回報;規範和個人導向(norm and individual orientation)能夠影響互惠的產生和頻率, 即個人不履行互惠義務的人會受到懲罰,而且個人的互惠導向能夠影響互惠結果的好壞。

互惠互惠的作用機制

我們可以從互惠的結構來解釋其對個體的態度和行為產生的作用機制。從互惠的結構特點來看,不同的互惠結構即互惠形式決定了交換方在社會交換的過程中面臨的情況不盡相同,隨之產生的影響機制和結果也不盡相同。Molm (2010)的研究從不能獲得回報的風險性(risk of non-reciprocity)、表達的價值觀(expressive value)和衝突的顯著程度(salience of conflict)三個方面來解釋互惠的作用的原因機制(casual mechanisms)。
首先從互惠的結構來看相互交換(reciprocal exchange)和廣泛交換(generalized exchange)的特點表現為單向的利益流動,這會使交換各方在交換過程中感受到風險性和不確定性。個體給予對方資源並且沒有得到對方回報承諾時,他們要承擔失去這些利益的風險。互惠表現為間接形式時這種風險更大,原因在於個體的交換對象變成羣體而非某一個人,風險增加後交換各方對回報承諾的履行會提升彼此間信任感。許多研究者也認識到風險是信任產生的必備條件,可以考驗某人是否值得信任,也可以用來判斷他人。當交換各方都能履行自己的責任並給予對方回報時,可以證明他們是值得信任的。
其次, 互惠尤其是廣泛互惠是一種個體自願行為,它會帶來不確定性。不確定性表現為自己懷疑或猜測能否從他人那裏獲得報償。因此,這一過程還體現着互惠各方之間共同持有的一種價值觀,這種價值觀形成的共識以交換方共同關注他人的利益甚至是通過捨己為人的精神體現出來,進行不以工具性利益(instrumental benefits)為目的的交換(Molm et al., 2007)。
最後,互惠中包含競爭和協作,所以互惠過程中雙向的利益流動包含競爭和衝突的因素。然而,單向的利益流動能夠減少這種衝突現象的發生,原因在於它使各方在交換的過程中很難比較自己的收穫和付出,並且擴散了交換方付出的成本,消減了他們的不公平感,交換方之間的衝突也會隨之降低。經過一系列的互惠之後,交換各方之間彼此的信任、相互的情感關注以及團結的程度都會得到提升,個體的態度和行為也會隨之發生改變。

互惠互惠生

互惠生中的互惠一詞,英文叫Au pair,AuPair源自於法文“互助、互惠”的意思。
在經歷過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歐洲各國政府深感國與國、人民間之交流互動,應該給予有效鼓勵,以增加彼此間的相互瞭解,進而建立友誼,用溝通來解決問題,以互諒來平抑衝突,避免世界大戰再度發生。因此AuPair 這個表達互助、互惠的用字,就這樣廣泛的被歐洲人民發展運用了。
AuPair(互惠)之主要精神是在創造一個有利的環境,讓彼此國家的人民,都能在負擔很少的情形下,有機會到彼此的國家去體會不同的文化,學習不同的語言,並居住在彼此國家內的自願接待家庭裏,由接待家庭提供免費的食宿,希望借如此深入的接觸,來直接增進彼此人民間的瞭解與建立長久的友誼。 [1] 
參考資料
  • 1.    鄒文篪,田青,劉佳.“投桃報李”— 互惠理論的組織行為學研究述評.心理科學進展, 2012,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