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于振瀛

鎖定
于振瀛(1901-1960),原名方單,字海澄,號振瀛,鎮坪上竹鄉人。1932年求學於北京醫科大學,參加共進社。後東渡日本,就讀於早稻田大學。1925年,擔任國民黨北京市黨部檢察委員。擁護並推行孫中山“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1931年“九一八”事件爆發後,贊同中國共產黨團結抗日主張。1945年與譚平山、柳亞子等人發起成立“三民主義同志聯合會”,擔任常委,負責組織工作。1947年,借競選立法委員之便返鄉探親,竭力勸阻其父參與國民黨政府的政治活動,父子相悖,匆匆離家。1949年,參加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歷任一、二、三屆全國政協委員、國務院參事、中國人民保衞世界和平委員會聯絡部副部長等職。1954年被選為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1960年病逝於北京。 [1] 
中文名
于振瀛
籍    貫
陝西鎮坪
出生日期
1901年
逝世日期
1960年5月22日

于振瀛人物簡介

于振瀛,原名方單,字海澄,號振瀛。上竹鄉大壩村人,早年求學北平,參加五四運動,加入國民黨。
1923年就讀北平國立醫科大學,參加陝西旅京學生進步組織共進社。1925年擔任國民黨北平市黨部監察委員,擁護並推行孫中山“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與共產黨人李大釗合作。後遭軍閥迫害,逃離北平。1926年,任國民黨陝西省執行委員會主任委員。四一二政變後,憤而反蔣,舉辦幹部訓練班,培養愛國青年。後被蔣介石關押。1929年,被陝西省主席宋哲元釋放,東渡日本,就學早稻田大學。
1935年,中共黨員潘裕儒電召回國,從此接受黨的領導,長期從事情報工作。1936年,在北平做宋哲元工作,鼓勵宋頂住日本壓力,抵制南京的妥協傾向,不做對不起國家和人民的事,並組織抗日同志會掩護中共組織所派舒扇之(又名日信),每天晚上都把所獲得的情報告舒,並一起討論,由舒設法上報組織。一二·九運動時,積極支持夫人陳建晨,妹妹於子凡宣傳抗日,組織遊行示威,被譽為“紅色教授”。抗戰爆發,任第二,六戰區督導員,在西安接受林伯渠、吳德峯領導,掩護於子凡等開展秘密工作。
1943年在重慶籌建三民主義同志聯合會(即小民革)並任常務委員,其間利用國民黨“立法委員”合法身份,進行反內戰、反獨裁的鬥爭。1947年受黨指示,競選“立法委員”,借回安康競選之便,返鄉探親。適值其父於文卿參加競選“國民大會”代表,竭力勸阻,棄政務農,自食其力,將多餘土地還歸傭户耕種,遭到父親堅決反對,遂匆匆離去。1948年12月26日在南京派曾在皖南事變中負傷、當時在孫科主持的中蘇文化協會工作的張燕赴滬,密告中共黨員劉人壽戰局情報,當晚電台遭破壞。由於電台工作人員李白堅貞不屈,防範及時,打破了國民黨一網打盡的陰謀。於在得知電台被破壞後,在極其危險的情況下親赴上海處理善後。1949年初,夫婦二人被國民黨列人黑名單。後經中共上海黨組織吳克堅安排赴港做統戰工作。同年底返回北平,出席第一屆全國政治協商會議。
1958年身患重病,垂危之際,還叫人紀念列寧的三篇文章,一生積極學習,要求進步。1960年病逝。 [2] 

于振瀛主要成就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中央常委、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務院參事、中國人民保衞世界和平委員會聯絡部副部長,1952年,參加中國人民赴朝慰問團,任副團長,1954年被選為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2] 
參考資料
  • 1.    李厚之,張會鑑,鄭繼猛編纂:《安康歷代名人錄》, 西安:三秦出版社 , 2010年,第455頁。
  • 2.    彭興禮主編;王庚等撰寫;鎮坪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編:《鎮坪縣誌》,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 , 2004年,第705—70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