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二龍湖古城

鎖定
早先,二龍湖是個叫滴答嘴子的地方,常年滴答水,人們叫它埕子,埕子上有珍珠,旁邊有兩座山,是二龍山,因此又稱二龍戲珠。雖説滴答嘴子流水少,但由於常年不斷,滴出了一眼幾十丈深的水潭。深潭之水漫口溢出,又被珍珠山攔住,形成了遼闊的的湖面,湖水又被二龍山環抱。所以,人們叫它“二龍湖。
二龍湖古城遺址位於吉林省梨樹縣石嶺鄉二龍山村北崴子屯,是戰國晚期的燕國北部邊城,屬於(戰國.國五),距今2300多年。是戰國晚期的燕國北部邊城,距今2300多年。 城址平面呈正方形,面積約35000餘平方米。城牆由黃土夾砂石堆砌而成。有角樓和翁城,城內北部正中有夯土高台。城址內出土有戰國時期的鐵鑊、鐵質馬具,銅箭頭及陶釜、罐、尊等器物,還有繩紋的板瓦和筒瓦等建築構件。陶器的特點具有較明顯的戰國時期燕文化的風格特徵,對研究戰國時期燕文化與東北地區的密切關係提供了重要的材料。 [1] 
中文名
二龍湖古城
地理位置
四平市鐵東區石嶺鎮二龍山村北崴子屯東南1.5公里。
氣候條件
温帶半濕潤季風氣候
景點級別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佔地面積
35000餘平方米
著名景點
依託四平市二龍山水庫 [2] 
葉赫風景區
山門風景區
2007年建成具有蒙古風情的生態園

二龍湖古城歷史沿革

燕秦漢魏都曾在遼水以東建立障塞,為春秋戰國時期燕國構建的遼東郡軍民鎮戎體系。燕國障塞是燕國點線式長城體系的一個特點,比如遼西郡著名的赤峯市境內狗澤的狗澤都、遼寧省境內水泉的陽安都、大淩河的白庚都、酉城都;遼東郡著名的遼河的襄平、江海的上下障、吉林省境內遼河源頭的四平二龍湖古城及吉林省境內鴨綠江中上游右岸的通化市、白山市,存有大量的長城遺蹟。這些長城,還是以“點線式”障塞形制為主體,構成了歷史上中原王朝統轄東方漁獵諸族藩屬的大本營。燕塞—襄平—侯城—二龍湖古城—真番障塞線考古調查新發現據史籍文獻記載,戰國燕是最早在東北地區拓疆治邊、修築長城、設置郡縣的中原國家。《史記·朝鮮列傳》亦記載:“自始全燕時,嘗略屬真番、朝鮮,為置吏,築障塞。秦滅燕,屬遼東外徼。”從中可知遼東郡治襄平城(今遼陽市區古城)是通向真番障塞和朝鮮障塞的兩條交通主線的樞紐 。 首次在吉林省通化市渾江中游及支流富爾江、蝲蛄河、大羅圈溝河兩岸崇山峻嶺上和溝谷隘口間,新發現和新了戰國秦漢時期 180餘處(段、道、墩、座)具有典型中原文化特徵的“塞垣”“列燧”“列障”“列堡”“列隘”及“列城”遺址。使瀋陽—撫順—通化—集安—臨江(含朝鮮慈城郡)—長白(含朝鮮惠山市)之間的障塞7 2連成完整的一線,此線已發現障塞設施總數超過300處(段、道、墩、座),長度達 850公里,其主要形制為“點線式”障塞結構,僅“鴨綠江長城”中上游段形制為“線條式”長垣結構與“線段式”短垣結構。其障塞終點根據《茂陵書》中記載的裏數,沿着海岸線測算,真番郡治大約位於中俄交界地區。真番和率濱、恤品、綏芬可能有某種聯繫。《三國志·魏書·東沃沮傳》:“漢初,燕亡人衞滿王朝鮮,時沃沮皆屬焉。漢武帝元封二年,伐朝鮮, 殺滿孫右渠,分其地為四郡(真番郡)。”《黑龍江通志綱要》:“黑省東封,古多爭戰,實為漢唐來兵力所及。餘嘗巡邊至洮南,過突泉,聞有殘石,刻漢隸大將軍字樣,意必衞青出塞,偏師所及,留此殘跡,而漢使徐自為築城鄣列亭至盧朐,尤為漢時兵力已及黑境之證,紀功勒石,豈遂無人。迨至遼金元,文事武功,後先繼盛,遺蹟流傳,亦多古物。餘修省志,文獻無徵,而金石一類尤寥寥可數,安得好古之士隨處留心,採訪徵集,續輯成編,庶足為考古者之一助歟。”漢末公孫度主政遼東郡《三國志·扶余傳》:“漢末,公孫度雄張海東,威服外夷,夫餘王尉仇台更屬遼東。時句麗、鮮卑強,度以夫餘在二虜之間,妻以宗女。”《三國志·東夷傳》還記有:“公孫度之雄海東也,伯固遣大加優居、主簿然人等助度擊富山賊,破之。” [3-5] 

二龍湖古城地理位置

二龍湖古城位於四平市鐵東區石嶺鎮二龍山村北崴子屯東南1.5公里,一條南北走向的崗阜北端。遺址位於長春至四平、四平至梅河口鐵路交匯處,東臨東遼河和小孤山河交匯形成的二龍湖水庫,西距四平市約32.5公里,西南距石嶺鎮12.5公里。地理座標:東經124°47′30″,北緯43°11′30″,高程250米。2001年被國務院公佈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城址在1983年梨樹縣文物普查中發現。1987年5月,吉林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四平市博物館等單位對城址進行了調查和試掘。
2002年7~10月,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四平市文物管理委員會辦公室等單位對二龍湖古城進行了主動發掘。發掘面積3480平方米,清理房址14座,灰坑7個,排水溝3條。出土石器、銅器、鐵器、陶器、骨器、玉器、玻璃器等各類遺物800餘件。其中燕國刀幣、饕餮紋銅帶鈎、琵琶形銅帶鈎、三翼銎孔銅鏃、三稜鐵鋌銅鏃、長方形銎孔鐵、內戈式鐵鐮、半月形鐵掐刀、方銎鐵鎬、雲紋瓦當、弦紋瓦當、繩紋板瓦、繩紋泥質灰陶片、夾砂紅褐陶片、筒瓦及圜底釜、折肩甕、長孔甑、折腹缽、柱把豆、梭形網墜、蒜頭形紡輪等器物、均為戰國至漢初的典型器物,為判定古城的使用年代提供了可靠的實物資料。
城址平面呈方形,為南偏西3 0度。城垣系土石堆築,周長750米。城址西北部被破壞,其餘部分尚存城垣。北牆長185米,殘存東端的76米。東牆長193米,南牆長183米。南牆正中有一門址,城牆現存高度l~3.5米,基寬12~15米,上寬l~3米。
城內出土的遺物中有許多都是戰國時期的典型器物,如內戈式鐵鐮,形制與河北省興隆縣戰國礦遺址出土的雙鐮相同,其中一件內戈式鐵鐮上有燕國銘文“右止”二字。饕餮紋銅帶鈎在吉林省首次也是發現。出土的43枚三翼有銎式銅鏃是春秋戰國時期我國北方地區廣為流行的一種銅鏃形式。城內還出土了放置廢物用的灰坑七個,排水溝三條。這些遺存足以證明二龍湖古城為戰國晚期至漢處遺存,當時佔據東北的燕國的文化分佈範圍已達到着一地區。古城內東南角地層堆積第五層為築砂紅褐鼓腹罐等遺物,形制和做法與第四層的戰國文化堆積截然不同。在古城東牆中部有一條城內排水孔道,北側城牆之下,迭壓一座圓形淺穴式房址,瓢形灶址位於房址正中,居住面平坦堅實,在此出土了石刀、石斧等。這種土著文化遺存與古城牆之間的迭壓關係,證明築城前此地已有人居住。
二龍湖古城是吉林省南部東遼河上游地區,具有代表性的一處戰國晚期城址,是迄今發現的戰國時期我國中原系統漢文化分佈最北的古城遺址。城內大量發現的燕人及其後裔留下的遺物,證明戰國晚期,燕國統治範圍已達到這一地區。二龍湖古城的發現,對戰國晚期燕國行政區劃和統治範圍研究,戰國至漢初中原文化與東別地區土著文化的關係研究,均具有重要的學術意義。 [2] 
二龍湖風景區位於四平市東南部45公里處,距長平高速公路10公里,距四通線15公里,距102國路10公里.交通便捷.風景區依託四平市二龍山水庫,庫容17.92億,水面120平方公里.比鄰兩省五市縣.2002年,被國家旅遊局批准為AA級風景區.景區山水秀麗,森林覆蓋率達96%.它與葉赫風景區,山門風景區形成一道風景線。景區內有國家一級保護文物,距今2300多年的燕國古城。有明朝前夕的赫爾蘇城等遺址。2007年建成具有蒙古風情的生態園,沿東遼河8公里漂流等項目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