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二郎治水

鎖定
二郎神被奉為水神,鎮水之神,司職司水,主治水,二郎治水是二郎神神話最核心的部分,文獻中的二郎神不管形象有多少變化,其核心事蹟大都為治水,無論是二郎擒龍還是二郎斬蛟的故事,歸結到最後,其目的與結果都是平水患。“清源”從字意來看是清理源頭的意思,“清源妙道真君”也是對二郎神治水鎮水功績的讚美稱謂。 [1-2] 
中文名
二郎治水
外文名
Erlang water control
來源出處
宋大詔令集》《四川通志[嘉慶]》

二郎治水歷史背景

二郎神是歷史上有名的水神,二郎神治水的核心事蹟也充分保證了其作為水利神的能力。以二郎神治水為核心,輻射於斬蛟,屠龍等諸傳説,至唐宋以後,二郎治水的神話故事廣泛傳播,現存傳世文獻從宋代《宋大詔令集》到清代《嘉慶四川通志》、直至民國《灌縣誌》等,幾乎都不吝筆墨對二郎神治水事蹟廣為記載。 [2] 

二郎治水相關記載

《宋大詔令集》
昭惠顯靈王英明夙降,變化無方。治水救民,本上穹之所命;紀功載德,有往牒之具存。(注:昭惠顯靈王是二郎的封號) [3] 
楊無咎《二郎神(清源生辰)》
炎光欲謝,更幾日、薰風吹雨。共説是天公,亦嘉神貺,特作澄清海宇。灌口擒龍,離堆平水,休問功超前古。 [4] 
宋·李廌《德隅齋畫品》
靈惠應感公像:秦蜀守李冰之子,開二江,制水怪,蜀人德之,祠於灌口,世所謂灌口二郎者也。風貌甚都,威嚴燄然。然挾彈遨遊於二江之邊,成廟食之氣。 [5] 
(明)《常熟縣誌 》
清源妙道真君廟:在鎮海門內,神姓趙名昱,初隱青城山隋時為嘉州太守州有緩急昱入水輪運陛末華官去不知所終會嘉州水帳蜀人見霧中乘白馬越流而過乃星也因立廟灌江呼灌口二郎神,唐太宗不豫禱於神疾瘳詔封神勇大將軍明皇幸蜀舊脾有重加封赤城王朱真為本時張忠定公詠平蜀以神望言於朝改封清源妙道真君,開禧中和州寇警,守臣夢白袍神謂曰:吾,隋人趙昱也。默為子助,子當益奮。屢戰見神光燭寨前,躍白馬空中,如夢狀,因獲破石矻達。寇大創引去,和州始安。守臣以狀聞,封為王。今本邑以神平水患,凡遇水旱,請禱則應。神司水。 [6] 
清道光《趙城縣誌》
聽水石在縣東南五十里範霍峪,俗傳二郎神治水至此。 [7] 
● 清同治《高平縣誌》
二郎廟在南關,故志稱神曰趙昱,隋時入水斬蛟為治水神以鎮邑西水患雲曰。 [8] 
●《四川通志[嘉慶]》
.羣峯北向,翠靄深濃。上有云頂寺,祀川主李冰次子,俗傳二郎治水曾歌樂山上,故名。 [9] 
● 清乾隆《灌縣誌》
奉太守李冰便其子二郎作五石犀以壓水怪,穿石犀溪於命曰犀牛裏。
在趙城縣廣勝寺北範霍峪山頂。上有一大石,上有馬蹄跡,及人面半邊之跡。俗傳以為二郎神聽水,面貼於石,遂有此跡及馬蹄雲。 [10] 
《大元一統志》
相傳以為秦時蜀守李冰之次子,葛洪稱其次子佐父治水,後仙去會要所謂冰次子郎君,俗謂之二郎者也。 [11] 

二郎治水文學作品

楊潮觀《灌口二郎初顯聖》簡名《二郎神》,總目作“李郎法服豬婆龍”。敍蜀郡太守李冰開離堆,龍婆、龍子尋釁廝殺,冰不敵,其子二郎縱鷹犬助戰,並擒龍婆龍子。鎖龍婆於離堆下,約勒江波,命小蛟攻開東岸,分水內江,灌注農田。按二郎神治水功跡,蜀人尊為川主。 [12] 
《灌口神隊》,武打戲劇,出現於後蜀時期。二郎治水功於蜀,蜀人修祠立廟,常年祭祀,並將其治水尤其是二郎治水的形象搬上舞台。《灌口神隊》就是以二郎為主角、以舞隊為水的鬥伏龍之戲。張唐英《蜀檮杌》記載:“(廣政十五年)六月,朔,宴。教坊俳優作灌口神隊,二龍戰鬥之象。”“須臾,天地昏暗,大雨雹。明日,灌口奏岷山大漲,鎖塞龍處鐵柱頻撼。其夕,大水漂城,壞延秋門深丈餘,溺數千家。權司天監及太廟令宰相範仁恕禱請寺觀,又遣使往灌州,下詔罪己。”此劇在成都民間廣泛演出,所以民間對於灌口神的形象也極為熟悉,“乾德二年(964)八月,衍北巡,旌旗戈甲,百里不絕。衍戎裝,披金甲,珠帽錦袖,執弓挾矢,百姓望之,謂如灌口神”。 [13] 

二郎治水相關花錢

生肖花錢是宋金時期道教題材花錢的大系,品類繁雜,此類花錢在二郎題材花錢中版式最多。圖1中掛牌表現的是二郎降蛟治水的內容:牌上中主尊二郎戴三山帽端坐交椅,身旁四隨從,其中一隨從戴三山帽持劍,三披髮隨從中一人持傘蓋,一人持三尖刀;腳下一犬,身後一狗僅露頭及前爪;穿下四披髮隨從在水中降服蛟龍。 [14] 
圖1中掛牌 圖1中掛牌
宋香花供養背二郎鎮水大型花錢
宋香花供養背二郎鎮水大型花錢 宋香花供養背二郎鎮水大型花錢

二郎治水文化遺產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滾燈(奉賢滾燈)
滾燈是一種流傳廣泛的民間舞蹈表現形式,流傳於上海市奉賢區西部,至今已有七百多年曆史。奉賢地處杭州灣入海口,歷史上水患頻繁,於是在民間產生了戴二郎神面具舞滾燈以求降伏水魔的祭祀儀式。在長期發展過程中,奉賢滾燈從祭神走向娛神,進而發展為娛人。每逢奉賢各鎮燈會、節慶或者慶豐收、賀高升之日,慶賀活動都以舞滾燈為榮。滾燈體積大,在人羣擁擠的地方,只要燈舞動,圍觀人羣馬上閃到兩邊,為後面的出燈隊開一條暢通無阻的道路,因此,滾燈被民間稱為“百燈之首”、“燈中之王”。 [28] 

二郎治水後世紀念

水神崇拜是一種很古老的自然崇拜形式,古人基於“水是萬物之源”、“水是農業命脈”的樸素認識,賦予水種種神秘的力量,幻想創造出許多水神形象,並對其進行頂禮膜拜,由此構築起了龐雜的水神世界。因此,自古以來,關於水神崇拜的信仰就非常發達。
二郎神是水神,管理水域,治理水患是他最重要的職責。司水神台就是二郎神的工作台,這裏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標誌,那就是道教的八卦太極圖了。八卦包括“乾坤震巽坎離艮兑”八個卦象,對應着東西南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八個方位,象徵“天、地、雷、風、水、火、山、澤”八種事物與自然現象,所以司水神台上除了有一個巨大的八卦圖外,八個方位還立有八根杆子,代表着八卦的由來。二郎神不僅能治水,還能用水驅病,在這個工作台上,啓動他的工作程序就可以完成一切工作內容。 [15] 
二郎神文化遺蹟公園 二郎神文化遺蹟公園
二郎神文化遺蹟公園 二郎神文化遺蹟公園
二郎神文化遺蹟公園 二郎神文化遺蹟公園
二郎神文化遺蹟公園 二郎神文化遺蹟公園
二郎神文化遺蹟公園斬蛟台 二郎神文化遺蹟公園斬蛟台

二郎治水相關地方

都江堰二王廟
二郎神像官方簡介:
千古奇功都江堰,由秦時李冰率眾修建,二郎神助其共同完成千秋偉業。據《搜神記》、《列仙傳》中所載:“二郎神楊戩繫上界天神具三眼,身佩三尖兩刃刀,哮天神犬追隨其身。神通廣大,變化莫測。巡視下界,驅邪扶正,掌管天曹巡察之職。”《灌江定考》、《川主聖誕科儀》、《川主妙經》所載:“秦蜀合併,蜀西岷江連年江水為患,江妖為暴,沫水引流,沃野歲災,民受其害。始皇庚寅秋,涉正舉薦巴東李冰,得其隱士遺術,智慧無窮,擅長水利之術。遂召為郡守至蜀,治理岷江水患。李冰治水之精神感動上蒼,玉皇大帝派遣楊戩下界化身為“二郎”,斬妖治水,擒孽龍,助李冰鑿離堆,修堰築堤,分內外江,通九河,護國救民,平沫串,除害利民,立五犀三石人永鎮惡水,造七橋應七星。蜀民感其德,立廟於灌江口,修真容而奉祀,鎮守灌江口,稱灌口二郎神。 宋朱熹亦言:“神翼之事,民間傳説頗多。”川西平原沃野千里,利濟後世,功垂不朽。唐宋以來皆有封賜,清雍正賜封李冰“敷澤與濟通佑王。”宋元賜封二郎神為“清源妙道真君”,清雍正又被賜封為“承績廣惠顯英王”。府縣立廟以祀之,“二王廟”由此而得名。而灌口二王廟為其“二郎神”之正祠。歷史以來,大殿供奉二郎神像,二殿供奉李冰夫婦神像。道教為多神教,凡有功於人民之偉人,皆奉敬為神,立廟以祀之,以便人民瞻仰和懷念。 [16] 
二王廟二郎神像官方簡介 二王廟二郎神像官方簡介
都江堰二王廟 都江堰二王廟
都江堰二王廟 都江堰二王廟
大明湖畔二郎廟
從梅溪亭南行再西轉,臨水處即二郎廟。三開間,硬山起脊,南邊出廈,北為遊廊,隔水與秋柳園街相對。二郎神在道教中屬北方水神,能降妖伏魔,其廟宇道場一般建在水邊。舊時濟南雨季多水患,遂在大明湖北岸建北極閣,南岸建二郎廟(始建於明代),共同保佑大明湖平安。 [17] 
大明湖畔二郎廟 大明湖畔二郎廟
大明湖畔二郎廟 大明湖畔二郎廟
● 雲項寺
古渝州著名佛教叢林古寺,建於明朝憲宗成化年間( 1465-1487),清代乾隆《‘巴縣誌》中稱,寺原名二郎廟,相傳二郎神佐父導水駐蹕山上,為紀念二郎治水的功績而建廟供奉二郎神。該寺坐落在歌樂山主峯之巔,海拔683爿,被稱為。古渝州渝西羣山的制,高點,因其常年為煙雲繚繞,得名雲頂寺。陪都時期,國民政府主席林森常到此處唸經朝佛,蔣介石、孔祥熙等常來探望,雲頂寺一時名人薈萃。 [18] 
古剎遺風 古剎遺風
雲項寺 雲項寺
馬蹄井
雲項寺前有馬蹄井,相傳二郎治水遇一龍搏鬥中孽龍甩尾擊中二郎的坐騎,馬失前蹄,踏下這口深井。
馬蹄井 馬蹄井
馬蹄井 馬蹄井
二郎台
臨嘉陵江一高巖上有二郎台,為二郎治水、觀察汛情的地方。 [19] 
● 黑石山
舊名寶峯山,在白沙鎮東南面,距白沙約4公里,系江津縣著名風景勝地。據民間傳説二郎神治水至此,驅石填江,為石神所阻,留下一羣黑石於此,故稱黑石山。黑石奇異,羣集500餘,或坦卧,或兀立於山頂。大者高十米,可列百人座。 [20] 
黑石山川主廟 黑石山川主廟
● 晉源區南城角村昭惠真君廟
百姓俗稱“二郎廟”廟裏兩副清代乾隆年間的楹聯,其一:“斬蛟除卻一方害;治水保衞萬民安。”其二:“斬蛟有恩,恩同再造;治水思德,德在重生: [21] 
● 雙城龍首山
唐朝敬德年間,李冰之子二郎神治水有功,百姓在二郎神歇過腳的龍首山修了二郎廟,龍首山香火從此旺盛。那二郎宮的匾額,還是班禪額爾德尼確吉堅贊題的。
● 浚縣有二郎神治水神話
二郎神廟是浮丘山最早的廟宇,當地流傳着二郎治水的神話傳説。
● 首山二郎廟的傳説
首山頂建有一座“首山二郎廟”。傳説人們修建這座廟是為了紀念二郎治水的。這馬山就是二郎的神馬,那狗山就是二郎的哮天犬,馬鞍上的石球,就是二郎神的摩天球。站在首山二郎廟北眺,滔滔石河北岸羣山屹立,幾座正中的高山,山峯高低錯落,活似一位威武英俊的巨大天神仰天而卧,那就是二郎神像。從頭髮、腦門、眼睛、嘴巴。到胸膛、肚子,無不活靈活現。 [22] 
● 陝西榆林—神木二郎山
神木隸屬於陝西省北部榆林市,二郎山,地處於神木縣城西邊,當地稱之為“西山”,與東山相對而立。根據其山勢地形地貌蜿蜒盤旋、陡峭險峻,山上南北兩主峯突起,中間凹陷下去,故其也有另外一個名稱“駝峯山”。據傳明正統年間,人們想借助鎮水之神二郎神的威力來治理窟野河的水患,便在此山修建了二郎廟,作為山上的一座主廟,從此這座山就定名為二郎山了。二郎山是南北走向,山不甚大,但挺拔險峻,雄奇秀麗,東側如刀劈石崖,縱有野鼠、山猴也難以攀援。據《神木縣誌》記載:二郎山創建於明正統八年(1443),嘉靖年間重修[諸神殿頂樑上有“大明亮靖二十四年(1545年)歲次乙卯五月十七日立”字樣],距今已有近600年的歷史。計有廟羣建築90餘間。兩峯斷處架1天橋(俗稱“斷橋”),依山勢起伏逶迤而造建,惟結構佈局獨具匠心,泥塑木雕、壁畫石刻比比皆是,文人墨客,題詠精薈,山林別緻,遊人留連忘返。1959年神木縣政府重新整修,“文革”期間慘遭破壞,1983年再次修整,雖不能復原舊貌,但仍為人們休閒遊樂的好地方。神木二郎山旅遊景區(國家AAA級旅遊景區) [23] 
神木二郎山 神木二郎山
陝西榆林—神木二郎山 陝西榆林—神木二郎山
傳説:在神木當地,流傳着很多關於二郎神的傳説。其中流傳最廣的便是二郎神捉妖治水,保得一方平安的美麗神話。很久很久以前,長城邊塞之外的北草地上有黃風怪和黑水妖常年爭鬥,也鬧得窟野河大水頻發。有一年水勢極大,神木西城水深三尺,洪水大有壓過城頭之勢。百姓紛紛跪在地上,祈求河神施恩退水,並許願為河神補修廟宇。説也真怪,不一會兒洪水便順着西山山崖流走,神木城終於得以保全。事後,在河神廟過夜的叫花子逢人便講,當天半夜他聽見廟裏有動靜響起。放眼一瞧,從外面進來了三個人,泥塑的河神和蝦、龜二將也站起來迎接。河神問剛進來的三人道:“二郎真君何時能到?”三人回答:“二郎真君、關老爺和黑虎靈官前去捉拿黃風怪和黑水妖,真君派我李、孟、趙三將先來退水。”坐定之後,三將便問河神:“這次大水,你看該如何退去?”河神忙説:“百姓多為善,贓官、無賴陰府早有案錄;況且這次發水是妖怪作祟,與百姓無干,因此還請三位相助,保得城內民眾平安。”這才有了前文講到的洪水順山流的場景。百姓為感謝河神和三員天將的功績,將河神廟重修,並在西山建起“三聖殿”供奉李、孟、趙三將。後來人們認為三人系二郎神所遣,便又翻建廟宇供奉二郎神、關帝和黑虎靈官。這樣,三聖殿便被叫成了二郎廟,山也更名為二郎山。
陝西榆林—神木二郎山 陝西榆林—神木二郎山
陝西榆林—神木二郎山 陝西榆林—神木二郎山
神木二郎山 神木二郎山
神木二郎山 神木二郎山
● 晉源昭惠真君廟
晉源區南城角村有個昭惠真君廟,百姓俗稱“二郎廟”。其主神為二郎神,廟裏兩副清代乾隆年間的楹聯,其一:“斬蛟除卻一方害;治水保佑萬民安。”其二:“斬蛟有恩,恩同再造;治水思德,德在重生。”二郎為戰國時期蜀郡太守李冰之子李二郎。李冰建築都江堰時,其子二郎是他的得力助手,李二郎手持寶劍跳入洪水,與興風作浪的蛟龍激戰三天三夜,最終斬殺蛟龍根除水患的神話傳説。後來二郎治水有功,早被當地人奉若神明,宋徽宗政和八年(1118年)敕封他為“昭惠顯靈真君”,經皇帝這麼一封,一個地方的治水英雄,也就成了全國性的“神”,而民間則把二郎尊為鎮水之神。晉源區南城角村長期面臨着風峪山洪的威脅,因此,該村建昭惠真君廟,供奉二郎。 [24] 
● 綏德二郎山
二郎神趙昱是傳説的明朝綏德總兵趙大人,他曾經率領全城軍民擊退過蒙古騎兵的入侵;在大水期間勇鬥蛟龍,拯救過百姓,綏州百姓對其感恩戴德,遂在文屏山巔修建了二郎廟,崇祀為綏德州的二郎真君。
綏德二郎山 綏德二郎山
綏德二郎山 綏德二郎山
綏德二郎山 綏德二郎山
● 山東文登市母豬河
母豬河是文登市第一大河,主流長58公里,流域面積1278平方公里,是威海市流域面積最大的河。源起昆嵛山餘脈,縱穿文登市九個鄉鎮,終至宋村鎮姚山頭入海,沿河岸突起管山、米山、撇穗山三座孤山。母豬河自古以來就是昆嵛大地的母親河。有關她的傳説歷千年而不衰。相傳,玉皇大帝一時興起,令二郎神子夜下凡,置山設水造福人間。酒意正濃的二郎神肩挑兩座山,手提一座山,騰雲駕霧急赴人間,恍惚之間,破曉雞鳴,驚得他手一緊,系山的繩索砰然而斷,所提之山頓時墜落雲頭。二郎神急忙降雲落擔,將三山等距離分置,北山面南背北,隱隱有君臨之勢得名管山,南山有二郎神隨手撇下的系山繩索而得名撇穗山,中間一山因跌損嚴重石碎如米得名米山。三山定位,二郎神順手抄起扁擔在三山腳下開掘泉眼,並順勢劃開河道直通南海。望着滔滔泉水匯流成河,忽覺河道狹窄,有意重整,奈何雞鳴三遍,已到歸天時限。急切之間,見一母豬夜遊至此,遂封為守河仙豬,命其拱疏河道以免氾濫成災,禍及當地百姓,母豬河因此而得名。
山東文登市母豬河 山東文登市母豬河
河南省南陽市南召縣四棵樹鄉二郎船村
一條起源於二郎船西山的河流,曲折蜿蜒自西向東注入村東頭煙波浩渺的二郎湖。河流中段有一巨石,酷似舟船,據説二郎神曾乘此石船漂洋過海斬殺水妖、用石扁擔擔山鎮惡日,(種種遺蹟依然存在)石船對面有一俊秀挺拔的小山,上面保留有二郎神古廟。二郎船村名也由此而來。
河南省南陽市南召縣四棵樹鄉二郎船村 河南省南陽市南召縣四棵樹鄉二郎船村
河南省南陽市南召縣四棵樹鄉二郎船村 河南省南陽市南召縣四棵樹鄉二郎船村
● 湖北省荊州市石首市石首山南口鎮二郎廟村二郎廟
這裏地處洞庭湖北,歷史上經常發南水,每年到桃花開盡時,800裏洞庭湖水便成了一片汪洋,農田受澇,房屋被毀,鬧得人們很不安寧。有一年發大水,洞庭湖從南邊浮來一大堆浪渣,浪渣被風浪打到岸上,突然跑來一隻雪白的狗子,在浪渣中用爪子不停地刨,好像在尋找什麼似的。人們看見了就跑來看個究竟。人們把浪渣扒開,發現一尊二郎神楊戩的神像。二郎神楊戩長着三隻眼,手使三尖兩刃槍十分威嚴,在場的人們肅然起敬。當人們轉身看時,那隻白狗不見了,這白狗就是二郎神楊戩的細犬。人們雙膝跪拜,請神入俗,但又不知把石神廟建在何處。這時只見一羣道人擔着一尊大鐘朝這邊走來,剛走到神相前面時,只聽咔嚓一聲,擔大鐘的繩子斷了,鍾穩穩當當地落下來,再怎麼搬也搬不動了。於是人們自發地,有錢出錢,有力的出力,面向洞庭湖,在這兒修建了一座寺廟,取名二郎神廟。從此,洞庭湖再也不發南水了,人們認為這是二郎神在顯靈,遂到這裏來跪拜的人香火鼎盛,後來,人們把這個地方也就叫二郎廟了。(文字來源:石首市政協文史學習委員會編纂的《石首山水寺廟文化》)
石首山南口鎮二郎廟村二郎廟 石首山南口鎮二郎廟村二郎廟
石首山南口鎮二郎廟村二郎廟 石首山南口鎮二郎廟村二郎廟
● 河南省濮陽市範縣王樓鎮關二郎廟
二郎廟,既是一座廟,也是一個村,二郎廟村,位於王樓鎮東北約5公里處,始建於清朝末年,重建於1935年。名字的由來傳説:很久以前,黃河時常氾濫,人們為此整天提心吊膽。有一年夏天,河水猛漲,淹沒了王樓附近一帶許多村落,人們紛紛爬上大樹以避水患。一天,人們看見從上游衝來一根五六把粗的大木頭,到了此處,打旋不走,還發出怪聲,並且持續了三天三夜。方圓十幾裏無家可歸的人們聽説後很是稀奇,爭先恐後地以門扇當小船划着前來觀看,突然,人羣中有一人狂笑不止,自稱是“二郎神”,揚言要在此地安家,並要人們以此木做骨胎,修廟三間,如能做到,他定保大水降落。眾人齊聲應允,連夜削木塑胎,大水果然降落。廟宇落成後,善男信女們紛沓而來,每日香煙繚繞,熱鬧非凡。由於廟前有一條通往牛屯的大道,來往趕集的人常在此處停歇,久而久之,原來的村名就逐漸被二郎廟取而代之了。二郎廟共有三道街,分別以姓氏命名為徐、姜、馮三個二郎廟。最初的二郎廟是出名的鹽鹼地,有名的鹹水區,尤其是一到冬天,到處都是白茫茫的一片,農民辛辛苦苦種下的莊稼,一年下來卻收不了幾顆,種啥啥都不長,老百姓苦無門路,就連村裏的小夥子的婚事都成了問題。
河南省濮陽市範縣王樓鎮關二郎廟 河南省濮陽市範縣王樓鎮關二郎廟
河南省濮陽市範縣王樓鎮關二郎廟 河南省濮陽市範縣王樓鎮關二郎廟
河南省濮陽市範縣王樓鎮關二郎廟 河南省濮陽市範縣王樓鎮關二郎廟
● 萬峯林將軍峯
被譽為中國最美五大峯林之一的萬峯林絕對是興義人也是整個黔西南州人的驕傲。站在將軍橋上遠眺,便能看到納灰河畔花海叢中一座海拔不高的岩溶孤峯,這就是鼎鼎有名的將軍峯。相傳將軍峯是二郎神的化身。
傳説在遠古時期,這裏一片汪洋,布依先民過着“早晨出海漁歌揚,黃昏歸來魚滿倉”的捕魚生活。後來,遠海游過來一隻被人們喚作“巨魟”的水怪蠶食汪洋之中的魚蝦,甚至潛伏於岸邊殘害漁民的牲口。當地漁民遭此厄運,人心惶惶、民不聊生。玉皇大帝獲悉後速派太白金星查看實情,速調二郎神鎮妖伏魔。二郎神手持趕山鞭,趕來無數座山峯填海鎮妖,可是,那水怪早已修煉成精,任憑二郎神的無數座山峯鎮壓,它始終從大山腳下的縫隙中竄出來為禍人間,並與二郎神大戰,無論二郎神率領多少天兵天將,佈下多少天羅地網,使出多少殺招絕技,水怪毫不懼色,見招拆招,雙方鬥得十分激烈。二郎神為此也絞盡腦汁,一天,他懷揣照妖鏡,喚上哮天犬,放出撲天鷹,拔出斬魔劍,對水怪施以最後的伏魔殺手鐧。在納灰河下游,水怪被哮天犬咬住脖子,被撲天鷹啄瞎眼睛,剎那間,二郎神高揚斬魔劍,那水怪屍首分離,從此不再興風作浪。這是一片美麗的田園,二郎神不願人們再經受任何災難,執意站成納灰河邊老百姓的守護神!也就成為將軍峯。為報答二郎神對納灰人的恩德,後人在屠殺水怪的地方修了一座橋,取名為“將軍橋”,又名“斬魟橋”! [25] 
萬峯林將軍峯 萬峯林將軍峯
萬峯林將軍峯 萬峯林將軍峯

二郎治水治水法寶

尖 尖 鋤
李冰,二郎神父子在治水之初,剛開鑿玉壘山時,遇上了一個大麻煩。這就是岩石太堅硬,用鋤頭挖掘太慢太慢,更何況春耕在即,哪能抽許多的人來做工修堰。一天,李冰派二郎去鐵匠鋪拿訂做的鋤頭。鐵匠對二郎説,您先坐一會兒,喝口水,待我將鐵鋤捆好再交與您。於是二郎在鐵匠家門口坐着喝水,這時,鐵匠老婆抓了一把米從屋內走了出來,對着雞籠裏一羣雞喊道:“雞兒,咕咕咕咕……”就把米撒了出去,然後打開雞籠。雞兒們爭着搶着啄地下的米。有好幾顆米被鐵匠老婆撒到石頭縫裏,都被尖嘴的雞兒們一一啄出。二郎心想,這尖嘴的雞兒能啄食,我們開鑿玉壘山不妨也用尖尖鋤,説不定效果好着哩。於是,他把想法告訴鐵匠。鐵匠也説不準,只答應説試一試。不幾天,尖尖鋤打好了。二郎試用了幾天,還比較順手,開鑿效率也提高了不少。就是受力不均,尖尖鑿不了幾天就磨平了。這天,二郎又去找鐵匠。説明問題後,鐵匠喊徒弟扯開風箱,自己動手把尖尖燒紅,打了起來,二郎看着鐵匠打尖尖鋤,越看越興奮。他想,鐵是硬器,和岩石一樣的堅硬,燒紅了才容易打,岩石燒了再鑿,一定好鑿。這時,經鐵匠改進的尖尖鋤打好了,兩頭又厚又尖,受力均勻。二郎拿回去後,又搞了一個實驗,即先燒岩石,再用尖尖鋤開鑿,效率大大提高,很快,就把玉壘山開鑿出來了。直到現在修堰也離不開尖尖鋤。
籠 篼
修河牀,先堵水,可堵水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李冰父子和眾人先是照河水裏扔石頭,可石頭一扔下去,就被河水沖走。這時,有人出主意説,用背篼裝石頭堵河水可能會把河水堵住。於是,二郎安排人員用背篼背上石頭,走攏河邊連背篼一塊摔下河。可是,當時的標準背篼上面裝不下幾個石頭,而背篼底部是尖的,一下摔到河裏,結果連石頭帶籠篼全部沖走。二郎一看很着急,連忙叫人編大背篼。編好後裝上石頭摔到河裏。這樣,石頭就在河裏生根了。
這時,二郎又想起了鐵匠家的雞籠,於是又有了一個新的思考,立即又叫人編成比雞籠大許多的竹籠。編成裝進大小礫石,於是還真的堵住了河水。
榪 槎
每年漲水的時候,截水是一個問題。李冰父子為此動了不少腦筋,這年,又到了漲水的季節了。一天,李冰父子正在吃飯,就聽屬下説堰邊有水情。於是李冰父子把碗筷往鍋裏一放,就走了。等他們回來時,二郎見自已的筷子上巴了些麪條,有三支筷子沾來叉起,並立得穩穩的。二郎眼睛一亮,説:有門兒了!於是又跑到堰邊,叫齊工匠用杉木,三根一攢,用篾條綁了,腳底下綁上橫木,運到河裏,連成一串,再用杉條在迎水之面鋪上,又叫人拿些大慈竹來,剖開後做成結實的竹笆,鋪在前面,並在迎水之面倒上黃泥,水越衝,黃泥壓得越緊。這樣就把河水截住了。後來,人們把這些用三槎杈成木架,併成一串的工具,叫做榪槎,並一直用到現在。 [26] 

二郎治水歷史意義

二郎治水的神話,與鯀、禹、李冰治水的神話相契合,表現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洪水不息、治水不止”的奮鬥精神,同時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我國古代治水後繼有人、人才輩出的狀況。 治水神話不僅表明了中華民族崇尚英雄的心理,還體現出中華民族飲水不忘掘井人的感恩思想和傳統道德觀念。 [27]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