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布孜察曲

鎖定
二道橋温泉藏名為布孜察曲,距康定城北8公里。
二道橋温泉水温在40℃左右,泉水自地下湧出,池水清澈見底,部分泉水湧出如同沸水。此處距康定城區4公里,是度假休閒、強身療疾的旅遊勝地。 [1] 
中文名
布孜察曲
別    名
二道橋温泉
距康定城北
8公里
泉水温
40℃左右
美麗傳説
二道橋温泉藏名布孜察曲

布孜察曲美麗傳説

二道橋温泉藏名布孜察曲。
相傳此地古有一貧苦人家,有子名布孜,善良勤勞。常年上山砍柴牧羊,日暮負薪踏歌驅羊而歸。
一日見河邊彩珠般水泡升騰不已,近視之,乃一金魚歡躍中噴出綵球。低而,魚失。河畔熱氣騰騰,彩霧濛濛,有一女走出,亮麗悦目,含情脈脈,布孜徐徐走近,瞬間身旁柴禾與妙女皆沒於彩霧中。布孜至家,見柴禾置門前,心異之。三日皆如此。
四日未砍柴禾,晚歸隱於家門背後,見妙女負薪至,疾走出緊握雙手錶示感謝。問其家世,女言她是跑馬山頂五色海聖母扎西澤仁瑪女,名拉姆措(漢意仙女海),羞澀道:“君澤心仁厚良,若星辰光明磊落,故助之。”布孜道:“惜家貧,無法同結連理。”拉姆措正言道:“若心如明月,願結百年之緣。”夜幕垂,女歸去。
次日黃昏,拉姆措至,言聖母已允婚事,贈與察曲(温泉)常滌污垢,心身永持潔淨,以濟世人。願世間污去潔存。
婚後,夫妻自山腳挖出温泉,砌石為塘,靠河留小缺口,讓穢水瀉去。
爐城人聞知,皆往二道橋温泉沐浴,知為布孜夫婦善舉,命名為布孜拉姆措(布孜仙女湖),後衍名為布孜察曲(布孜温泉)。

布孜察曲歷史沿革

二道橋先前稱為“望江樓”。清乾隆年間,打箭爐同知符兆熊見此地温泉宜人,便在此修蓋了一間簡陋浴室。為方便浴者休息,又在池旁觀音閣處修一樓閣,取名望江樓,故得此名。民國初年,在望江樓下又修建了一座雙層排水、亭閣式雕樑彩繪的“通天橋”,橋的左岸照壁上題有“小天竺”三字,意為此橋通向天竺,故又有“通天橋”之稱。後來,雅拉河上又架橋數座,由康定北門出城,通天橋位列第二,於是“二道橋”之名約定俗成。
與點樓 與點樓
民國期間,劉文輝主政西康時,更增建二道橋温泉浴池樓館,請國民黨元老於佑任先生題“與點樓”匾額懸掛樓堂。並廣植林木花草,設餐廳茶園,供遊人飲宴。
解放後,二道橋温泉幾經改建,新修藏式庭園建築一幢,鏤拱飛檐,刻花門窗,琉璃瓦屋面,亭閣圍廊,彩繪生輝,古樸典雅。集浴池、餐廳、茶座、客房雅間、小賣部為一體,極富民族特色。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