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二號病

鎖定
“2號病”是埃爾託霍亂的代號,又稱“副霍亂”。原本是印度尼西亞個別島嶼的地方性腹瀉病。1961年,突然在許多國家出現,短短30多年內,波及五大洲140多個國家和地區,使300多萬人得病,數萬人死亡。其傳播速度之快、波及範圍之廣、發病人數之多,不亞於古典霍亂的各次大流行,因而稱為第七次世界性大流行。
中文名
二號病
外文名
cholera
簡    介
霍亂弧菌所致的烈性腸道傳染病
級    別
我國法定的甲級烈性傳染病
常見症狀
無痛性腹瀉、嘔吐,無發熱

二號病簡介

“二號病”在我國通常指霍亂(cholera),是由霍亂弧菌所致的烈性腸道傳染病,為我國法定的甲級烈性傳染病。輕型病人,主要症狀為無痛性腹瀉、嘔吐,無發熱;霍亂可防可治可控,只要注意個人衞生,做到“吃熟食、喝開水、勤洗手”,就完全可以預防。

二號病重大事件及病例

1883年,在埃及發生了一次嚴重疾病的流行,得病者上吐下瀉,很快陷入休克或死亡。這種病威脅着千千萬萬人的生命,一時間,恐慌、混亂、死亡籠罩了這個國家。這就是霍亂病。科學家們冒着生命危險去解剖一具具屍體,終於在死者的腸粘膜上和病人的糞便裏發現了一種身上長了纖毛的弧形細菌。它就是置成千上萬人於死地的罪魁禍首——霍亂弧菌。霍亂,又稱“古典型霍亂”和“真性霍亂”,本來是在印度恆河三角洲地區流行的一種古老的地方性傳染病,但在1817~1923年間,卻在全球造成了6次大流行,給人類帶來了深重的災難,使千百萬人喪失生命。 1992年10月,印度馬德拉斯向全球報警,一種被稱為O139型的新型霍亂弧菌首次襲擊印度大陸,引發了典型的霍亂爆發;此後,加爾格答、孟加拉相繼發生數以萬計的同型霍亂病人;泰國、馬來西亞、尼泊爾、沙特阿拉伯、巴基斯坦和緬甸等過也發生流行。1993年5月,我國新疆柯坪縣1000多成年人發生嚴重腹瀉,也是O139新型霍亂弧菌所致。由於人們對此型霍亂缺乏免疫力,加上該菌毒力相當強,因此具有來勢猛、傳播快、病情重、波及面廣、病死率高等特點。一些專家指出,O139型霍亂弧菌很可能會引起第八次世界性大流行。 新中國建立後,霍亂曾在我國絕跡。1961年本病疫情在國內死灰復燃,嚴重時每年病人數以萬計。1964年以來共發生5次霍亂流行,其中1988年發現病人3976例,死亡66人; 1989年全國有6000餘例, 1990年陡降到600餘例, 1991年僅發現200餘例,但1993年又有較大回升, 1994年報告病例34027例,波及24個省.市.自治區,而由新型霍亂弧菌引起的疫情已波及5個省市。 近些年來,由於交通的方便,經濟的活躍,人口流動的頻繁,造成了該病的傳播機會。由於人們物質生活的豐富,人際間的交往增加,各種宴請聚會日益增多,給該病的流行創造了條件。 關於詳情參閲霍亂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