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二股弦

鎖定
二股弦,河南省武陟縣地方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二股弦起源於河南省武陟縣的大司馬村,且僅在武陟縣流傳。它形成於明末清初,在19世紀初達到成熟,清代道光以前曾出現過一度的輝煌。清代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受當時國家政策影響,二股弦也日趨衰微。文化大革命期間,更加讓這地方戲曲劇種受到重創,幾乎銷聲匿跡。直到20世紀末21世紀初,二股弦在相關職能部門的重視下,才開始得以保護和傳承。二股弦表演行當齊全,其唱腔為五聲音,共有18個板式和曲牌,其中既有北曲絃索的遺存,又有受板腔體戲曲影響而形成的“五板”“八板”“散板”等板式。 [1-2] 
2007年2月6日。二股弦經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列入第一批河南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6月7日,二股弦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3-4] 
中文名
二股弦
批准時間
2008年6月7日
非遺級別
國家級
非遺編號
Ⅳ-124
申報地區
河南省武陟縣
別    名
二夾弦
遺產類別
傳統戲劇
保護單位
武陟縣大司馬二股弦劇團 [5] 

二股弦歷史淵源

二股弦劇團《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專場演出
二股弦劇團《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專場演出(6張)
據《武陟縣誌》記載,明洪年間(1368年—1398年),城隍廟、關帝廟就修建有戲樓。嘉靖年間(1522年—1566年)大司馬祖師廟、玉皇廟、三官廟、孫真廟四座廟都蓋有戲樓。在明朝,一個村有四個戲樓,這在全國怕是再也找不出第二個村了。叫在當地農村傳統的有祭祀火神的“行水”活動,加上民間的祭祀活動、廟會等。這些宗教活動以及各種演出場所的不斷出現和改善,為二股弦等戲曲從原來圈地作場演唱發展成高台教化搬演提供了可能。
清代嘉慶年間(19世紀初)二股弦戲劇達到成熟的地步。
清代道光(1821年)以前,二股弦戲劇曾出現過一度的輝煌的歷史。
清代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因黃河滾河改道,演戲的大司馬村不再是以前的水旱碼頭,商貿一落千丈,受此影響,二股弦也日趨衰微,好景慢慢衰落。
清代末年至民國年間(1900年—1930年),二股弦在其自身發展的基礎上同時借鑑吸收其他劇種的藝術特點,其演出範圍不斷擴大,角色行當逐漸增加,板式唱腔及伴奏樂器更加豐富,舞台藝術更加完善。
民國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1930年一1955年),二股弦的發展又迎來一個黃金時期。在此期間,二股弦的劇目增加至近百出;演出團體在當地迅速擴大至三縣二十餘村;”聽到同林唱就把碗來放,聽到任保喊就把碗來扳”等關於當時名角的順口溜;1947年左右由於女性演員的登台,二股弦唱腔的曲調逐漸升高,旋律更加優美動人,抒情性更強,表現手法也更加靈活。
從民國初到日本入侵武陟的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社會安定,戲曲事業有了很大發展。各種劇種迅速崛起。二股弦因其唱腔獨特,劇目內容多是民眾的家常事,受到大家歡迎。
日本佔領武陟時期,社會的動盪使二股弦遭到了巨大打擊。二股弦所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二股弦藝術發展進入低谷,曾一度興起的戲曲班社在此期間多數解散、停演。二股弦劇團只得解散,演員們各奔他鄉,戲樓大都被拆毀。
20世紀50年代的戲曲政策開始改革,1958年全國報起的以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為宗旨的“大躍進”“大鍊鋼鐵”和“人民公社化”等運動,二股弦慢慢淡化。
二股弦古裝劇目
二股弦古裝劇目(6張)
文化大革命時期(1966年一1976年),二股弦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政府的阻礙。傳統戲劇被當作“四舊”遭禁演、二股弦劇團停止了演出、劇團解散,服裝道具被燒,演員被批鬥,大批演員改行,二股弦遭到了沉重的打擊。此時期,民眾與戲曲表演有關的傳統儀禮、民俗生活幾乎完全中斷。打那以後,二股弦一直以業餘劇團的形式在農村發展,所演唱的劇目多是老一輩藝人一代代靠口傳心授的方式傳承下來,加之這些二股弦藝人大部分是文育,有時候他們甚至連自己唱的詞是什麼意思都不完全理解,同時劇團裏有能力編寫新劇本的人才很少,更不用説讓這些老藝人對二股弦戲進行創新了。
20世紀80年代後,隨着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社會繁榮,人們的思想觀念和欣賞習慣發生了變化,開始按受更繁多的文化娛樂種類,地方小戲包括二股弦又開始活躍起來。
1993年,大司馬二股弦劇團在政府部門的幫助下才又重新組建,通過老藝人重新整理劇本、排練演出,以及吸納新人等方式,才使得二股弦這一劇種保存下來。
21世紀初,經過武陟縣各部門的努力,普查、收集、整理關於二股弦的資料,形成出版書籍等;政府部門出資壯大戲劇團,把二股弦戲劇保護好、傳承好、發展好。 [6]  [1] 

二股弦文化特徵

二股弦演奏特點

二股弦雖然流佈地域不廣,但其音樂唱腔卻十分豐富。有【清板】【二板】【散板】【八板】【捻板】【五字篇】【朔腔】【寒韻】【刷腔】【擋板】【啞板】【大跌板】【非板】【跺板】等諸多板式,曲調舒緩悠揚,很有地域特色。曲牌有【張燈結綵】【搶繡球】【打水】【簸麥子】等。伴奏樂器分文場(軟場)和武場(硬場)兩部分。文場有胡琴、二胡板胡、嗩吶、笙笛子等。武場有銅器和鼓板。二股弦的主弦為自制的銅板鼓、桑弓的二股弦胡琴。二股弦的唱腔以【清板】【二板】為主,舒緩悠長,如泣如訴,唱法獨特。 [7]  [2] 

二股弦演奏方法

定弦音高及各音位置
二股弦是五度定弦,外弦最高可定至小字二組的C2、d2、e2音之上,最低不能低於小字一組的g'、f'(我們常定在小字二組的#C.上=A調3音)。內弦根據外弦相應地低五度。它的外弦用得較多,音區約在十度左右(3—5),內弦用得較少,只用五至七度(6—5)一般常用音區約十二度:6——3或5(為記譜方便,都一律移低八度記)。
演奏姿勢
二股弦現代劇目《好媳婦》
二股弦現代劇目《好媳婦》(7張)
演奏者的左手食、中、無名指各戴一鐵套,這是因為:
(1)把位小,音與音之間距離短,鐵套是圓的,壓弦時接觸弦的面積小。
(2)弦粗,張力硬,如果用手指直接按弦,不易發聲,也無共鳴,靈敏度差。
(3)演奏過程中,滑音用得很頻繁,如果用手指按弦,滑音,演奏者不但受不了也不易滑動。
戴指鐵套拉硬弦,音色特別明亮、清脆,這一點也屬硬弦這一樂器的特色之一。演奏者左手虎口緊挨“千斤”處,1、2、3指併攏併成半握形,大拇指向上翹起,手指按弦時的位置要與弦成90度,力度不在指頭,而是在第一關節處,使掌心直觸琴桿,大、小臂自然下垂。右腿搭在左腿上,使琴底斜放於兩腿之間。拉弓時,弓尾部向右上方抽;推弓時,弓頭部向左下方穿。
把位
左手食指固定在外弦(3)音和5音上,中指在6音上,無名指在7音上(內弦的位置與外弦成純5度關係),這是第一把位,也是基礎把位,碗碗腔絕大部分曲調都在這個把位進行。
第二把位是在5音的上四度即:1.2.3.4.5.。食指固定在1音上,中指固定在2音上,無名指管三個音:3.4.5.。這個把位用得少,而且只是用在過門音樂中的個別句子。
第二把位的換把方法有兩種:其一是用食指切把在5音的位置上。其二是用無名指硬往下滑把至的位置上。
指法及技法
二股弦除兩個空絃音外,其他十二個音,在演奏過程中都不同程度地有所滑動,滑動的幅度與曲調進行的速度成正比例,速度慢,幅度大;速度快,幅度小。大幅度滑動多在三、六、七、八度等。如下:小幅度滑動多在大二度、小三度、大三度等。
以上這些滑動,不一定都是裝飾音的性質,而是演奏者隨意帶出來的。當然,這個“隨意”中卻包含着濃郁的碗碗腔風格。有以下兩種:
(1)上滑音
1、2、5、6、1這五個音,演奏中都是自它們的下方二度或三度滑向本位音。
(2)下滑音
“3、4、6、7”這四個音,多是由它上方的二度或三度滑向本位音。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70週年二股弦專場演出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70週年二股弦專場演出(4張)
總之,二股弦上的滑音用得較為普遍,除上述的兩個原則(速度幅度)外,在實際演奏過程中,還有一個音符時值長與短的滑動幅度問題,不過那也屬正比例,長則大,短則小。滑動是絕對的,不滑動是相對的,由演奏者自己掌握運用。但不論在什麼樣的曲調中,不論滑動幅度大與小,其各音上下滑動的基本規律不會有大的改變。
(3)揉弦
二股弦上只有兩個音(4、7音)允許揉弦,其他各音一律不揉(如前月琴左手技巧所述)。揉弦方法是:左手食指在4、7音的位置上,快速上、下滾動(移動),滾動時的位置約一個音的1/4,花、苦的這兩個音、高、低不同的遊移性。完全要求演奏者隨時用揉弦的方法去調節,它們的出現,既要突出,又要基本穩定。千萬不能有似是而非的不穩定感。揉弦既要調節好音的高、低,又要悦耳動聽,這一點是較難的技術之一。因為硬弦是高音樂器,聲音特別尖鋭,突出,演奏不好,就會給人們留下生硬、刺耳的感覺。
弓法
二股弦的弓法基本同其他民族弓弦樂器的弓法。如:拉弓、推弓、抖。符號也相同,下面着重介紹它在伴奏碗碗腔過程中的幾種獨特弓法。
(1)拖弓
這種弓法與曲調進行的速度成反比例,即:速度越快,弓子越慢,實際上等於或相當於一般弓弦樂器所用的連弓。這是因為,硬弦的弓子又粗又短,快速度中用分弓不靈巧,因而在緊板、飛板中拖弓用得很普遍,既省力、又方便,每拍一弓,或兩拍一弓不等。
(2)穿弓
二股弦弓子短,不宜演奏慢速曲調,尤其怕的是慢速度中的長音符,一個四分音符或一個二分音符。藝人們為填補它的這一不足,因之,凡在慢板、中板中所出現的上述情況(長音符)一律採取同音反覆的辦法,並以穿弓(分弓)來解決。此種弓法恰與曲調速度成反比例。即:速度越慢,時值越長,弓子穿得越勤。
(3)竄弓
二股弦表演人物 二股弦表演人物
此種弓法戲曲樂隊的主奏弓弦樂器用得很是普遍,幾乎每句曲調開始後的第二拍或第三拍都得用一次,凡是符點處,容易使用,特點是:力度弱、靈活。具體動作是:持弓子的右手腕、小幅度、快速前後抖動,弓向一般多是先推後拉。部位是在弓子的前端近尖處。用途:其一是演奏者為了倒換方向,其二是給曲調添加光彩。
(4)始拉終送弓法
始拉終送弓主要是指弓向而言。
中國所有的戲曲演奏家們都會使用,它是戲曲演奏中最基本的並帶有常識性的弓法之一。其含義是:曲調開始用拉弓,曲調結束(包括樂句、樂段的結束)必須是用送弓(推弓)。這一點也是伴奏唱腔、演奏過門,或者單獨奏曲子,都必須遵守的一項演奏者處理弓向的原則。此種弓法與歌曲演奏或純器樂曲演奏時的弓向有很大不同,主要表現在強、弱拍弓向處理上。總之,強弱倒置的弓向(句逗中強拍用推弓,弱拍用拉弓)是始拉終送弓法的特點,倒換弓向的問題,是隨時用竄弓的辦法來解決。 [8] 

二股弦樂器形制

樂器構成
二股弦,琴桿由木製成,琴簡用黃楊木、楸木、杉木、梧桐木或竹製,蒙桐木板。全長56釐米,琴筒長20釐米、面徑12釐米。有兩軸,配二股弦有兩條腸衣弦,現改用鋼絲絃樂。千斤為一銅片製成的鈎,用絲線綁在琴桿的腰部。用馬尾弓,弓杆由兩片薄竹黏合而成,弓長58釐米。
音階音域
定弦多為G調或hB調la、mi或Sol、re弦。伴奏中與呼胡相互配合,可以即興加花。在技巧上採用多的是具民族特色的滑音奏法,風格獨具魅力。 [9] 

二股弦代表劇目

二股弦代表劇目有《孟姜女》《站花牆》《小封官》等,其中在大司馬二股弦劇團劇目就有《綵樓配》《對繡鞋》《借驗輕》《張廷秀私訪》《雙合印》《杭州失印》《裴彎英推磨》《安安送米》《呂蒙正逃犯》《雙開堂》《抱靈牌》《劈山救母》《私訪崑山》《鴻雁傳書》《雷公子投親》《劉全砍柴》《賣苗郎》100個本。 [2]  [10] 

二股弦社會影響

重要活動
2017年2月,武陟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活動在該縣人民廣場舉行,參加此次展示的項目有董永傳説、二股弦、四大懷藥種植與炮製、民間糖藝、沁河酒、泥塑、芝麻糖等44項。 [15] 
2018年3月,武陟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活動在該縣人民廣場舉辦,活動現場,董永傳説、二股弦、四大懷藥種植與炮製、民間糖藝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集中展示。 [16] 
2019年2月,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懷梆、二股弦、曲劇的劇目在陽市懷梆藝術保護傳承中心進行專場演出。 [17] 

二股弦傳承保護

二股弦傳承價值

武陟縣大司馬二股弦劇團 武陟縣大司馬二股弦劇團
武陟縣二股弦從武陟和懷慶府的民間小調發展演變而成,具備特有的沁河入黃河河口地域的民間風情和語言習慣、語言發音特徵。此外,二股弦還是一個在很小的地域內保留時間很久、音樂唱腔十分豐富的獨特劇種,沒有受到現代戲劇的影響,基本保持了原生態的生存狀態,這對於研究當地的文化變遷、藝術發展史都有着較高的文化價值和學術價值。 [7] 

二股弦傳承狀況

大司馬二股弦劇團作為武陟縣唯一的二股弦制團,也像其他劇種一樣,遭受到了各種現代娛樂文化多元化、審美觀念西方化、民俗日益淡化、市場經濟等多重衝擊,其生存十分艱難。人們對二股弦藝術的興趣相對減弱,藝人表演機會相對減少,二股弦面臨演員和觀眾的雙重短缺,二股弦文化體處於瀕危狀態。 [6] 

二股弦傳承人物

丁瑞魁,男,漢族,1935年3月出生。2012年12月20日,丁瑞魁入選為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二股弦”代表性傳承人,河南省武陟縣申報。 [11-12] 

二股弦保護措施

二股弦劇團東陶演出
二股弦劇團東陶演出(4張)
1993年,武陟縣大司馬二股弦劇團重新組建,通過老藝人重新整理劇本、排練演出,以及吸納新人等方式,把二股弦繼續傳承下去。 [6] 
2006年,武陟縣創辦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該保護中心和劇團的共同努力下,一批二股弦的資料和劇目被整理出來。 [13] 
2011年,武陟縣委專門設立扶持基金,通過開展戲曲比賽、定期舉辦演出等活動發展壯大二股弦劇團,使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成為大家的自覺行動。 [13] 
2016年8月,河南理工大學資源環境學院“二股弦保護與服務團”針對地方優秀傳統文化“二股弦”開展了系列保護與宣講活動。 [14]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武陟縣大司馬二股弦劇團獲得“二股弦”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5]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該項目保護單位武陟縣大司馬二股弦劇團評估合格。 [18]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