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二宮尊德

鎖定
二宮尊德是日本江户時代後期著名的農政家和思想家。二宮尊德雖然早已離世,但是他的名字及其提出的“報德思想”,,卻一直活躍在日本的“歷史舞台” 。在德川封建社會, 二宮尊德被譽為村藩財政改革和農村復興的成功指導者和實踐家;在日本近代資本主義和帝國主義時代, 他被樹為“ 勤勉、節儉、孝行、忠義” 的國民道德典範。
中文名
二宮尊德
外文名
Ninomiya Sontoku
別    名
金次郎
國    籍
日本
出生日期
1787年
逝世日期
1856年
代表作品
《仕法雛形》
《三才報德金毛錄》

目錄

二宮尊德人物生平

二宮尊德 二宮尊德
二宮尊德1787年(天明七年) 出生於日本相模國足柄上郡柏山村(現小田原市) 一個富裕的農民家庭, 幼名金治郎, 通稱金次郎, 是利右門家的長子。尊德出生時的日本, 正處於幕藩體制從根基上發生動搖的時期。當時, 由於商品經濟發展, 武家財政疲憊, 而自然災荒和饑饉不斷, 幕府租税苛重, 造成嚴重的農村荒蕪和農業凋零。 尊德五歲時, 關東地區遭遇特大洪水, 田地被毀, 導致家境敗落。 因此, 尊德在 12 歲時就不得不代重病的父親出工參加酒勻川治水工程。 14 歲時父親病故後又承擔起幫母親維持家計和照顧幼弟的重擔, 白天上山砍柴, 晚上編織草鞋, 以賣錢補貼家用。 明治國定修身教科書中所寫的“ 文部省唱歌” 歌詞———“ 砍柴又搓繩,草鞋作不停。 父母好幫手, 幼弟照料勤。 兄弟友愛深, 雙親盡孝心。 二宮金次郎, 世人好榜樣”, 可以説形象地描述了尊德幼年時期的艱苦生活狀況及其操行。
尊德16歲喪母后, 家人離散。兩個弟弟由外祖父家收養, 尊德則寄居在伯父萬兵衞家。他在繁重的勞動中堅持學習四書五經, 不忘復興家業。其自身的艱苦生活和目睹農民如螻蟻般的生存慘狀, 使他認識到唯有讀書才能使人產生希望和理想, 立志通過勤奮學習實現家業復興。 基於這樣的認識, 他在勞動之餘, 經常通宵達旦夜讀。伯父不以為然, 以浪費燈油為由, 予以制止。於是, 尊德為獲得讀書用的燈油, 從友人處借來菜籽五勺, 播種於土堤之上, 竟收穫七升。 他又在因河川改道而棄之不用的水渠中, 插上了他人丟棄的稻苗, 秋天又收得一袋稻米。 由此, 他悟出了“ 積小為大乃自然規律, 行此道, 則可復興家業” 的道理, 並立志將這種理念貫徹到復興家業和振興農業的事業中, 以“ 慰先人在天之靈” 。
尊德 18 歲時離開伯父萬兵衞家, 開始獨立生活。他在名主或親戚家中借宿, 一邊在築堤工地上當傭工掙錢, 一邊開墾自家業已荒蕪的土地,修繕瀕於倒塌的房屋。經過六年的艱苦努力, 終於在24歲時成為擁有一町四反土地的小地主, 實現了家業復興。 然而, 尊德並不滿足於單純勞作和積累財產, 而是相繼到江户、關西、伊勢等地旅行和考察社會, 豐富見識和擴大眼界, 並利用一切機會學習算術、商法、測量技術和俳句等充實自己, 於 26 歲時成為小田原藩家老服部的青年武士, 為財政困難、積債如山的服部家制定了以開源節流為核心的重整家業的計劃並獲成功。 這為他後來致力於開發荒地、復興荒村事業奠定了基礎。此後, 尊德努力將自己所學知識用於實踐。 首先他基於“ 道德經濟一元論” 的思考, 於 1820 年, 在小田原藩士中組建了以“ 仁義禮智信” 五常為倫理規範的信用互助組織———“五常講” , 為那裏的斗升改良 、藩士救濟等財政改革做出了貢獻。 尊德的才能其改革方略受到小田原藩主的賞識,於1822 年被派往小田原藩的分支宇津家領地———下野國櫻町( 今 木縣二宮町) 負責宇津家的財政重建和領地復興。 經過 15 年的慘淡經營終獲成功。 尤其是他在復興櫻町過程中創建的“ 櫻町仕法” , 成為他後來制定各地“ 報德仕法” 的原型。 尊德關於報德思想理念、“ 人道無作為則廢” 的人道觀、“一元融合” 思想的形成, 以及其理論著作《三才報德金毛錄》的完成, 很大程度上就是基於這一時期的實踐經驗和思考總結。 由此, 二宮尊德聲名大振, 各地大名、旗本紛紛登門求教 。 到尊德逝世為止, 利用此“ 報德仕法”進行改革的, 除小田原藩外, 還有烏山、下館、相馬等約 600 餘村藩。
1842 年, 尊德被幕府老中水野忠邦看中提升為“御普請役格” , 受命參與制定利根川治理計劃, 但因幕府官員急功近利, 其“ 應以人和為首要條件” 的方案未被採納。 1844 年, 尊德再次奉命制定“ 日光御神領復興仕法” 。 他把制定此復興計劃視為畢生大業, 將其子彌太郎( 尊行) 、弟子富田高慶等 20 餘人集中到江户, 花費了兩年零三個月時間, 完成了長達 84冊的報德仕法書, 通稱《日光雛形》或《仕法雛形》 。 尊德的所謂“ 報德仕法” , 其基本思想是對一個藩或地區數十年的平均收入進行詳細統計, 算出每年平均支出額, 並以此為標準決定支出“ 分度” , 將剩餘的錢財留給來年或者讓給他人使用。 這種“報德仕法” 的根本意義在於將以“ 勤儉讓” 為主旨的報德思想付諸實踐, 主要目的在於提高生產力。 因此, 在“ 報德仕法” 實施之前, 首先要進行充分的調查研究, 包括提出諸如改土造田、開墾荒地、修築堤壩、開鑿水渠等有關改善農業基本條件的建議, 以及採用諸如成批購入農具和肥料等合理的經營管理方法等。 同時, 為解決生產資金問題, 不僅獎勵勤儉節約, 而且實施以“ 無息貸款, 本金分五年償還” 為內容的“ 助貸法” 。此外, 尊德在應各藩主請求負責實行農村復興計劃時,還要求藩主必須實施“ 仁政” , 不可因產量提高而多徵貢租, 禁止不講“ 分度” 的盤剝, 以安定農民的生活。
《仕法雛形》中提倡的做法在相馬藩取得了明顯成果, 並且一直延續到了明治初期。 但由於種種原因, 尊德自己親身實施這一原為日光策劃的“ 仕法”, 則是在 1853 年被任命為“ 日光奉行所手付” 之時。 更為遺憾的是, 尊德在日光實施“ 仕法” 工作不到兩年就因勞累過度病倒了, 並於 1856年 10 月與世長辭, 終年 70 歲 。著述留有《二宮尊德全集》共 36 卷。
尊德去世後, 其弟子安居院莊七、富田高慶、齋藤高行、福住正兄、岡田良一郎等繼承其事業, 從幕府末年到明治初期, 在日本許多地方組建“ 報德社” 和廣泛開展“報德社運動”, 在興辦信用事業、改良和普及農業技術、振興農業等方面, 起到了先驅作用。
二宮尊德的事蹟及報德思想在其去世後也由他的高徒富田高慶著成《報德記》( 和裝 8 冊) , 於 1880 年( 明治十三年) 獻給明治天皇, 被褒獎為“ 經世之要” 和“ 濟世安民之道” , 頒佈“ 海內守令” 推廣, 並追授以“ 從四位”爵位。以此為發端, 明治國定修身教科書於 1894 年( 明治二十七年) 正式編入其事蹟, 繼之日本全國各地的小學、幼兒園紛紛樹立“背柴讀書” 的金次郎銅像, 使二宮尊德成為二戰結束前日本家喻户曉的“ 道德偶像” 。 [1] 

二宮尊德思想

1日元鈔票上的二宮尊德 1日元鈔票上的二宮尊德 [1]
二宮尊德以神,儒,佛教的思想創立“報德教”,主張以實踐之德報天,地,人三才之德,倡導封建社會庶民的道德思想和生活規模,強調從宿命論出發的勤勞,節約,忍耐和禁慾的生活態度。因此他與安藤昌益的思想是完全不相同的,主張在不打破封建體制的前提下,實行“興產安民”,強調農民應有“無税田”。在幕末的大動盪時期,由於苛捐雜税,高額地租,嚴重的災荒和饑饉,造成農業凋零,農村貧富不均的現象日益嚴重,領主也因為有大量的荒地而所收的貢租越來越少。因此,領主不得不對開墾新地實行獎勵政策,可在一段時期內不納税,甚至可以把土地變為私有。針對這種情況,二宮尊德認為:必須“嚴守本分”,即領主和農民都要有所約束,不能超越本分。他在應藩主的請求,實行農村復興時,要求藩主必須實施“仁政”,不可因生產力提高而多徵貢租,禁止無限制的剝削,以便安定農民生活。從限制領主剝削農民這一點來看,對農民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因而二宮尊德受到了農民的一定程度的支持,但他要求農民安分守己,忍耐,不讓農民以暴動鬥爭反抗領主剝削,顯然對農民具有一定的消極影響。由此看見,他要求封建領主作出一些讓步,本質上是維護封建制度的。二宮尊德認為:“天道”和“人道”是並存的,“天道”維護統治者,而“人道”是維護被統治者,二者缺一不可。實際上,二宮尊德的這種“天道”,“人道”觀,是從他拼命努力要恢復隨着封建制的衰落而荒廢了的農村土地,阻止封建農業崩潰的經驗中歸納出來的。
參考資料
  • 1.    劉金才. 二宮尊德及其報德思想[J]. 日本學刊, 2005, 000(002):150-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