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乾隆款朱漆菊瓣盤

(開封市博物館館藏文物)

鎖定
乾隆款朱漆菊瓣盤,高4.2釐米、口徑18釐米、底徑11.7釐米,胎骨由絲綢及生漆製成,壁薄如紙,入手極輕。該件為清代宮廷漆器,1980年故宮博物院撥交給開封市博物館,是開封市博物館館藏清代文物。 [1] 
中文名
乾隆款朱漆菊瓣盤 [1] 
館藏地點
開封市博物館
所屬年代
清朝
類    別
漆器
別    名
朱漆乾隆款仿古菊瓣盤 [3] 

乾隆款朱漆菊瓣盤文物歷史

乾隆款朱漆菊瓣盤,又名“朱漆乾隆款仿古菊瓣盤”,為清代宮廷御用漆器,1980年由故宮博物院撥交給開封市博物館 [3] 

乾隆款朱漆菊瓣盤文物特徵

乾隆款朱漆菊瓣盤,高4.2釐米、口徑18釐米、底徑11.7釐米,整體作菊瓣式,平心,光素無紋。 [1]  [3]  胎骨由絲綢及生漆製成,所以器物壁薄如紙,入手極輕。 [1]  髹朱漆,朱漆的漆色似紅珊瑚,光亮潤澤,純以漆色取勝。 [1]  [3]  盤心刻填金隸書乾隆題七言律詩一首:“吳下髹公巧莫比,仿為或以舊還過。脱胎哪用木和錫,成器奚勞琢與磨。博士品同謝青喻,仙人顏侶暈朱酡。事宜師古寧斯謂,疑款擒吟愧即多”,落款“乾隆甲午御題”(乾隆甲午,即乾隆三十九年,公元1774年),下刻“乾隆”篆書連珠印。 [3]  圈足內髹黑漆,足底有刀刻填金楷書 “大清乾隆仿古”款識。 [1]  [3] 
此種漆器形制或許受到乾隆皇帝所喜愛的痕都斯坦玉器的影響,這件脱胎漆器的實際胎骨用料可能是絹,綢之類的絲織物,故胎體輕薄,瓣稜鋭利。 [1] 
開封市博物館館藏清乾隆款朱漆菊瓣盤

乾隆款朱漆菊瓣盤脱胎漆器

乾隆款朱漆菊瓣盤發展歷史

根據考古發現,脱胎漆器的製作始於戰國中期。 [1-2]  漢代,由於脱胎漆器相對木胎漆器更易塑形,在造型與工藝上較之前有了進一步提高,在漢代墓葬中隨葬漆器具有重要地位,佔據墓葬漆器的絕大部分。 [2]  到南北朝時期,因為佛教漸漸興起,人們對造像工藝的要求到了一個更高的層面。脱胎漆器正因塑形便利的優勢,具有重量輕、質地堅固、耐曬防水,滿足了當時佛像遊走街頭的需求,所以被廣泛地應用。同時,夾紵造像工藝逐漸成為中國脱胎漆器發展過程中最具重要意義的技藝。 [2]  進入唐代,隨着佛教體系趨於完善,夾紵造像工藝到達高峯。 [2]  宋元以後少見使用,至清代復又流行。 [1]  清乾隆時期,髹漆名匠沈紹安受到了夾紵技法的啓發,完成了夾紵技術的“脱胎之變”,脱胎漆器由此風行於世。 [2] 

乾隆款朱漆菊瓣盤製作工藝

脱胎漆器的製作方法是:先用木頭或泥土製成器型,作為模範。然後再用特殊的布料以漆裱上,再連上數道漆灰料,完全乾後去掉模範,再經過打磨,裝飾等十幾道工序,便製成了各種脱胎漆器。其特點是堅實輕巧,色澤光亮,不易走形開裂。 [1]  脱胎漆器主要原料為大漆、麻布和瓦灰。大漆是漆樹分泌的黏液,顏色為乳白色,如果從漆樹割取出來到外界,會被空氣中的氧氣氧化,呈現出褐色。大漆具有耐腐、耐磨、耐酸、耐溶劑、耐熱、隔水和經濟價值高、絕緣性好、富有光澤等多種特性。通過結合黏稠的大漆與富有張力的麻布,一層接一層緊密貼合製造胎體所形成的藝術品被稱作脱胎漆器,而製造它所採用的工藝被稱為夾紵工藝。 [2] 
參考資料
  • 1.    乾隆款硃漆菊瓣盤  .開封博物館[引用日期2023-06-23]
  • 2.    王尚林,徐麗丹.探析脱胎漆器發展與路徑[J].中國生漆,2022,41(02):60-63.DOI:10.19334/j.cnki.issn.1000-7067.2022.02.012.
  • 3.    李炳武 主編.夢華之都的文明樂章:開封博物館.西安:西安出版社,2020:186-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