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乾陵石刻

鎖定
乾陵的石刻從規模上也超出了以往的陵園石刻,超大的體量表現出大唐盛世的宏大雄壯之勢,乾陵石刻的雄渾氣勢不僅表現在外在的形式高大宏偉,更在於內在精神的深邃與大氣。而這種精神氣度在乾陵石刻作品中自然而然地流淌着,一種深邃而強大的精神力量與簡潔樸實的雕刻形式相輔相成。乾陵石刻無論是雍容華麗的人物還是張揚霸氣的動物,都能從它們宏大的體積內感受到一股湧動的力量,而那些流動的線條中又有着音樂般的節奏與韻律。可以説乾陵石刻藝術就是大唐盛世社會風貌的實物佐證
中文名
乾陵石刻
地理位置
陝西省乾縣梁山
開放時間
旺季(3月-11月)8:00-18:00,淡季(12月-次年2月)8:30-17:30
門票價格
旺季122,淡季98,學生票61
著名景點
無字碑
述聖紀碑等

乾陵石刻景點介紹

乾陵 乾陵
唐代乾陵石雕刻,在今陝西乾縣梁山,是唐高宗李治(628-683)和武則天(624-705)合葬陵墓前石雕羣像。陵園南向,分內城和外城,
乾陵石刻
乾陵石刻(3張)
石刻羣有內城四門石獅各一對、北門立馬六(今存一對)。“神路”排列的石刻計:華表一對、翼馬一對、鴕鳥一對、石馬和馬伕五對、石人十對、無字碑、述聖記碑各一、六十一賓王像,是現存唐代陵墓中規模最大的石刻羣, 組合形制自乾陵始為唐陵石刻定製,均採用形體渾厚、莊重,輪廓方整的形式,運用圓雕、浮雕、線雕的綜合技法制作,以突出其紀念意義。翼馬繼承了南朝石刻辟邪的特點;蹲獅側面輪廓線呈三角形,突出雄偉的氣勢;持劍石人像頭戴皮弁,身穿寬袖長袍,直立的形體相似而面部特徵各異,應是宿衞宮殿的直閤將軍;六十一璸像表現的是參加唐高宗葬禮的六十一個國家和地區的使者,也是形象記錄唐代中外友好往來的珍貴史料。

乾陵石刻詳細信息

乾陵 乾陵
乾陵是唐王朝第三代皇帝高宗李治和中國歷史上的女皇帝武則天的合葬陵,位於咸陽市區向西北方,五十公里處的一座石山。陵園內城朱雀門外司馬道兩側沿主軸線列置的120餘件精美絕倫的大型石刻羣,成為盛唐社會蓬勃發展的真實寫照,讓人感受到它所體現的盛唐時代精神。
乾陵遊覽圖 乾陵遊覽圖
從梁山南二峯的天然雙闕起,往北依次對稱排列。秦始皇樹翁仲像於咸陽宮司馬門外,後世的帝王以翁仲石像守衞陵園。翁仲之北是兩通石碑,西邊的一通是唐高宗的金字“述聖紀”碑也叫七節碑,它是女皇武則天為高宗歌功頌德而立的紀念碑,碑高6.30米,寬1.86米。碑文約5600餘字,武則天親自撰文,中宗李顯書丹,筆劃初刻填以金屑,現今個別字的金跡尚在。東側一通是武則天的無字碑,通高7.53米,寬2.1米,厚1.49米,重約98.8噸。碑身雕有八條互相纏繞的螭龍,左右兩側各四條。碑身用一塊完整的巨石雕成,兩側各線刻高4.12米的“升龍圖”。碑座陽面線刻“獅馬圖”,長2.14米,寬0.66米。整個無字碑高大雄渾,雕刻精美,為中國曆代羣碑中的鉅製。無字碑唐時立,但不銘唐人一字,留下諸多待解之謎。主要有“德大説”、“遺言説”等。“德大説”是武則天認為自己以女子稱帝,“功高德大”,難以用文字表達,故僅立白碑;“遺言説”是説武則天臨終前遺言:“己之功過,留待後人評説”,故不銘一字。從北宋崇寧二年(1103)至明崇禎六年(1633)的530年間有“往來登眺者題詠詩篇刊其上”,計39人42段。其中無字碑陽面正中的“大金皇弟都統經略朗君行記”題刻是用被稱為“二十世紀之謎”的罕見的契丹文字鐫刻的,史料價值彌足珍貴。在兩通石碑的緊北邊,豎立着61尊蕃臣石像。東羣29尊,西羣32尊。這些石人是當時唐王朝屬下的少數民族官員和鄰國王子、使節。武則天為炫揚高宗及武周朝的威勢,將他們雕像立於陵前。在石人像的背部刻有國別、官職和姓名,今字跡可辨認者有“木俱罕國王斯陀勒”、“盛于闐王尉遲璥”、“吐火羅王子持羯達犍”、“默啜使移力貪汗達幹”、“播仙城主何伏帝延”等七尊。陵園內城的四門之外,還蹲踞着4對8尊高大雄偉的石獅,以朱雀門外的最為雄偉。這對石獅昂首挺胸,巨頭披鬃,瞋目闊口,兩足前伸,身軀後蹲,凜然挺拔如泰山。置石獅於陵前,增加了陵園的神聖和威嚴氣勢。
乾陵石刻 乾陵石刻

乾陵石刻相關資訊

乾陵石刻爭論

太新了不像文物
乾陵石刻
乾陵石刻(3張)
唐陵石刻是我國古代石刻藝術的瑰寶,尤以順陵橋陵、乾陵石刻為其典型的藝術體現。順陵為
乾陵石刻 乾陵石刻
武則天母親楊氏之陵,橋陵為武則天少子、唐玄宗之父李旦的陵寢,乾陵則為一代女皇武則天與其丈夫唐高宗李治的合葬陵。
西安市文物保護修復中心、國家文物局磚石質文物保護重點科研基地主任馬濤告訴記者,除去歷史的斑跡,石刻修復後會不會喪失歷史滄桑感,會不會讓人覺得太新就像複製品?當時在對乾陵的7件石刻進行修復時,也曾有過這方面的爭議。但由於陵園石刻長期露天放置,歷經風雨滄桑,一些精美石刻已殘破,同時風化病害也使石刻面目全非、鏽跡斑斑,已無法看清石刻表面的精美紋飾。這些病害已經對石刻構成了危害,不具有人文特徵,對文物本身具有很大的危害性。公眾所説的會不會顯得太新,沒有了滄桑感,主要是從視覺上來體會的,而修復主要是從文物安全方面來考慮的,通過將文物的鏽跡清洗、對石刻裂隙進行加固處理、對石刻表層進行化學加固等方法處理,來恢復石刻文物本來的面目。

乾陵石刻修復

補殘做到修舊如舊
乾陵石刻 乾陵石刻
專家們是如何修復大型户外石刻的呢?對於風化的石刻,採用了化學加固的方法;對於石刻裂縫則採用了澆灌加固的方法。有的石刻底座丟失了,這次則進行補配;對於已經傾斜的石人像則進行了扶正。一些倒在田野的石馬,也都重新被扶起,擺回了原來的位置。對於鐵箍風化產生的鐵鏽,專家們用化學品予以清除。對於一些石刻殘損缺失部分,則採用了相同或相近的石質進行拷貝,並與原有的殘塊進行有機黏結或加固,補配後再將新補配的做舊,從外形到外觀上達到“相似”,體現石刻的藝術感和應有的風貌。“修整後的石刻,讓人一看就能感受到皇家的氣派。”有專家認為,在三座陵園中,乾陵陵園內精美的石刻羣雕氣勢最為宏偉,順陵最具特點,橋陵石刻雕工精美。專家評審後,對修復工作給出了很高的評價,認為該項目對三陵的七十多件石刻實施了有效的保護,而且效果良好,對同類石刻保護具有指導意義,並建議整理經驗推廣。

乾陵石刻揭示政治爭鬥

乾陵石刻 乾陵石刻
順陵新發現的石羊、石虎、仗馬,以及乾陵首次發現石虎揭示了武則天與李唐之間的爭鬥。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員韓偉説,武則天的母親楊氏死於唐高宗咸亨元年(公元670年),當時按照刺史夫人的級別來安葬。武則天稱帝后,追封其母為“孝明高皇后”,將墓改為陵,稱順陵。“在唐朝,石羊、石虎均為人臣之墓,設置石羊意為皇帝希望人臣像綿羊一樣温順,而設置石虎,則是希望人臣像老虎一樣為君主服務。”韓偉解釋説,此次發現的一對石羊和一對石虎,充分説明了武則天之母當初是按照人臣之墓的規格入葬的。武則天當權後厚葬其母,將石羊、石虎深埋,將墓擴建為陵,並設置了皇陵資格的華表、奉閣將軍、仗馬等,並設置了一對石天祿(像麒麟又像獅子帶有翅膀的動物),重達70噸,這是三座陵園的石刻中最重的。
武則天駕崩之後,李唐重掌江山,順陵又遭了殃,由陵又變成了墓,其華表、仗馬、奉閣將軍等具有皇陵標誌的石刻被掩埋,重新立起了象徵人臣標誌的石虎、石羊。專家在乾陵北門還發現了石虎。“這意味着乾陵在武則天稱帝前,曾擺放有石虎,而武則天當權後將其深埋。在武則天之後,唐陵之中再沒有出現石虎,這成了陵園轉折的標誌。”考古專家分析,武則天特別忌諱石虎,視之為“人臣象徵”,以前在乾陵也沒有發現過石虎的標誌。如今這些被掩埋的石刻全部被立了起來,向人們展示着當時的政治爭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