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乾渴

(表示主觀願望,想喝水的感覺)

鎖定
乾渴同“飢餓”類似,“幹”,描述客觀狀態,人體內缺乏津液。“渴”,表示主觀願望,是想喝水的感覺。 [1] 
中文名
乾渴
含    義
同“飢餓”類似
原    因
陽氣過亢
陰失封藏
直接脱水傷陰

乾渴乾渴的含義

簡化字的乾渴的“幹”源於繁體字的“乾”,和易經八卦的“乾(QIAN)”同字異音。乾卦是純陽無陰卦。乾(GAN)是日照過長,乾旱無雨,巫師祝咒乞雨的意思。乾就是天不下雨的意思,引申為缺水、枯竭,與濕潤相對。同義詞有燥,燥是過度缺水,生火冒煙的意思。涸,是形容江河湖澤的水乾了。枯,形容植物脱水。
《素問·經脈別論》:“飲食入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我們喝進體內的水,如果不經過六腑消化,不會直接變成我們的津液。不經過五藏的吸收、封藏,津液不會留在我們體內。水飲為至陰,六腑之中能消化水飲的首推屬性太陽的小腸和膀胱。五臟之中能存津液者首推屬性太陰的肺脾。腎主閉藏,主要是指藏精。

乾渴導致乾渴的原因

乾渴陽氣過亢

人體的70%都是水,津液枯竭,古人形容為“乾”。津液為陰,幹為陰虛,導致乾的原因,一是陽氣過亢,首先是外感六淫邪氣中的火熱或燥熱邪氣,比如《素問·熱論篇第三十一》:“岐伯曰:傷寒一日,巨陽受之,故頭項痛,腰脊強。二日陽明受之。陽明主肉,其脈俠鼻,絡於目,故身熱目痛而鼻幹,不得卧也。” 又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熱勝則腫,燥勝則幹。”其次是內因,由於飲食不當和七情慾火產生內熱,耗傷津液。比如《素問·痿論》:“脾氣熱,則胃幹而渴,肌肉不仁,發為肉痿。”

乾渴陰失封藏

導致乾的原因二是陰失封藏,首要原因就是直接脱水傷陰,比如大汗、腹瀉、多尿、嘔吐等等,另外原因就是攝入不夠,沒水喝,自然也就津液不足。肺主皮毛,司開闔。外感風邪,衞氣失固,或者濫用發汗藥物,會導致腠理開泄,津液脱失,甚至傷及陰血精液。《靈樞·營衞生會篇》有“奪血者無汗,奪汗者無血”的論述;《傷寒論》也有“衄家不可發汗”,“亡血家不可發汗”的告誡。現代社會濫用阿司匹林預防血栓,但是產生的副作用也不可小覷,很多病人動輒汗出,甚至汗毛脱落。由於嗜食辛辣、香燥,或飲食不節、不潔,或者濫用攻下、消導藥物,會傷脾氣,導致嘔吐、腹瀉,喪失津液。

乾渴陽氣衰微

導致乾的原因三是陽氣衰微,氣化不利。小腸有火熱之性,能泌別清濁。膀胱是州督之官,蒸騰氣化,化生津液。如果陽氣衰微,就會出現“口乾不欲飲”,或“但欲漱水,不欲咽。”的症狀。嚴重的會出現飲水即尿,飲水不解渴,甚至越喝越渴的情況。

乾渴陰寒內盛

導致乾的原因四是陰寒內盛,水飲痰濕凝聚,真陰不足。陽氣衰微不能化水進一步發展,就會出現水飲痰濕留滯體內,成為新的致病因素。病人出現“不幹而渴”的症狀,“水走腸間,瀝瀝有聲。”如同在大海中漂流的人最終會渴死一樣,體內儘管有水,但是是水毒,不是津液。治療濕熱龍膽瀉肝湯中使用生地的原因,就是照顧病人濕邪重同時真陰不足的病機。
綜上所述,正常人出現乾渴,是暫時的津液不足,但是氣化功能正常,所以就得水而解。有的人口乾而不渴,初期是真陰不足。後期是陰陽都虛,津液和氣化功能都不足,需要陰陽雙補。有的不幹卻渴,涎水橫流,胃腸留飲,腹滿水腫。但是,口渴欲飲者,需要用瀉痰飲化水濕,去陰寒。有的是既幹又渴,但飲水不解,需要用温補陽氣,化飲生津。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