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乾州春會

鎖定
乾州春會,是湖南省湘西人民在過年(春節)時常見的綜合性民俗活動,歷來被稱為最具湘西地方特色的文化藝術表演。 乾州春會由“扎春”、“演春”、“遊春”等三大部分組成。 [3] 
乾州“春”與古典戲劇、民間故事、民間神話傳説及當地民間習俗習習相關。它綜合的運用了民間手工技藝、民間美術繪畫、民間人物故事進行精心設計,以生動的造型、鮮明的色彩、獨特的形式再現人類古老的文明及歷史發展的進程。
中文名
乾州春會
所屬地區
湖南· 湘西州 ·吉首市
遺產編號
Ⅷ-2
遺產類別
民俗

乾州春會起源發展

乾州春會源於何時,尚無準確的文獻記載,但自明嘉靖年間以後,每年初三“扎春”迎春活動十分盛行。據清乾隆四年(1739)《乾州廳志》卷之二記載:“正月元旦彼此往來拜年或相邀飲春酒,亦古者春酒介眉之意。立春前一日,扮故事迎春以卜豐年。”又據清乾隆三十年(1765)版《辰州府志》卷十四風俗篇雲:“元宵節前數日,城鄉多剪紙為燈,或龍或獅及各鳥獸狀。十歲以下童子扮演採茶、秧歌諸故事。”清代乾州春會已經非常熱鬧。 [3] 
乾州“春”是元代雜劇興起以後的一種街頭藝術,是戲劇與竹紙紮技藝的一種有機結合。它一是取材廣泛,可從古典戲劇、民間故事、民間神話、傳説中獵取題材。二是結構嚴謹,每台春人物故事一至三人,時間按月推算,一年十二月,每月一台春,閏月為十三台,除前五台屬傳統保留的春故事以外,其它春故事可根據行業任意精選內容。三是造型誇張,選擇奔、跳、躍等高難度動作,進一步塑造和刻畫人物形象。四是色彩鮮明,將民間美術繪畫和民間手工紙紮技藝有機結合,對人物、植物及春的佈局進行精心設計,加以裝飾,使其更有藝術性和觀賞性,達到一種宣傳的效果。如春牛身上的彩色紙,紅色為旱,黑色為澇,白色為棉花,向人們預示一年的春景。這已超越了藝術的本身。因此,乾州春不僅是一種街頭藝術,而且連接着古老的農耕文化藝術特徵。 [1] 

乾州春會民俗活動

乾州春會由“扎春”、“演春”、“遊春”等三大部分組成。 [3] 
一、扎春以紙紮、人扮、綁春為主要內容。紙紮品種有:牛形、龍形、獅子、花船、宮燈、走馬燈、蝴蝶燈、大小蝦、魚、龜、蚌及模擬人物和神像的觀音、天女、八仙、羅漢等。 [3] 
二、演春,主要是演“陽春戲”。陽春戲就是做陽春(農作)人自己的戲,是做陽春的人演給做陽春人看的戲。 [3] 
三、遊春,是乾州“春會”的活動高潮。數燈雲集,旗隊、鼓樂隊與十二台(閏月十三台)高台彩春依次排列。 [3] 

乾州春會科學價值

乾州“春”是湘西農耕文明的縮影。他通過設壇拜先農之神,告訴人們要勸農、重視農業。尤其是通過舉辦“遊春”這一羣眾性民族民間藝術活動,不僅讓人們得到藝術享受,而且從藝術中獲取農事氣象、信息,預測一年的春景,如《春牛圖》中牛身上的色彩變化是根據歷年曆書上作出的判斷,對當時的農事耕作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和科學技術價值。 [2] 

乾州春會文化價值

乾州“春”集中的體現了乾州各族人民的文化傳統和文化淵源,充分反映了乾州各族人民的審美意識和民族情操,鞭撻假、醜、惡,弘揚真、善、美,以獨特的藝術形式顯現其物質文化的屬性和內涵,成為世人認識乾州、瞭解乾州、研究乾州的民族信仰、人物造型等綜合性街頭藝術。對湘西地方特色文化的形成和文化旅遊的開發具有特殊重要的意義。文化是地方綜合實力的象徵,經濟發展可給文化注入生機與活力,而旅遊可給文化藝術提供展示的平台。近幾年來,隨着湘西旅遊開發的不斷深入,各種特色文化得到了不斷保護、開發與利用,而乾州“春”這一獨特的街頭藝術藴藏着濃厚的民間文化底藴,應將有一個更加廣闊的舞台。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