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乳山口灣

鎖定
乳山口灣,也稱乳山灣,位於山東省乳山市南部,因海口東側的大乳山而得名。灣口向南,口寬0.75公里,東西兩岸有大乳山和海陽縣垛山扼其門户,海灣呈“V”字形分別向東北和西北延伸12公里和9公里,灣內海岸線長約75公里, 水域面積46平方公里。 [1] 
乳山口灣為避風良港,歷史上素有“北有旅順口,南有乳山口”之説。乳山口灣旗杆石築有乳山商港和漁港碼頭,千噸船可乘潮進港。乳山灣歷史上曾盛產泥蚶,佔全縣總產量的70%多。 [1-2] 
中文名
乳山口灣
地理位置
山東省乳山市南部沿海
所屬海域
黃海
灣口口寬
0.75公里
平均水深
5米
水域面積
46平方公里
海岸線長
約75公里

乳山口灣位置境域

乳山口灣在山東半島的位置 乳山口灣在山東半島的位置
乳山口灣的範圍示意圖 乳山口灣的範圍示意圖
乳山口灣,《山東省志·海洋志》稱乳山灣,位於山東半島東南部,乳山市南部,北距乳山市區15公里,南距東小青島7公里,因海口東側的大乳山而得名。乳山口灣系海水淹沒山間凹地而成,灣口向南,口寬0.75公里(《山東省志·海洋志》0.8公里),東西兩岸有大乳山和海陽縣垛山扼其門户,海灣由兩個直角相交的狹長水域組成,中間以旗杆石一帶為界。海灣呈“V”字形分別向東北和西北延伸12公里和9公里,灣內海岸線長約75公里,平均水深5米,最深18米(《山東省志·海洋志》17米),總面積109.9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積46平方公里。灣內岩礁有乳島子和取腳石,海灣底質為砂質。 [1-2] 
乳山口灣中心乳山港口一帶海面 乳山口灣中心乳山港口一帶海面
乳山口灣南端乳山口 乳山口灣南端乳山口
乳山口外黃海海面 乳山口外黃海海面

乳山口灣海岸島嶼

乳山口灣海岸

乳山口附近東岸地形 乳山口附近東岸地形
乳山口內灣為泥質岸,潮間帶300~2000米左右,灘面較穩定,底質大部分是軟泥、泥沙,少部分為沙質。 [3] 

乳山口灣島礁

乳島子羣礁,北緯36°47′,東經121°29′,在乳山口港西0.5公里處,因位於乳山口旁海濱中而得名。整個礁羣由兩個南北走向東西並排的礁體組成,範圍約0.1平方公里,高1.5米,系海蝕而成的砂礫岩構體,海底泥沙質。
取腳石明礁,北緯36°46′,東經121°28′,東南距大陸最近點的光頂山0.2公里,東距大乳山1公里。因位處淺灘,並在乳山口港灣主航道邊緣而得名。礁勢呈長方形,主體東西走向,長100米,寬20米,面積2000平方米,海拔5米,系海蝕而成的砂礫岩構體,西高東低,西端設有航標燈樁。 [4] 

乳山口灣海底

乳山河從旗杆石以西攜沙入海,使兩側水域明顯淤淺,而向東北伸入的水域較深。旗杆石築有碼頭,千噸船可乘潮進港。口外欄門沙長1公里,影響船舶進出。 [2] 

乳山口灣海域水文

乳山口灣潮汐

潮間隙,境內近海潮汐類型屬正規半日潮。據1970~1971年、1974~1975年及1979年5年的驗潮資料統計,乳山口海面平均高潮間隙為3時17分,平均變幅加、減40分鐘,最大變幅-96~65分鐘。平均低潮間隙為9時22分。
潮差,乳山口海面多年平均潮差244釐米,年平均潮差變化範圍為237~250釐米,變化曲線呈現雙峯雙谷型,峯值分別在3~4月和9月,各為245和250釐米,谷值分別在5~6月和1~2月,各為243和237釐米。歷年各月最大潮差308~431釐米,各年極值出現的月份很不規律,據1960~1979年驗測,以8月份最多,共8次,佔40%,其次是7月份出現5次,佔25%。歷年最大潮差431釐米,出現在1979年1月29日。
潮位,乳山口海面1960~1979年平均潮位為238釐米,平均潮位的年變化呈一峯一谷型,谷值在1~2月間,為217釐米,峯值在8月,為263釐米,變幅46釐米。最高潮位極值496釐米,出現於1974年8月20日(陰曆七月初三)4時54分,歷年最低潮為-40釐米,出現於1978年1月10日(陰曆十二月初二)10時00分。1980年10月26日,出現了驗潮以來的最低潮位-61釐米。 [5] 

乳山口灣海水錶層温度

乳山口海水錶層日最低水温出現在日出後1~3小時內,日最高水温出現在13~18時之間。水温的日增差一般在8~13時,夏季增温較快,最大增温速度1小時1℃,降温速度較慢,自高温點過後一般要持續緩降十幾個小時。一年內平均水温變化範圍較大,3月下旬~6月下旬及9月下旬~10月中旬,變化幅度一般為4.0℃,其它(月)旬大都在4~6℃之間,最大變幅6.7℃,出現在7月上旬。各季最低水温均出現在8時左右。最高水温冬(1月)、春(4月)出現在20時左右,秋季(10月)出現在14時左右,而夏季(7月)則出現在14~20時之間。乳山口海水錶層20年平均水温13.6℃,平均水温最低值0.3℃,出現在1月,最高值26.8℃,出現在8月。通常2~7月為增温期,最大增值速率6.0℃/月,出現在3~5月;8月~翌年1月為降温期,最大降温速率6.9℃/月,出現於11~12月。
水温年較差26.5℃,年較差的最大值29.1℃,出現於1967年,最小值25.1℃,出現於1976年。年最高水温出現在7、8月,一般變化於29~31℃範圍內,歷年極端最高值32.5℃,出現於1961年8月6日。年最低水温一般出現在1月、2月,其變幅多在-1~-2℃之間,歷年極端最低值-2.3℃,出現於1960年1月26日。 [6] 

乳山口灣海水錶層鹽度

乳山口海水錶層平均鹽度年變化曲線為一峯一谷型。平均鹽度8月份最低,為24.32‰(克/千克,下同)。1~4月平均鹽度值非常接近,月變量僅0.07~0.17‰,為鹽度的穩定期,平均最高出現在2月,為30.53‰。4~8月為鹽度的遞減期,最大遞減率月3.4‰,出現在6~7月。8月~次年1月為鹽度的遞增期,最大遞增率月2.1‰,出現在8~10月。最高鹽度出現在12月~次年6月,以2月份出現的機會最多,其它月份極為接近。年最高鹽度變化範圍30.53~33.35‰,20年極端最高鹽度33.35‰,出現在1969年2月5日。最低鹽度的年極值出現在6~9月,以8月為最多,鹽度值16.6~17.1‰,20年極端最低鹽度出現在1975年8月16日,為16.6‰。 [6] 

乳山口灣海霧

據1960~1979年19年觀測,乳山口海面年平均霧日24天,年霧日多於30天的6年,其中1969年最多,為39天;年霧日少於20天的4年,其中1961年最少,僅8天。出現霧日的月份以4~7月份最多,月平均3.5~4天,4個月有霧日數佔全年有霧日數的61%,最多的月份是1964年4月,出現13天。11月~次年1月海霧較少,月平均0.6~0.9天,3個月霧日僅佔全年有霧日數的9%,其中11月份最少,20年內僅6年出現霧日。8~10月平均霧日1.2天,佔全年有霧日數的15%。2~3月份的霧日分別為1.3和2.4天,佔全年霧日的15%。 [7] 

乳山口灣海冰

據乳山口測點1960~1979年觀測,一般在12月中、下旬可見到初冰,次年2月下旬海冰消失,冰期平均65天。個別年度初冰日可提前在12月上旬,或延至次年1月上旬;終冰日早的在2月上旬,晚至3月中旬。年冰期短的46天,長的87天。
乳山沿海未出現過固定冰,多為流冰。流冰量(流冰覆蓋能見海面的成數)2~3成,最小的年度小於1成,最多的年度可達6成,各級流冰量出現的頻率是0~3成佔55%,4~7成佔27%,8~10成佔18%。流冰密集度(流冰羣中,冰的總面積覆蓋流冰分佈海面的成數)出現的頻率是:稀疏(0~3成)佔40%,密集(8~10成)佔32%,其餘(4~7成)佔28%。流冰方向除少數受大風影響外,主要隨潮流流動,最大流冰速度可達80釐米/秒,多出現在半潮期,流速慢的小於10釐米/秒,主要出現在高低潮前後,或冰量較大的時候。流冰厚度,盛水冰期3~20釐米,約佔總量的80%。融冰期多出現少量堆積狀流冰,厚度在20~40釐米。 [7] 

乳山口灣海發光

漁民稱為海火。分火花型、瀰漫型和內光型3種,每類又以發光的強弱分為5級。乳山口海洋站觀測到的海發光主要是火花型,系海水中發光的細菌或微生物在外界的刺激下而產生的發光現象。其年變化最小頻率出現在7月,其次是2月,最大頻率出現在9~10月。發光強度絕大多數為一級,最大出現過三級,但次數很少,多在4~5月及9月發生。 [7] 

乳山口灣入灣河流

有乳山河和司馬莊河、鋸河、六村屯河、蘭家河注入灣內。 [1] 
乳山河,古稱厥水、厥港水、民國時稱垛河,建國後改稱乳山河,為境內第一大河。發源於馬石山南麓的垛魚頂,流經馬石店、崖子、午極、諸往、育黎、乳山寨、夏村、乳山口8鎮,全長65公里,平均坡度0.47%,流域面積954.3平方公里,由乳山口灣入黃海。據多年水文資料統計,乳山河最大水深2.65米,歷年汛期最大流量2583立方米/秒,最大含沙量8.7公斤/立方米。歷年枯水期最小流量0.018立方米/秒,含沙量1.36公斤/立方米。200年一遇的最大洪峯3550立方米/秒(1930年),20年一遇的最大洪峯2230立方米/秒(1964年)。
司馬莊河,發源於乳山寨鎮與海陽縣交界處的七崮頂,自西北向東南流經赤家口、果棗夼、寶口、司馬莊、圈港、蘆根灘、鳳台頂,注入乳山口灣,全長15公里,河牀寬80米,流域內建有中型水庫1座。
鋸河,有南北兩個源頭。北源於鋸齒山北麓,向西南流經林家莊、上夼、河東等村與南源匯合。南源在大孤山與白沙灘兩鎮交界處的無極山東麓,流向北轉西,經石硼楊家至河東與北源匯合。匯合後向南流經東林家、西林家、俞介莊、河南等村與遲家河匯合,再向西南經後尹家、前尹家、康家、北唐家、南唐家等村入乳山口灣,全長21公里,河牀最寬處100米,屬季節性河流。
六村屯河,發源於白沙灘鎮北部無極山南麓,自北向南經董格莊、六村屯流入乳山口灣,全長6公里,河道寬處50米,屬季節性河流。
蘭家河,發源於白沙灘鎮丈八石村南,自東北至西南流經曹家莊、吉林、王家莊、封增山、蘭家等村,轉南注入乳山口海灣,全長8公里,河牀最寬處40米,屬季節性河流。 [8] 

乳山口灣資源

乳山口灣淺海資源

乳山沿岸海底比較平緩,潮水流速低,一般在9~45釐米/秒之間,平均流速24.7釐米/秒,流向比較紊亂。淺海鹽度為34.19‰,營養鹽含量偏低。據1977年10月~1980年9月調查,NO3-N年平均含量12.3毫克/立方米,NH4-N年平均含量17.0毫克/立方米。1982年海岸帶資源調查,淺海平均總生物量為333.68克/立方米,生物量最高的是藻類,平均為221.58克/立方米,其次是軟體動物,平均生物量為78.93克/立方米。沿岸淺海除有豐富的魚、蝦等各類水產資源可供捕撈外,還是人工養殖貽貝、扇貝、牡蠣、鮑魚、刺蔘、海帶、裙帶菜等的良好基地。沿岸淺海按其地理位置及資源狀況主要劃分為5個自然淺海養殖區。 [9] 

乳山口灣灘塗資源

乳山灣東流灘塗養殖區位於乳山灣東側,灘塗可養殖面積2.05萬畝,大部分底質為軟泥,小部分為泥沙。灘面平緩而穩定,有淡水流入,水質灘質肥沃,盛產泥蚶、毛蚶、菲律賓蛤仔、四角蛤蜊、文蛤、長竹蟶等貝類,是理想的泥蚶養殖區。乳山灣西流灘塗養殖區位於乳山灣西側,灘塗可養殖面積0.7萬畝,為泥沙灘,底質較肥沃,灘內經濟貝類的苗種資源豐富,主要貝類種類有菲律賓蛤仔、長竹蟶、泥蚶、四角蛤蜊、文蛤等,尤以盛產菲律賓蛤仔、長竹蟶聞名。 [10] 

乳山口灣鹽業

乳山灣內民間煎鹽歷史悠久。1958年,國家資助發展海鹽生產,當年底(時乳山縣撤銷)分別由文登鹽務局、海陽鹽務局在安家和港頭建鹽場。1959年秋建成投產。1960年,3個鹽場產鹽2432噸。復縣後,3個鹽場歸乳山縣。1970年,擴建馬場鹽場。1972年,全縣鹽產量5577噸。1974年秋,擴建安家鹽場。1975年後,馬場鹽場、安家鹽場相繼對老灘進行改造,放大池格,加高壩埂,採用塑料薄膜覆蓋結晶池和滷水池,增強了抗雨能力,由季節性生產改為常年生產,以死茬鹽底代替活茬鹽底。1979年,港頭鹽場鹽田缺水乾灘停產。1982年後,全國鹽業生產過剩,馬場、安家2個鹽場部分鹽田改作養蝦池。1992年,兩鹽場鹽田33400公畝,年產原鹽6800噸。1995年3月,乳山市鹽場(馬場鹽場)新上一條粉洗加碘生產線。是年,境內2個鹽場生產原鹽7800噸。自1960~1995年,境內累計生產原鹽163580噸。 [11] 
安家鹽場,位於乳山口正北、安家村前港叉。三面山丘環抱,不受山洪海嘯威脅。海灘平坦,泥質,海水直接入灘。場東1華里與公路相接,運輸方便。屬鎮辦企業。安家鹽場於1958年由海陽縣鹽務局組織興建,1959年秋竣工見鹽,共建灘28副,1960年產原鹽550噸。建場初期採用風車提水、小推車上坨,後改用抽水機汲水、皮帶運輸機上坨。1974年秋,唐家公社組織8000人在老場下游乳山河東岸圍海1350畝,建成新鹽田。1975年產原鹽1615噸。1976年後,安家鹽場改造老灘,採用塑料薄膜苫蓋結晶,架設了輸電線路,實現機械化生產。至1981年,鹽場產鹽4592噸。原鹽中純氯化鈉含量為93.78%。1982年後,國家安排給安家鹽場年產鹽計劃2500噸,任務不足,抽出部分人養蝦、栽蘆葦。至1995年,安家鹽場有鹽田18000公畝,工人50名,當年產鹽5000噸,產值596萬元。1960~1995年累計產鹽65116噸。
港頭鹽場,位於乳山口東北、港頭村西的荒灘上,沙質。1958年底,海陽縣鹽務局組織4000人,圍灘造灘田。1960年秋見鹽,共建灘25副,當年產原鹽680噸。1962年後,年產原鹽千噸左右。年產年銷,手工作業。1978年,縣水產公司在鹽場西下游擋壩建養蝦場。致使海水上不到鹽田,河水排不出去,灣內海水淡化,鹽田缺水乾灘。至1978年,累計產原鹽20693噸。翌年,港頭鹽場停產,原鹽田改成養蝦池。 [12] 

乳山口灣漁業

乳山口灣內停泊的漁船 乳山口灣內停泊的漁船

乳山口灣貝類養殖

泥蚶養殖。乳山灣境內養殖泥蚶歷史近200年,歷史上曾盛產泥蚶,佔全縣總產量的70%多。 [1]  1940年代前,養殖地限於乳山灣,養殖面積約1000畝,一般年產500噸左右。養殖方法:春季採集野生蚶苗置於灘內,2~3年後長成。泥蚶在冬季易被結冰挾走和凍死,損失率常達30%~60%。1950年代起,秦家莊、西泓辛家、鄒格、南唐家等村莊大都組織起養蚶專業隊,技術不斷提高,養殖面積不斷擴大。1957年,全縣泥蚶產量1500多噸,創歷史最高水平,成為全國泥蚶重點產地之一。1983~1984年,乳山口灣由於發展對蝦養殖,灣內水質富營養化,蚶苗趨於絕跡,泥蚶養殖需到榮成等地採購苗種。1985年,境內降雨量較大,乳山口灣水質得到改善,蚶田生出少量蚶苗。1987年,泥蚶養殖面積擴大到1540畝,產泥蚶191噸。1988年發生赤潮,蚶苗大面積死亡,當年僅收穫57畝20噸。1992年,全縣泥蚶養殖63畝,產量181噸。1993年後,因乳山灣生態環境惡化,泥蚶產量甚微,處於絕跡邊緣。
菲律賓蛤仔養殖。又稱蜆子。境內大部分海區,從中潮區到潮下帶5米等深線之間廣有分佈,是一種優良的灘塗養殖貝類。1950年代前,一直處於野生和自由採捕狀態。1966年始,對4萬多畝灘塗岩礁全部封起護養,當年護養蛤仔灘1300畝,人工採苗養殖蛤仔77畝。此後,養殖面積逐年擴大。1986年,全縣養殖面積達24200畝,收穫鮮蛤約417噸。1987年後養殖面積穩定在1.4萬畝左右,主要養殖區在乳山灣。由於實行精養,單位面積產量大幅度提高。至1992年養殖面積10660畝,產蛤2929噸。1993年後,苗種除採集當地自然苗外,還到壽光等地大批購進。但因海區污染等原因,有時出現“臭灘”現象。1995年,養殖面積1萬畝,產量21360噸。成為灘塗貝類養殖三大品種之一。
牡蠣養殖。境內牡蠣養殖形式有2種,一為灘塗養殖,一為淺海養殖。灘塗養殖歷史較早,1970年代即開始人工投放蠣石採苗試養,年產牡蠣20噸左右。1982年4月,購進大連灣牡蠣親貝1.4萬公斤,放養在杜家島、姜格、乳山口灣灘內,計放蠣石6000立方。養殖區域主要在乳山口灣內。1993年後,出現插殼養殖新方法,即利用扇貝殼於7月份插在灘塗上作附着基自然採集牡蠣苗,再於10月移至低潮區育肥,來年冬天收穫,畝產可達5000公斤。1995年,灘塗養殖牡蠣面積6300畝,產量39690噸。成為灘塗貝類養殖三大品種之一。
淺海養殖。牡蠣始於1980年代中後期,由於技術原因收效甚微。1994年重新發展牡蠣淺海養殖,主要品種為太平洋牡蠣及當地牡蠣,水面開發利用近萬畝,但8月份遭第15號熱帶風暴潮襲擊,損失重大,災後恢復近2500畝,畝產5~6噸。1995年養殖面積基本恢復到上年水平,8月上旬出現不同程度死亡,死亡率10~20%,並有大量蝸蟲出現。
縊蟶養殖。縊蟶曾為乳山灣主要經濟貝種和養殖品種之一。1980年代後自然苗種漸少,養殖難以發展。80年代中期從浙江一帶運回苗種,在中潮區整畦養殖,形成規模,逐步成為灘塗貝類養殖三大品種之一。噸苗可收10噸蟶,畝效益上萬元。1993年,養殖面積1200畝,產量1200噸,1995年,面積發展到4000畝,產量4000噸。
貽貝養殖。貽貝俗稱海紅。1972年秋,白沙灘公社養殖場在宮家島首次試養成功。1973年在葫蘆灣試養,放養方式是將附着基連掛於浮綆上進行垂養,苗種從煙台等地引進。當年養殖0.3畝,收穫鮮貝1噸。此後,貽貝養殖面積迅速擴大,養殖區域擴展到東小青島周圍海區、乳山口外西岸等處。1977年,全縣養殖貽貝達5000畝,產鮮貝9085噸。1978年後貽貝價格下調,產品滯銷,養殖面積急劇下降。1980年,貽貝養殖面積下降到466畝,產鮮貝1430噸。1981年後,隨着港養對蝦的興起,貽貝作為對蝦鮮活餌料的需要再度得到發展,每年平均增養400餘畝。1992年,貽貝養殖面積達3691畝,產鮮貝14404噸。養殖海區主要在宮家島--腰島--南黃島--竹島--小青島一帶。1993年後,全市放養面積穩定在3000畝左右,畝產鮮貝5~7噸,畝效益1000~2000元。 [13] 

乳山口灣蝦類養殖

1978年11月,縣政府組織力量在乳山口灣東端修築攔海大壩,建萬畝養蝦基地。1979年5月,大壩合攏。大壩北至母豬島,南至鄒格村,全長2890米,平均壩高4.5米,頂寬6米,底寬36~40米,坡度1∶3,兩面亂石護坡。直接投工150萬個,搬運土石44萬方,圍堵面積10100畝,養蝦最大水體800多萬立方米。在壩上修建閘門30孔,起閉機提升。國家水產總局投資211.6萬元,為國家對蝦養殖基地。1980年起,乳山口灣沿岸的人石、到根見、安家、劉家莊、陳家、鄒格、後山於家、西山趙家、姜家莊、東南等村相繼在沿海建池養蝦。養殖對蝦品種有中國對蝦、長毛對蝦、墨吉對蝦等,以低值魚、蝦、貝類和人工配合餌料(豆餅、花生餅、麩皮等)搭配投餵。 [14] 

乳山口灣港口航道

乳山口灣為避風良港,歷史上素有“北有旅順口,南有乳山口”之説。 [1] 

乳山口灣航道

乳山口港外竹島東南方有水位-3米以上的進出航道,長3海里,最窄處約300米,泥沙底質。港灣內航道呈S型,長2海里,寬500米,水深8~15米。在碼頭西南方340米處,水下有暗礁,水位-0.1米。
1950年代初,青島航道局在乳山口港入口處的琵琶島東南角和取腳石兩端設立兩座燈標,駐乳山口軍港部隊在紅石嘴、後山於家村後設立進口閃光航準疊標。 [15] 

乳山口灣港口

乳山口港 乳山口港
乳山口港,位於境內南部乳山灣北岸,東經121°29′12",北緯36°47′40"。港口範圍,包括乳山灣部分水域約11平方公里。為乳山市海上門户和海運樞紐,可與全國各沿海港口通航。由乳山口東去石島港62海里,威海港126海里;西去青島港78海里;南去上海港412海里;北往煙台港168海里,大連港203海里,丹東港272海里。1993年2月,乳山口港被批准為國家二類開放口岸,3月1日正式對外開放。乳山口港成為乳山市對外開放的窗口和通向世界的橋樑與紐帶。 [15] 
乳山口漁港碼頭 乳山口漁港碼頭
乳山口漁港,位於乳山口商港東側,為乳山最大漁港,也是國家一類羣眾漁業港埠。漁港三面環山,港門南開,為天然避風良港。港內水域開闊,泥沙底質。至1980年代,漁港岸壁碼頭東西走向全長211.8米,高程+5.1米,水深-3.6米,國家總投資210萬元。港內設加油泊位、供水泊位各1個,冰橋1座,配有供電、供油、供水、供冰、裝卸、照明、調度室等設施,可同時停靠6對185馬力漁輪卸魚,是一個設備較完備的中型漁港。至1995年,漁港佔地5.4萬平方米,年吞吐量3.1萬噸。港岸建有大型冷庫2座,冷凍能力為1300噸/次。 [16] 

乳山口灣航運

乳山口港是理想的小商埠和漁港,久有“北有旅順口,南有乳山口”之説。唐時即有外埠船隻來往,清時與上海、廣州、煙台、大連、天津等港口通航。解放戰爭時期,乳山口港為支援解放軍,鞏固解放區發揮了重大作用。1951年,縣油脂公司、糧食公司、縣聯社、土產公司、食品公司等單位相繼在乳山口港設立轉運站。1955年,乳山口港吞吐量達到62331噸,其中吐量42210噸。1958年,首次有2艘2000噸級貨輪駛入乳山口港。1962年,乳山口港獲山東省沿海快速裝卸紅旗港稱號。1978年,港口貨物吞吐量達307829噸,創歷史最高紀錄。進口的主要貨物有煤炭、化肥、柴油,出口的主要貨物有沙、糧食、花生、水果等。1989年10月建成年製冰6000噸的製冰廠。 [15] 

乳山口灣客運

1950年,乳山口港有“同洲”、“建安”兩貨輪附設客運,往返青島、乳山口之間。1962年,青島海運局魯航103號輪往返青島至乳山口從事客貨運輸,當年客運量8700人次。1963年後,陸路客運發展,海上客流量逐年減少,到1965年僅200人次,遂撤航。1955年前,有乳山口港碼頭分別至南岸後山於家村和至西岸到根見村兩條擺渡客運線。後因私人經營擺渡,秩序混亂。1956年後,政府對渡口統一管理,規定三處渡口分別由旗杆石村、後山於家村、到根見村經營。1985年,南北岸客流量2000人次,東西岸客流量5000人次。1986年3月,乳山口鎮政府經營“乳渡1號”輪(載客30人),往返三處渡口和東小青島。1989年,東小青島村經營的“乳河6號”輪(載客36人)由義渡改為收費運送島陸往來乘客。1994年,海陽所鎮後山於家村經營的“乳渡2號”(載客12人),往返乳山口南岸至北岸。 [17] 

乳山口灣貨運

清末,乳山口設有“三義”、“新興”等運輸商行,計木帆船8條,總載重量790噸,往返於近海港口和青島、上海、丹東等港口。主要運出貨物有食鹽、水產品、土特產品,輸入貨物有大米、棉花、布匹及其它日用品。1920年,增設“益長祥”運輸商行,經營船隻1條,載重量70噸,後因經營管理不善於1925年停辦。1942年,乳山解放,社會安定,沿海漁民或自購或聯合集資購買以風帆、搖擼為動力的木質運輸船參與運輸,海上貨運業空前興旺。當年有專業運輸船58條,季節性運輸船無計。部分大型帆船還為江南的新四軍運送軍用物資。1946年土地改革後漁民分得土地,多數漁民棄商從農或從事海上捕撈業。
1948年,境內沿海有大小運輸船隻僅18條,總載重量120噸,年運量1152噸,主要航行於沿海附近的乳山口、和尚洞、洋村口、浪暖口、南泓、小泓、棉花山、掛子場、白沙口、蟹子窪等港口及青島港之間。1954年,小泓水產站經營木帆船7條,載重60.5噸,專業從事水產系統的物資運輸,為縣內第一個集體海運單位。1956年3月,乳山縣木帆船運輸合作社在乳山口成立,有社員63人,木帆船16條,總載重284噸。當年全縣共有運輸船隻25條,總載重409.2噸,年運量13506噸。1963年,該社購進兩條載重45噸、動力60馬力的機帆船,從事海上運輸,開境內海運機械化之端。
1973年,木帆船運輸合作社改稱乳山縣海運公司,航線延伸到渤海灣,船舶主要航行於龍口港、東風港和刁口、長島之間,往返裝運沙、鹽等貨物,部分船隻被煙台糧油食品進出口公司和煙台五金礦產進出口公司租用,裝運出口球石、水產品等貨物。
1975年7月,海運公司首次自制一艘載重130噸的木質貨輪投入海運。1978年,海運公司木帆船全部改造為機帆船,計13條,總載重量993噸,公司職工發展到155人,當年貨運量6.7萬噸。1985年,海運公司有大型營運船隻4條,動力1370馬力,總載重量1180噸,主要航行於山東各港口及河北、遼寧沿海各大港口之間,鋼質大輪航線延伸到上海、温州等地,年貨運量9萬噸。
1986年後,縣海運業船舶逐步由木質改換為鋼質,船舶航行區域由三類海區發展到二類海區,即由長江以北航線延伸至長江以南直至廣州航線。是年,海運公司購置“乳海口”千噸級船,常年航行於深圳至蛇口航線。1988年11月,從連雲港海運公司購買了2條駁船和1條拖船,共1000載重噸。由於適航條件差等原因,經營兩年多時間後於1991年5月轉賣,又從遼寧長海海運公司購進載重500噸的“乳海14”輪,從煙台海運公司購進載重570噸的“乳海15”輪,投入海運。隨着船舶航行區域的擴大,運輸的貨物種類不斷增多,主要有鋼鐵、水泥、木材、電器、煤炭、酒、植物油、糧食、果品及化工原料等。
1992年,乳山海運公司擁有運輸船舶5艘2150載重噸1985馬力,主要航行於北起大連、丹東,南至廣州、海口等國內沿海各港口,營運量11萬噸,創利潤106.7萬元,在威海市水上運輸企業中率先成為利潤過百萬元企業。1994年後,由於運輸市場的開放,運價降低,原料、物料價格上升,造成企業效益下降。 [17] 
參考資料
  • 1.    乳山口灣  .山東省情網[引用日期2012-09-15]
  • 2.    山東省志 海洋志 第一卷 海洋地質地貌  第一類 海洋地貌   第四輯 海灣和島嶼    一、海灣     (一)原生海灣
  • 3.    乳山市志 第二編 自然環境  第四章 海域   第一節 海岸
  • 4.    乳山市志 第二編 自然環境  第四章 海域   第四節 岩礁
  • 5.    乳山市志 第二編 自然環境  第四章 海域   第五節 潮汐
  • 6.    乳山市志 第二編 自然環境  第四章 海域   第六節 海水錶層温度及鹽度
  • 7.    乳山市志 第二編 自然環境  第四章 海域   第七節 海霧海冰海發光
  • 8.    乳山市志 第二編 自然環境  第二章 地貌  第四節 河流
  • 9.    乳山市志 第十三編 漁業  第二章 漁業資源   第二節 淺海資源
  • 10.    乳山市志 第十三編 漁業  第二章 漁業資源   第三節 灘塗資源
  • 11.    乳山市志 第十四編 工業  第十五章 鹽業   第一節 製鹽
  • 12.    乳山市志 第十四編 工業  第十五章 鹽業   第二節 鹽場
  • 13.    乳山市志 第十三編 漁業  第四章 水產養殖   第一節 貝類養殖
  • 14.    乳山市志 第十三編 漁業  第四章 水產養殖   第二節 對蝦養殖
  • 15.    乳山市志 第十八編 交通郵電  第一章 交通設施   第三節 航道港口
  • 16.    乳山市志 第十三編 漁業  第七章 漁港   第一節 乳山口漁港
  • 17.    乳山市志 第十八編 交通郵電  第二章 交通運輸   第二節 海上運輸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