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九龍頸槽蛇

鎖定
九龍頸槽蛇(Rhabdophis pentasupralabialis Jiang and Zhao,1983)是遊蛇科頸槽蛇屬的一種動物。
中文名
九龍頸槽蛇
拉丁學名
Rhabdophis pentasupralabialis Jiang and Zhao,1983
蛇目
遊蛇科
頸槽蛇屬
亞    目
蛇亞目
分佈區域
四川九龍
命名者及年代
Jiang and Zhao,1983

九龍頸槽蛇形態特徵

有頸槽,中段背鱗15行,上唇鱗5 (2-2-1),下唇鱗6為主,顳鱗1+1為主,腹鱗十尾下鱗數平均207. 7 。
描述依據標本 四川九龍20雄20雌、寶興2雄、洪雅瓦屋山5雄8雌、峨眉山3雄2雌、峨邊1雄、米易2雌,共31雄30雌。
形態描述 全長雄性(n=95) 308-617(平均436.2) mm,雌性(n=48)368-628(平均466.3) mm,
背面橄欖綠或草綠色;腹面灰白色或灰綠色,散以粉褐色細點,前後2枚腹鱗之間黑褐色。上唇色稍淺,2/3及4/5上唇鱗之間有黑紋。
頰鱗1;眶前鱗1,眶後鱗2或3,極少數為1;顳鱗1+1,少數為1+2;上唇鱗5,2-2- 1式,少數為4,2-1-1或2-2式,也有一側為3者,2-1式;下唇鱗以6為主(50%),其次是7(28.6%),再次為5(14.6%),而8與4枚僅分別佔3%;前4(很少為3)枚切前頷片。背鱗通身15行,具弱稜,中段兩外側各2-3行平滑;腹鱗雄性(n=96)149-163,平
均154.8枚,雌性(n=49)149-162,平均154. 8枚;肛鱗二分;尾下鱗雙行,少數標本部分單行,雄性(n=91)53-69,平均60對;雌性(n=43)47-56,平均52對。
上頷齒18枚,由前向後依次增大。
雄性半陰莖基部三分之一具縱紋,中段三分之一具環紋,遠端三分之一略膨大,被鱗狀乳突。淺分叉,頂端呈環狀。內側有一縱行精溝從基部通向頂端杯狀部分,因而杯狀部在該處呈現缺刻。除精溝邊沿平滑外,餘均被倒刺,遠端三分之一刺較粗大而密集,其餘部分刺小而稀疏(江耀明與趙爾苾,1983)。 [1] 

九龍頸槽蛇物種學史

最初由江耀明和趙爾宓(1983)在貢嘎山區進行兩棲爬行動物區系調查期間採得大量具有頸槽的遊蛇,在與同類型標本比較後發現新採樣物種與頸槽蛇標本最主要差異為該物種上唇鱗為5(2-2-1),認定其應當為頸槽蛇一亞種命名為頸槽蛇九龍亞種 [2]  。而後趙爾宓先生(1995)經過詳細比較研究後,認定頸槽蛇九龍亞種的分化已達到了種水平,故將其上升為種為九龍頸槽蛇Rhabdophis pentasupralabialis,這一觀點在後續的研究中,也被大部分研究者肯定 [3] 

九龍頸槽蛇保護級別

該物種已被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佈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簡稱《三有名錄》。
參考資料
  • 1.    科學數據庫-中國動物主題數據庫  ..[引用日期2020-09-24]
  • 2.    Jiang, YAO-MING, and ER-MI ZHAO. Studies on amphibians and reptiles of Mt. Gongga region, Sichuan, China. 3. A study of species-group nuchalis, genus Rhabdophis [in Chinese]. Acta Herpetol. Sinica, Chengdu, [new ser.], 1983. 2 (1): 59-62. 
  • 3.    趙爾宓. 我國蛇類幾個種與亞種的討論[J] . 鐵道師院學報 ( 自然科學版) , 1995. 12( 2) : 36 ~ 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