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九日送別

鎖定
《九日送別》是唐代詩人王之渙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此詩先描述了詩人於重陽節送別故人時的淒涼情景,再寫詩人對故人的送別,最後寫詩人對彼此分別後的遐想。全詩格調蒼涼,在問語的強調、今明的對比、虛詞“且”“暫”“應”的呼應中,一波三折地推出離別之苦。 [1] 
作品名稱
九日送別
作    者
王之渙
創作年代
唐代
出    處
《全唐詩·卷二百五十三》 [2] 
作品體裁
七言絕句

九日送別作品原文

九日送別1
薊庭蕭瑟故人稀2,何處登高且送歸3
今日暫同芳菊酒4,明朝應作斷蓬飛5 [1]  [2] 

九日送別註釋譯文

九日送別詞句註釋

  1. 九日:即農曆九月九日,因九是陽數,故也稱“重陽節”,古代此日有登高、插茱萸(避邪)、飲菊花酒的習俗。
  2. 薊(jì)庭:薊地的庭院。薊,古地名,在今北京城西南。蕭瑟(sè):形容寂寞、淒涼。故人:老友,舊交。
  3. 登高:登山。送歸:送朋友歸去。
  4. 菊酒:以菊的花、莖、葉加米釀造的酒,九月九日熟成而飲,名為“菊花酒”。
  5. 斷蓬:斷梗飛蓬,喻漂泊無定。蓬,即蓬蒿,一年生草本植物,秋天乾枯,風吹折斷而飛。 [1]  [3] 

九日送別白話譯文

薊地的庭院一派淒涼景象,熟人故交也稀少,應該到哪裏去登高望遠並且送熟人故交歸去?
今日是重陽節,暫時還能同飲香醇的菊花酒,明日就要像斷梗的飛蓬一樣分別而各自漂泊了。

九日送別創作背景

詩人曾任文安縣尉(今河北省中部),屬薊州轄境。此詩當為詩人任守期間與友人於農歷九月初九日重陽節登高飲酒時的贈別之作,具體創作時間不詳。 [4] 

九日送別作品鑑賞

九日送別文學賞析

此詩首句點明登高送別是在薊州邊極荒涼蕭瑟之地,“何處登高”再度設問,實際是將無處登高的淒涼之感強化而托出。故人稀少而總還有知己聚飲,可如今又將送之歸去,悽然的設問與悽惋的送別相連,更是悲上加悲。“何處登高”這平實問語,似不幹“景語”或“情語”,卻將“景語”和“情語”融為一體。接着又由此時此地的感慨推向未來命運的遐思——今日把酒共飲,明朝天各一方,不知飄泊至“何處”,而命運怕只能如斷草飛蓬。在全詩“蕭瑟”的意境、淒涼的氛圍、“菊酒”與“斷蓮”的比喻象徵和特定的民俗背景中,“何處登高”一句無疑之自問,可謂言近而旨遠,語平而情深,有着不容忽視的豐富內涵。 [4] 
全詩抓住時令特點,表現送別者與被送者雙方“同在異鄉為異客”的孤悽心情。重陽節本是朋友相聚登高山飲菊酒、秋高氣爽、開闊胸懷的歡暢節日,但詩人與友人,都因故人稀少、登高無處,節日裏反而分別,蕭瑟之感愈顯濃重。重陽日本應與朋友同飲芳香的菊花酒,共享節日之樂,但今日聚飲芳菊酒,卻是為明天作斷蓮飛,應季節時令的歡會,變成悽苦之情,悽苦之情也更濃重。 [3] 

九日送別名家點評

清代王堯衢:①薊庭北地,秋風蕭瑟,又且故人稀少,俱屬可悲。(首句下)②時逢九日,未知登高何處,正宜共賞佳節,以見我故人之情。今且送君獨歸,握別之際,何以為情哉!(次句下)③ 即今日同把菊花之杯,恨不能久,不過暫時歡敍耳。(第三句下)④斷蓬隨風飄揚遠去,即使今日把臂為歡,明朝不知飄揚何處矣,復能對此芳菊哉!(末句下)(《古唐詩合解·卷九》) [5] 
中華詩詞學會會員仇文農:在這首《九日送別》詩中,作者自傷蓬門冷落,友人稀少。偶有故舊甫到,又要離別,雖是重陽佳節,無處登高送別,頓生離愁。故同飲芳香菊酒,卻為時短暫。一個“暫”字包含多少別緒,何況明朝別後,彼此似斷梗飄蓬,行蹤無定,彼此愁緒可以想見。(《古代四時節日詩精選》) [6] 

九日送別作者簡介

王之渙(688年-742年),字季凌,原籍晉陽(今山西太原)人,五世祖徙居絳郡(今山西新絳縣)。始任冀州衡水主簿,因受人誣告,於是拂衣去官,優遊山水,流寓黃河南北。晚年任文安郡文安縣尉。性格豪放倜儻,慷慨任俠,常擊劍悲歌。《全唐詩》錄存其絕句六首。 [7] 
參考資料
  • 1.    陳世鍾 編.唐代送別詩新注.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3年04月第1版:25-26
  • 2.    中華書局編輯部 點校.全唐詩:增訂本(第四冊).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1月第1版:2842
  • 3.    楊佐義 主編.每週一唐詩(1).長春:長春出版社,1993年09月第1版:34
  • 4.    王洪 主編;喬力 分卷主編.中國文學寶庫 唐詩精華分卷.北京:朝華出版社,1991年10月第1版:133-134
  • 5.    王堯衢 選注;黃熙年,等 點校.古唐詩合解.長沙:嶽麓書社,1989年09月第1版:260
  • 6.    仇文農 編著.古代四時節日詩精選.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5年01月第1版:212-213
  • 7.    楊佐義 主編.全唐詩精選譯註(上).長春:長春出版社,2000年01月第1版:141-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