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九懷·株昭

鎖定
《九懷·株昭》是西漢辭賦家王褒創作的一首詩,是《九懷》的末篇。這首詩描繪了一幅詩人眼中的理想社會,完美朝政。但現實當中,奸邪當道,君子被逐,賢者懷才不遇,報國無門。全詩句式工整,想象豐富,詩人的悲傷情緒在詩中發揮得淋漓盡致。
作品名稱
九懷·株昭
作品別名
株昭
作    者
王褒
創作年代
西漢
作品出處
楚辭
文學體裁
騷體詩

九懷·株昭作品原文

九懷·株昭1
悲哉于嗟兮2,心內切磋3
款冬而生兮4,雕彼葉柯。
瓦礫進寶兮5,捐棄隨和6
鉛刀厲御兮7,頓棄太阿8
驥垂兩耳兮,中坂蹉跎9
蹇驢服駕兮10,無用日多。
修潔處幽兮11,貴寵沙劘12
鳳皇不翔兮13,鶉鴳飛揚14
乘虹驂蜺兮15,載雲變化16
鷦䳟開路兮17,後屬青蛇18
步驟桂林兮19,超驤卷阿20
丘陵翔舞兮,谿谷悲歌。
神章靈篇兮,赴曲相和21
餘私娛茲兮,孰哉復加22
還顧世俗兮23,壞敗罔羅24
卷佩將逝兮25,涕流滂沲26
亂曰27
皇門開兮照下土28,株穢除兮蘭芷睹29
四佞放兮後得禹30,聖舜攝兮昭堯緒31,孰能若兮願為輔32 [1] 

九懷·株昭註釋譯文

九懷·株昭詞句註釋

  1. 株昭:責備之意,即責備奸邪小人般的達官貴人。株,借為“誅”,是責讓,誅除的意思。昭,原意為顯明,顯達,這裏指仕宦顯達之人。
  2. 于嗟(xū jiē):嘆息聲。於為籲之省借。
  3. 切磋:雕刻骨器為切,雕刻象牙曰磋。引以比喻學問之觀摩或朋友之攻錯。這裏比喻內心如刀切磋一樣疼痛。
  4. 款冬,猶凌冬。
  5. 礫(lì):石頭。
  6. 隨:同“隋”,隋侯之珠。和:和氏璧。
  7. 鉛刀:鉛質的刀,不鋒利之刀。厲御:御用厲器。
  8. 頓:頓時。太阿:寶劍名。
  9. 中坂:山坡半途。坂,山坡。蹉跎:失足,顛蹶。
  10. 蹇(jiǎn):跛,瘸。服駕:駕轅。
  11. 修潔:有修德純潔的人。處幽:處於幽蔽之地。
  12. 貴寵:顯貴而受寵信。沙劘(suō mó):即摩挲,用手撫摩。引申為親暱之人。
  13. 鳳皇:同“鳳凰”。
  14. 鶉:即鵪鶉。鴳(yàn):鷃雀,一種小鳥。
  15. 乘虹:乘坐彩虹。驂霓(cān ní):霓彩拉車也。
  16. 載雲:乘載於雲上。
  17. 鷦䳟(jiāo míng):傳説中的神鳥,似鳳凰。
  18. 後屬:後面隨從。
  19. 步驟:或慢或快地前進。步:緩行。驟:疾走。桂林:桂樹林。
  20. 超驤(xiānɡ):騰躍而前貌。驤,馬昂首疾走。卷阿:卷阿山。卷,曲。引申為蜿蜒。阿,大陵,高山。
  21. 赴曲:合曲,合拍。
  22. 孰:誰。復加:復加快樂。
  23. 還顧:再回顧。
  24. 罔羅:網羅。捕捉魚和禽獸的用具。這裏代喻綱紀。
  25. 卷佩:收拾行裝。佩:衣帶上的飾物,代指衣物。
  26. 滂沲:同“滂沱”。本指雨下得很大,這裏形容眼淚流得很多。
  27. 亂:尾聲。
  28. 皇門:指君王之門。
  29. 株穢:根部的污穢。
  30. 四佞(nìnɡ):指堯的四個佞臣:驩兜、共工、苗、鯀。
  31. 攝:攝政,代君主處理國家政務。昭:發揚光大。堯緒:唐堯傳留下來的事業。
  32. 輔:輔佐之臣。 [2] 

九懷·株昭白話譯文

悲傷啊我仰天長嘆,內心裏如劍削刀剜。
款冬在嚴寒中開花,百花香草枝葉凋殘。
瓦器碎石進獻為寶,隋珠和璧拋棄一邊。
鉛刀鈍劣高位任用,丟棄不用太阿寶劍。
千里良馬疲憊垂耳,半山坡上蹉跎不前。
跛腳瘸驢拉車駕轅,無用之人日益增添。
清廉之士退避歸隱,權貴寵臣君前弄權。
鳳凰不能自由翱翔,鵪鶉鷃雀任意飛竄。
乘駕虹霓升空遠遊,車載彩雲變化萬端。
命令鷦鵬前面開路,再叫青蛇緊跟後邊。
慢或快走在桂林道,駿馬跨越奇峯高山。
山丘起伏歡樂起舞,溪谷流水歌聲潺潺。
奮筆寫出神靈篇章,琴瑟齊奏宮商相和。
我在這裏私自娛悦,哪裏還有這樣歡樂?
環顧人間世俗百態,敗壞綱紀誤君誤國。
收拾行裝將去遠方,思念故國淚流滂沱。
尾聲:
君門大開,光明普照下方,掃除邪惡濁穢,觀百花綻放。
放逐四佞,大禹得掌朝政,虞舜攝國承繼唐堯,事業興旺,誰能像堯舜,我願為輔相。 [2] 

九懷·株昭創作背景

西漢諫議大夫王褒讀屈原的作品,推崇其温雅的為人,辭藻的華麗,卻身處污濁,遭遇混世,沒有人能夠認識他的價值,因而作《九懷》追思憐憫屈原。《九懷·株昭》是其中第九首,也是最後一首。 [2] 

九懷·株昭作品鑑賞

《九懷·株昭》全詩結構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是從首句到“鶉鴳飛揚”。詩人用了大量比喻,“隨珠”“和氏璧”“太阿劍”“千里馬”“鳳凰”等來指責當世奸邪小人卻佔據高位,忠臣君子卻懷才不遇,報國無門,甚至遭受排擠。以此來抒發詩人的悲傷,即首句“悲哉于嗟兮,心內切磋”。悲苦的人生令人嘆息。
第二層從“乘虹驂霓兮”到“涕流滂沲”,描寫了詩人去國飛天的幻想,試圖退隱朝政,歸隱山林,不問世事,解脱自身。但詩人心中對君王還心存幻想,不甘心就此退出仕途。矛盾的心情充斥詩文,悲傷失意的情緒訴諸文字。
第三層從“亂曰”到末句。這一層描寫了詩人理想的社會,完美的朝廷。期望君王能撥亂反正,能讓像詩人這樣的賢者充分為君王效力,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報效國家。這既是詩人的理想,卻也是詩人的悲哀——在黑暗的社會絕無可能實現。 [3] 

九懷·株昭作者簡介

王褒(約前90年—前51年),西漢辭賦家。字子淵,蜀資中(今四川資陽)人。少年時期就善於寫詩,工於作賦,對音樂也有較高的天賦,漢宣帝時為諫大夫。有賦十六篇,其中《洞簫賦》為早期的詠物之作,較有名。其作品對後世有一定的影響,原有集,已散佚,明代張溥輯有《王諫議集》。 [4] 
參考資料
  • 1.    王泗原.楚辭校釋.北京:中華書局,2014:383-403
  • 2.    王承略 李笑巖 譯註.楚辭.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14:250-265
  • 3.    周嘯天.詩經楚辭鑑賞辭典.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1990:1268-1295
  • 4.    陳振鵬 章培恆.古文鑑賞辭典(下).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7:2012-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