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九廳十三堂

鎖定
“九廳十三堂”為蕭山長河鎮來氏大家族所建。自南宋至民國紀元的800年間,來氏甲第延綿,簪纓不絕,成為當地儒雅文化的代表。
他們建幽齋,營府邸,坊裏相望,其中以閣老廳、起鳳廳、騰蛟廳、亞甲廳、石廳、大廳、慎儉廳、陳家廳、花廳“九廳”以及鹹畢堂、承裕堂、會宗堂、光裕堂、世馨堂、百順堂、緒昌堂、肯構堂、南川堂、慎儉堂、務本堂、紹恩堂、中憲堂“十三堂”為最。
中文名
九廳十三堂
位    置
蕭山長河鎮

九廳十三堂基本情況

“九廳十三堂”,近山臨水,宅院相貫,粉牆嵯峨,富麗堂皇。一進一進裏外分明,畫樑雕棟,相映成趣;宅前屋後,或有牌坊聳立,威嚴壯麗;或有花池卧香,養目怡神,猶如一座座藝術殿堂,展示着古鎮的輝煌。由於年代久遠,現僅存部分院落。

九廳十三堂九廳

閣老廳、騰蛟廳、起鳳廳均為明代萬曆內閣大學士、禮部尚書來宗道建。明萬曆三十二年(1604)至天啓六年(1626)先後建成。

九廳十三堂閣老廳

座落在車橋頭,坐西朝東,背對冠山,面向澤河。因來宗道入內閣後,尊稱“閣老”,故此府第謂“閣老廳”,早年被拆,今尚有部分建築。

九廳十三堂起鳳廳

相傳是來宗道七次進階,為迎娶熹宗皇帝女兒為妻所建。廳名出自唐代大詩人王勃的《滕王閣序》“騰蛟起鳳,孟學士之詞宗;紫電青霜,王將軍之武庫”,以“騰蛟”、“起鳳”命名宅第,是他當年“皇恩浩蕩”、躊躇滿志的寫照。
起鳳廳説法有二:一説建於澤街的長池堰邊,官塘大路一側,路邊曾懸有匾額,上書“文官下轎,武官下馬”的誥敕,今已圮;一説在直街老二牆門,現尚存3間樓屋、2間平屋,保持完好(《長河鎮志》)。

九廳十三堂騰蛟廳

建於山下里元寶池南,門樓前有石牌坊,氣勢恢弘,現僅存過路弄堂等建築。

九廳十三堂大廳

面對直街,為“光裕堂”一部分,氣勢宏大,故稱大廳。為來宗道所建,今存石板地基。

九廳十三堂亞甲廳

在雙蓮池東,慎儉廳前,以亞魁命名。相傳為明嘉靖亞魁、雲南師宗州知州來日升所建。清同治三年(1864)被大水沖塌,現存部分院落。

九廳十三堂石廳

在山池西,用條石砌成而得名。現存石柱4根和一些舊宅。陳家廳在山池西,百順堂後,已圮。

九廳十三堂花廳

相傳為明萬曆間山東布政使經歷來端操(鄉里稱“惠襄五公”)所建,坐西朝東,背靠冠山。廳址説法有三:一説在世馨堂內(現天官社區);二説在長一村花園周;三説在水溝沿荷花池邊。因宅第裏外草木如錦,四季花卉次第競豔,幽香漫溢,故稱“花廳”。

九廳十三堂慎儉廳

與慎儉堂相連,座落於天官路南,雙蓮池西。坐西朝東,門樓上有“大夫第”門額,故慎儉廳又稱“大夫第”。相傳為明崇禎年間太常寺少卿、兵科左給事中來集之所建。原有三井,一井與二井間有青石砌的荷花池兩個,夾道相對,俗稱“雙蓮池”。第三井廳柱上有“風清月朗高槐古,雲影天光小沼平”楹聯,反映屋主人潔身自好、悠閒自得的心境。今已被拆建為“朝陽公房”。

九廳十三堂十三堂

九廳十三堂慎儉堂

為“大夫第”正屋,大門上有彩繪門神,風雨蒼桑400餘年,至今仍依稀可見。門樓上題額“謹言慎行”,取意於《論語》“敏於事而慎於言”,以此警示子孫“謹慎”處世,勤儉為人。前廊已坍,四合院尚存,五開間樓屋和石台門保存完好,相傳為來集之所建。民國湖北高等法院推事、最高法院推事、長河先賢孫祖賢《長河竹枝詞》詩云:庭院深深護綠河,祖孫父子盡登科;閒來慎儉堂前走,數到功名算最多。另一説為明代天啓年間直隸永平推官來斯行所建。著名方誌學家、南開大學來新夏教授與蕭山檔案館來麗英女士合著的《百家姓書庫·來》書中,有如下記載:天啓二年(1623),來斯行任直隸永平推官,因釋放兩位含冤“處斬”的書生,自己掛冠回鄉。三年後,兩書生金榜題名,為報答救命之恩,出資為來公建造了“慎儉廳”和“慎儉堂”。

九廳十三堂光裕堂

在山下里,建於明正德元年(1506),為來宗道榮升禮部尚書後所建,故又稱“尚書第”。堂名出自《三字經》:“揚名聲,顯父母;光於前,裕於後。”旨在光宗耀祖,造福後代。原有三井二院,門樓上有“尚書第”門額,門前有石獅一對;大廳寬敞氣派,廳堂布滿雕飾,光彩奪目。現存木台門一座。據《杭州日報》2008年11月26日1版報道,光裕堂小廳已被杭州市規劃局列入歷史建築名單。

九廳十三堂緒昌堂

在月灣裏,坐北朝南(是九廳十三堂唯一南向的建築),面對冠山,緊鄰六燕堂,相傳為山東布政使經歷來端操所建。堂名“緒昌”含“昌盛之始”之意。“緒昌堂”題額,由明代福唐葉向高題,來裕恂先生曾遷住緒昌堂,其詩云:千萬何能買得鄰,月灣潭上住詩人。孝廉遠溯膺鄉舉,子姓遐稽列士民。門對冠山堪眺覽,河通湖水足遊巡。緒昌堂額福唐筆,留與匏園朝夕親。解放初,緒昌堂因破舊不固,大部分被來氏子孫拆除,今存石板地基和部分建築。

九廳十三堂會宗堂

位於山池旁,相傳建於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為雲南嵩明州同知、來氏十四世大宗來端蒙所建。是來氏“會”字輩的宗堂,佔地面積廣,規模大。全堂楹聯、金匾高懸,詩經搏採。據五位老人記憶,堂中有一副楹聯印象深刻,上聯是:“績績勤勞,十載宦有馬七省”;下聯是:“(上四字遺忘),一門守世立三朝”。1953年毀於火災,現存少量建築和部分石礎。

九廳十三堂百順堂

在山池旁,與會宗堂相鄰,為明萬曆年間貴州坐營遊擊將軍、來斯行次子來燕禧所建。來燕禧善挽弓躍馬,武藝不凡,曾生擒白蓮教首領徐鴻儒。後官居貴州遊擊將軍,多有建樹,皇上賜“秉衡西越,鎖鑰南門”之金匾。受朝廷器重,可惜英年早逝,卒時年僅25歲。現僅存石台門一座和部分石基。

九廳十三堂世馨堂

位於天官路南,與慎儉堂毗鄰,又稱“天官第”。“世馨”堂名含芳重遠播、世代吉祥之意,《千字文》雲:“似蘭斯馨,如松之盛。”相傳為明天啓年間進士、吏部員外郎來方煒所建。來公人稱“真吏部”,鄉里尊為“來天官”,府邸尊為“天官第”。世馨堂建築工藝考究,佈滿石雕、木雕,牛腿、窗欞間或飾福祿壽三星高照,或雕梅竹蘭三友相映,宛如藝術殿堂。門樓前有石台,台前豎有旗杆,莊嚴肅穆。解放後為鄉人民政府、人民公社所在地,歷經改建,現改建為“天官社區”駐地,舊貌蕩然無存。

九廳十三堂中憲堂

位於山池旁,與百順堂、世馨堂毗鄰。相傳為民國初年來金章(字印高)所建。來金章,早年參加護法、護國之役。1924年任黃埔軍校軍械處中校副官;後參加北伐戰爭,1939年被授予陸軍少將軍街,抗戰勝利後回長河原籍。該堂保存完好。

九廳十三堂承裕堂

位於龍潭頭,坐西朝東,面臨槐河,背靠世科第,相傳為明嘉靖益府引禮舍人、來氏大支十三世南莊公所建。堂名“承裕”含繼承弘揚祖德之意,原有三進,門樓題額為“承裕堂”。據《蕭山來氏家譜》記載:承裕堂建造資金出自其妻華氏。華氏系富豪之女,因來氏同族因需所急,須將後坂沙田五百畝出賣,華氏便出銀2000兩,購得後,即營建承裕堂。承裕堂規模恢宏,全堂有柱子百餘根,今僅存兩個石門框和一方石板地基及部分建築。肯構堂 在長二村來方池邊,亦為來氏南莊公所建。堂名出自《尚書·大誥》“肯堂肯構”,比喻子承父業之意。相傳門前有旗杆高約3丈,晚上懸燈以指迷。現僅存過廊一個。

九廳十三堂鹹畢堂

位在鹹字(墅)裏。堂名取意於王羲之《蘭亭集序》“羣賢畢至,少長鹹集”。1979年毀。務本堂 位在直街六房道地,出自《論語》“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語,含以農為本,耕讀傳家之意。1927年長河農民革命領導人、中共六大代表來寶坤(即來耀先)曾住在此。現已被拆除另建他房。

九廳十三堂紹恩堂

位於世科第,原有梅花石牌坊一座,據傳,因石梅花顯靈開放,解放前夕,被來氏外甥拆往紹興。南川堂 在月灣潭邊,緒昌堂後。來裕恂《南川堂讀書》詩云:寂寂寥寥我所居,南川堂上讀羣書。數椽破屋鷦[鷯]寄,借作匏廬賦遂初。作者詩注:“南川堂在緒昌堂內,正予所居。”

九廳十三堂保護措施

為了那片曾有的輝煌,為了留住那一段淡卻的記憶,高新(濱江)區長河街道將劃出560畝地作為古鎮老街的核心保護區塊,進行修繕性保護——核心區塊內的澤街、槐街等老街的歷史風貌將得到保護和恢復。
2006年,由同濟大學建築系設計的“長河古鎮保護方案”,在國際上獲獎;以歷史文脈為綱的“古鎮保護工程”將會啓動,在繁華遠去的歲月中寂靜多年的古鎮長河,有望與周莊、同裏、烏鎮一樣,再度展示在世人面前。
著名古建築保護專家、同濟大學常青教授曾率弟子對“九廳十三堂”進行數月的調查研究,評價説:“無論單體等級、規模還是造型,堪稱江南水鄉的代表之作”,“與故宮出自同批工匠之手”。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