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九嵕山

(陝西省禮泉縣山脈)

鎖定
九嵕山,別名九峻山,是唐太宗李世民昭陵的所在地。九嵕山虎踞渭北,氣掩關中,九梁拱舉,一峯獨秀。另以渭水縈帶其前,涇水逶迤其後。 [1]  [5] 
這道山脈在醴泉縣境內兀而凸起,海拔高達1188米。
據《小方壺齋與地叢鈔》載:“九嵕山下陪葬諸王七、嬪妃八、公主二十二、丞郎三品五十有三、功臣大將軍以下六十有四。”154座的陪葬墓數目,是歷代帝王陵寢之冠。 [3] 
中文名
九嵕山
別    名
九峻山
地理位置
陝西省禮泉縣
走    向
東西走向
海    拔
1188 m

九嵕山地理位置

九嵕山位於中國中西部的陝西省,咸陽禮泉縣東北22.5公里,有涇水環繞其後,渭水縈帶其前,南隔關中平原,與太白、終南諸峯遙相對峙。 [2] 

九嵕山地形地貌

九嵕山
九嵕山(4張)
山峯海拔1188米, [5]  山勢突兀,峯巒挺拔,溝壑縱橫,山環水繞。該山頗為神奇,從南面觀之,形似圓錐;從西面望之,形若覆鬥;從東面看之,形同筆架,當地人稱之為“筆架山”。

九嵕山得名由來

九嵕山“九峯俱峻”、“山巒起伏,氣勢雄偉”,如九龍聚首。所謂“一峯突兀,九梁環拱”,古代把山樑稱為嵕,故得名九嵕山。 [4] 
陳根遠在《世界石雕史上的經典〈昭陵六駿〉》中對昭陵有如下介紹:在廣袤的關中平原北部,有一道橫亙東西的山脈,山巒起伏、岡峯橫截....它的周圍,均勻地分佈着九道如龍的山樑,把它高高拱舉,因而得名九嵕山。 [3] 

九嵕山相關記載

九嵕山
九嵕山(4張)
唐六典:關內道名山曰九嵕。
張衡西京賦》:九嵕甘泉,涸陰冱寒。
四夷縣道記:九嵕山東連仲山。西當涇水出處,故謂之谷口。
醴泉縣誌:山有九峯峻聳,山之南麓,即咸陽北阪也。在湖北孝感縣東北八十五里,一名九宗山。
與地記騰:九嵕山,一名九宗山。還阜疊嶂,林麓深杳,不減長安之九嵕。

九嵕山傳説典故

九嵕山上的羊糞
凡是到過九嵕山的人只要稍一留意,就會發現這裏漫山遍野的有許多羊糞。相傳北宋時期,有人想要測看羊糞層的實際厚度,就從一天早晨太陽初升之時開始刨挖,直到日落西山之時才發現土層。如此大量的羊糞是怎麼來的呢?各方觀點一直是眾説紛紜,難以定論。但是,其中一種説法卻是和昭陵的修建有關,且仔細想來,卻也不無道理。
貞觀十一年二月,唐太宗李世民頒令“九嵕山卜陵詔”,開始了歷時十三年之久的昭陵營建工程。為了保證工期,負責建設的官員便四處徵調民夫,集結勞務。
在徵調的民夫中,有一個名叫周英的青年人,他一面要和上百名工友揹負大量的磚瓦從山下運至山頂,還要照顧家中雙目失明、生活難以自理的老母親,同時還得放牧家中僅有的十多隻山羊,經常是顧此失彼,難以周全。無奈中他請求工頭允許他不用集體排隊搬運,把分給他的任務交由他自選路線運到目的地。工頭也比較同情周英,考慮周英家就住在附近,不會耽誤工作,就同意了周英的請求。
周英得此照顧後,每天出行前給母親作好飯,然後趕着羊羣,邊放羊邊運送磚瓦。一天,周英望着眼前的羊羣,突然靈機一動,找來布袋裝上工料,然後給每隻羊都馱上一條布袋,自己趕着羊羣邊運送工料邊放牧羊羣,這樣一次下來,便很快完成了二、三天的任務,便也落了個輕鬆。
有了這個發現後,工頭很是高興,破例解除周英的勞役,允許他回家照顧母親的生活。同時,工頭報請工程督辦,調集成千上萬只山羊來運送工料,不但節省了人力,還大大提高了工程進度。此後的十餘年中,九嵕山上上下下成了羊的世界,羊羣成了昭陵建設中的一支重要運輸力量。
到了貞觀二十三年(公元649年)昭陵營建工程完工,十多年內這裏積澱了大量的羊糞。每到雨季,羊糞隨着雨水衝到陵山以南的農家田地,不但九嵕山上的羊糞隨時隨地可見,而且附近鄉村羣眾中間還流傳着一句順口溜:“唐王陵上的羊糞,肥了南坡下的趙鎮。” [6] 
參考資料